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究竟是好是壞?為什麼?

天啟7900


你好,我認為好壞是沒有絕對判斷標準的。范雎一生的所作所為稱不上壞人。具體請看以下:

一、司馬遷對范雎的評價是:“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怎麼看都覺得范雎肯定是個很小心眼的人,由此被後世人判定范雎肯定是個心胸狹小的人,這樣的評價未免對范雎太不公平了,其實范雎是個很了不起的人物,他作為秦國的宰相,對秦國的發展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司馬遷在《史記》裡說:“范雎者,魏人也,字叔。遊說諸侯,餘事魏王,家貧無以自資,乃先事魏中大夫須賈”。從太史公的語言裡,我們能知道關於范雎的一些事情,范雎從小家境貧寒,早年間憑藉一張嘴遊走在各諸侯國之間,後來做了魏國的中大夫須賈的門客,在出使齊國的過程中, 被懷疑與齊國通敵,而差點被魏國相國魏齊打死,在好朋友的幫助下才得以逃生,並最終潛入了秦國,後做了秦國的宰相。 對於這位上繼承了秦孝公、商鞅變法及惠文王、張儀連橫抵縱的強盛,又為贏政、李斯橫掃六合,一統天下的大業奠定了基礎的秦國丞相,他的人生並不囿於“遊說”二字。

二、范雎是個貧寒之士,雖然胸懷經天緯地的韜略與智謀,但因為家境貧寒,沒有施展的空間和進入仕途的途徑而鬱郁不得志,他只好在魏國的中大夫須賈門下做事,本以為能夠有一個機會大展拳腳,卻沒想到范雎的不幸便由此開始了。

公元前283年,燕將樂毅率燕、楚、魏、趙、韓五國兵馬攻破齊國都城臨淄,並把齊國的幾十座城池都拿下了,齊湣王逃亡,被楚淖齒所殺。但是隨後齊國迅速崛起,讓魏國有些坐不住了,怕齊襄王報復魏國,魏王便趁著時機想和齊國拉攏關係,於是,便派須賈出使齊國,范雎作為隨從一同出使。范雎和須賈來到齊國,齊國國君責備魏國反覆無常,並說先王之死與魏國關係重大,對魏國一頓數落,須賈站在一邊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這種尷尬的場面有一個人站出來為齊國說話,那人便是范雎。他義正詞嚴地說道“”齊湣王驕暴無饜;五國同仇,豈獨魏國,“他的話不長卻很好地概括了齊國亡國的原因,一番陳述倒讓齊襄王啞口無言,同時也很賞識眼前的范雎,並賜雎金十斤及牛:酒,但是都被范雎拒絕了。回到魏國後,須賈便向相國魏齊參了范雎一本,說范雎向齊國洩露魏國的秘密。魏齊大怒,派人將范雎抓來嚴刑拷打,最後把范雎打得遍體鱗傷,眼見范雎性命難保,便裝死倒在血泊中,見范雎已死又命僕人用蘆葦裹著他的屍體,將他扔在廁所裡,讓家中賓客輪番向席中撒溺,故意凌辱范雎,以戒後人。奄奄一息的范雎,苦苦哀求看守廁所的人放自己一條生路,最後才得以逃出。並躲在好朋友鄭安平家裡,化名張祿藏匿起來。鄭安平改變了范雎的命運,他向正在魏國出使的秦謁者王稽,推薦了范雎,王稽在三言兩語之間就斷定范雎是個人才,兩個人便攜手向秦國疾馳而去。

如此,范雎才能躲過一劫,並在秦國蟄伏了兩年終於能嶄露頭角,成為了秦國的宰相。說范雎”睚眥必報“可能不太確切,他所受的屈辱不是一丁點,不僅名譽受辱還差點終結了小命,雖然後來范雎報復了須賈的行為也很過分,但被這樣羞辱折磨,范雎只是讓他當眾跪在地上吃馬糧,相對於他自己受的苦,那真是輕得多了。迫使魏齊自盡, 粹是魏齊自作孽不可活,而這卻讓范雎無端地背上了小人的罵名。

