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論語》裡這段話的文化意義是什麼?

聿劍培訓師


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每個人犯的錯誤都是不一樣的。分析這些錯誤產生的原因,就可以找出哪些地方違反了仁義禮智信,從而加以糾正。

孔子這個識人的方法體現了“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哲學思想,是從事物的反面來求答案。老子在《道德經》第二章,也提到了類似的觀點。他說,只要看到了美善的一面,同時也就明白了醜惡的一面。就像孔雀開屏,既展現了美麗的羽毛,又暴露了大後方。

孔子的這種世界觀,體現了“換個角度看世界”的思維方式。無論是工作業績評定,還是尋找婚姻伴侶,如果從正面不好判斷,就反向掂量。選人用人堅持德才兼備德為先的原則,可以借鑑孔子“觀過”之法來考察,現在幹部任用的公示期就是出於這方面的考慮。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充分徵求大家的意見,顯示了社會監督的威力。

很多戰役也是如此,正面進攻不成,就換個打法試試。《三國演義》裡定軍山一戰,就是黃忠採用了法正的建議,繞道到了定軍山對面的山上,把夏侯淵引誘下來,將其打敗。

孔子的這個觀點,其實也是一種“一己之長,克人之短”的戰術思維。在乒乓球比賽中,“觀過”就是找對手的弱點。如果對手喜歡退臺,你就用短球對付;如果對手反手差,你的落點就望他的反手裡送。俗語說“打蛇打七寸”,這個“七寸”處就是致命處。


環評紅樓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這段話意思是

孔子說:“人們所犯的錯誤,類型不一。所以觀察一個人所犯錯誤的性質,就可以知道他的為人。”

孔子給出了一個極為特別的識人技巧,那就是,通過觀察一個人所犯的錯誤來了解他。

這個方法有著出人意料的準確性,有時要比形貌識人法、神態觀人法、細節觀人法、交友觀人法還要管用。

人能通過行為舉止來掩飾自己的內心,但很難在犯錯上掩飾自己人性上的善惡、性格上的缺陷以及情感上的好惡。

那些粗暴虐待他人的人,秉性肯定是兇殘的;那些索賄受賄的人,必然是貪婪的;那些冒失犯錯的,肯定有勇敢或莽撞的性情。從他們的錯誤或過失中,不難察覺他們的本性。

擇人與用人多為領導者在和平時期對下屬的鑑別和重用。在此,領導者也可以採用“察錯識人法”,來觀察、識別或者提拔人才。

比如,君子待人寬厚,就算自己有過失,其原因恐怕就是過於寬厚了。但是,小人則不同了,他們心存奸險,若是有人犯了錯,他們肯定會小題大做,鬧得滿城風雨,這種方法在區分君子和小人的時候非常實用。因此,領導者在擇人時,不妨從觀察過錯入手,尋找自己需要的人才。



Forest醫生祥子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大意是,孔子說:“人的過失,有各種類別。主要因素在於個人的品性不同。觀察一個人所犯的過失,便可以知道他的內心仁或不仁。”

識人很困難,但是身在社會中的大家,必須具有識人的本領。《論語》裡面就有識人的具體方法。

要識別一個人的品性,看他造成過失的動機!

我們不是聖人,我們是普通人,不可能不犯過失。但是,要具體的來分析,這樣我們就可以分辨出一個人仁不仁!

有的人,犯一些過失,是無心之過,當他人提醒或者自己意識到以後,便進行了改正,這不能算不仁。反而,證明對方很有自覺性,認真改過。

有的人犯了過失,即便是無意的,但是即便意識到自己錯了,也不做任何改正,繼續自己的錯誤或者過失,這樣的人,便是不仁。

說到底,人,要自己真心實意的改正自己的過失,才真有用,否則,無論是怎樣狡辯和偽裝,都是不仁的!

所以,我們做人,要實事求是,要實實在在!錯了就得真心改過,真正的彌補過失!否則任何作為都是徒勞的!都是自欺欺人的!

我們都是普通人,所以要多讀書學習,多向聖賢學習,學習人家的高尚品德,嚴謹的做人做事的作風,腳踏實地的謙虛本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