書影|《人人時代》:社群行動的力量

作者克萊·舍基被譽為“互聯網革命最偉大的思考者”、“新文化最敏銳的觀察者”,是一位致力於研究網絡科技對社會經濟影響的美國作家。他在這部代表性作品《人人時代:無組織的組織力量》(Here Comes Everybody)中,結合許多真實世界的實例,提出了大規模業餘化、社會化工具等概念,集中強調了互聯網的誕生給社會群體構建帶來了怎麼樣的改變。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清晰地認識到我們處於一個什麼樣的時代,應該怎麼做。

一、“溼”的概念

譯者胡泳在序中寫道,“溼”的概念能夠形象地說明當前人們之間的關係——人和人可以超越傳統的種種限制,基於愛、正義、共同的喜好和精力,靈活而有效地採用多種社會化工具聯結起來,一起分享、合作、展開集體活動。(P8)而互聯網,他比喻為中國的加溼器。

書影|《人人時代》:社群行動的力量

“溼件”這個詞於1998年在《溼件》這本書中被首次提出,隨後新經濟增長理論把知識分為“軟件”和“溼件”兩種類型。“溼”和“幹”是兩個相反的概念,如果把類似於機關、工廠等烘乾的社會關係稱之為組織,那麼“溼”就是組織的日常化,“溼”不是死的,是有生命力的。前現代組織、現代組織到後現代組織經歷了從硬件、軟件再到溼件的進化過程,因此可以得出,未來是溼的。

二、群體行為

作者把群體行為的三個層面比作是一個梯子上的遞進行為。第一個層面是共享,共享的複雜因素最低,同時可以實現個體最大限度的參與自由。具有代表性的是Flickr,人們分享連接,形成標籤,最終彙集成一種類型。這種共享類型顛覆了所謂的舊有分享秩序,參與者首先聚集,然後分享。

書影|《人人時代》:社群行動的力量

第二個層面是合作,其中最簡單的形式就是談話,人們通過交談得知合作者的身份再而達到一致的目的,比共享更具有一種社區的感覺,但是如果要保證合作的質量,在線談話就需要某種強制性機制。合作還包括協同生產,維基百科就是協同生產的產物,但由於協同生產需要協商,往往比單純的共享要耗費更多的精力。

第三個層面是集體行動,集體行動要求一組人共同致力於一件特定的事,而且做事的方式更要求集體的決定對於每個個體成員都具有約束力。(P41)在這裡,作者指出了集體行動存在的隱患以及解決的兩個可行性方法,分別是把社會問題轉化為私人問題或者對集體行動進行管治。

三、無組織的組織力量

本書是以一個事件開頭的。伊凡娜女士不幸在的士上遺落了手機,而拾到者不但沒有歸還的打算,更是惡言相向。面對拾到者的惡劣態度和口頭威脅,其好友埃文決定把此事公之於眾,於是一場“人肉搜索”風波順勢掀起。隨著事態的發展,越來越多人通過電子郵件、論壇等得知了伊凡娜的經歷,此事甚至驚動了《紐約時報》、CNN和紐約警察局,最後拾到不還者被捕,伊凡娜的手機順利歸還。

一部丟失的手機如何引起軒然大波?背後依靠的是擁有新技術新工具的強大的群體力量。隨著互聯網技術、移動終端、社交網站的發展和普及,具備新能力的群體正在形成,人們有了更大的、更復雜的社交網絡,同時更容易互相找到,也更容易被公眾審視。

四、大規模業餘化與社會化軟件

對於大大小小的事件,Flickr網站上由用戶分享的照片永遠比傳統機構和媒體的照片更快、更多、更全。沒有事先組織,沒有報酬支付,沒有管理成本,Flickr網站所做的,不過是提供了聚合和分享的平臺。隨著交易成本的降低,非機構性群體已經對傳統組織造成了深刻的挑戰。(P21)現在的互聯網,隨處可見的是一種“石頭湯”模式。互聯網使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的代價降低了而且大眾化了。在第五章,作者以維基百科為例,談到了被視為“協調性資源”的維基百科是如何使大型群體得以實現協作的,作者認為,推動大規模業餘化的這種自由消除了參與的技術障礙。

書影|《人人時代》:社群行動的力量

大規模業餘化構成了人人時代,同時,“人人要靠社會化軟件聯結”(P5)。在人人時代,每個人都是自媒體。在第三章,作者談到社會化工具的出現和普及,不僅使得大型群體得以實現協作,也讓專業媒體人員的工作被廣泛業餘化了。“從現在開始,新聞可以不借助傳統媒體而闖入公眾意識。”(P54)越來越多的人採用簡單的社會化工具,隨著這類工具帶來更快的溝通,群體行動的速度也在加快:“快閃族”用更快的速度實現了群體行動,被航班不合理滯留的旅客也懂得采用更有效的方式維護自己的權利。

五、承諾、工具與協議

在最後一章作者提到,社會化工具的成功應用需要一個值得相信的承諾、一個有效的工具、用戶可接受的協議三者成功的融合。

承諾對於每位要參加一個群體或者為它做貢獻的人解決的是“為什麼”的問題。對於社會化工具,群體才是它的用戶,所以需要說服眾多個體來使用。(P213)對於這個問題,作者就從加入、個人價值、人群細分三個方面提出瞭解決辦法。工具幫助解決“怎麼做”,即如何克服協調的困難。無論是可以緊密互動的小型群體還是聯繫較為鬆散的大型群體,“工具與需要它們支持的群體互動模式緊密相關”。(P217)最後,協議明確了路上的規則。其核心部分在於用戶必須認同它,同時用戶也能參與創造,這就造成了它的事先不確定性。

正如譯者所說,舍基的這本書始終圍繞著互聯網和其他技術進步給群體動力學帶來哪些改變而著墨,這種改變穿越了地理的和文化的鴻溝。

“幫助群體形成那些工具的發明不太像是普通的技術改革,而更像一場已經開始的運動。”(P239)

作者通過這本書向我們剖析了人們彼此分享,共同協作甚至是開展某種公共活動背後的強大支撐力量,使我們對於互聯網群體構建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

參考文獻

克萊·舍基 《人人時代:無組織的組織力量》2012.08.01

作者簡介

書影|《人人時代》:社群行動的力量

文案:林嘉盈

編輯:丁夏敏、張學瑞

排版:高遠

運營:戴安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