三、關於白起之死,其實和范雎沒有太大關係。

從史實來看,秦昭襄王不僅對白起信任有加、體恤有加、倚重有加,而且還對其忍讓有加、寬容有加。秦王“惜才”,在白起面前不僅沒有君王的架子,甚至容忍到不講原則、毫無尊嚴、“令如空氣”的地步。秦軍在前線連連失利,秦王將希望寄託在自己最看重的大臣白起身上,親自下令讓他出兵,白起以打不勝為由,違抗聖諭。秦王不僅沒有問其抗旨之罪,而是耐下性子,讓范雎去請他,希望睿智、機敏、能說會道的范雎能說動白起,結果不僅沒有說動,白起還裝起病來。秦王依然沒有懲罰白起,無奈之餘,只好換他人去,結果慘敗。這時白起作為秦軍的最高統帥,對君上和將卒不僅不加以撫慰,並提出建設性意見,而是麻木不仁、幸災樂禍,作壁上觀、說風涼話。於是秦王憤怒了,這事擱到任何人身上都得惱怒。對於自己一手培養提拔起來的“戰神”,在國家危難之時,不僅不出力,而且唯恐天下不亂。儘管如此,秦王還是給了白起兩次機會: 一是強令出兵,白起說病情嚴重;二是派范雎請他,乾脆不起床。在這種情況下,換作別的君王,光一個抗旨不遵,白起早就人頭落地了。但秦王考慮到白起是個人才,戰功赫赫,仍未對他下狠手,只是將其一擼到底,免去官職,讓他離開咸陽遷到陰密,其實也是再給他一個反思自省的機會。這時,白起真病了,秦王並沒有趕盡殺絕,而是讓他在咸陽將養了三個月。最後派人驅逐他,契機.是前線每天都有戰敗的消息傳來。至於是因為秦王遷怒白起,還是因為白起又說了什麼不該說的,司馬遷沒有明確記載。但通過秦王的話,“白起之遷,其意尚快怏不服,有餘言。”由此可以判斷:這才是秦王賜劍命其自殺的真正原因。





亙夢


范雎本來是魏國中大夫須賈的門客,在一次出使齊國的外交活動中,范雎得到了齊王的賞識和獎賞,於是魏國相國魏齊懷疑范雎通齊賣魏,差點將范雎打死。後來在友人鄭安平的幫助下,改名張祿,逃到秦國,得到秦昭襄王的賞識,任命為相邦。范雎擔任秦國相邦以後,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也因為在工作中“小動作”不斷,最後遭到了秦昭襄王的厭棄。

首先范雎有宰相之才。

范雎入秦以後主要有兩功。一、秦國的王權太弱,范雎幫助秦昭襄王於公元前266年廢太后,將國內四大貴族趕出函谷關外,恢復君王職權。他這一舉動,肅清了掣肘秦昭襄王多年的後黨,去除了秦國的血緣貴族政治,使國家回到士人治國,任人唯才的軌道上來。二、外交上。范雎主張“遠交近攻”的外交政策,“遠交近攻”的道理非常簡單,誰都會,就看你能不能執行到位。范雎安撫齊國,離間趙國,恐嚇楚國和魏國,打破六國合縱,使六國一個一個暴露在強大秦軍面前,為秦國蠶食六國國土創造了非常好的“國際”環境。所以范雎既能安內,又能攘外,論才能確實是一個宰相之才,並且是具有實幹精神和作為的宰相之才。

范雎無宰相之量。

范雎坐穩秦國相邦之位以後,第一件事就是給自己報仇,他利用秦國強大的國家力量,威脅魏國殺了自己的仇人魏國相國魏齊。此舉大為不妥,魏齊並不是什麼大才,他主政魏國,不是相當於幫助秦國打擊魏國嗎?范雎迫使魏國殺了魏齊,不是相當於在幫魏國整頓吏治嗎?范雎因報私仇,而誤國家大事,因小而失大,從他宰相身份來說,器量實在是有點小。范雎做的第二件蠢事,也是埋葬了他自己的事業的蠢事就是殺白起。范雎嫉妒白起之才,在秦昭襄王和白起有嫌隙的時候,他作為一個宰相不是調和君王與大將的矛盾,而是將矛盾放大,致使白起被迫自殺。正是白起之死給後來的秦國帶來了一系列的軍事失敗,范雎也因此失去了秦國相邦之位,不久以後范雎病死。

戰國時期,社會極為動盪,導致當時的國君和士人都非常急功近利,重才不重德。又因為重才不重德,導致戰國時期的士人雖有大才。卻大多不得善終,令人深思。

還有更多歷史,軍事內容,喜歡歷史,軍事的朋友請添加下方"關注"。


Y榮光


搞政治的,只談利弊,哪有好壞之分呢?范雎本身也就是政治家,所以只能看看他對秦國、對自己、對白起有沒有利弊而已。

范雎這一生,其實只需要向三個人做一個交代。第一個當然就是他的君主秦國國君秦昭襄王,第二個則是武安君白起,最後一個便是他自己。

01他對秦昭襄王來說,功過參半。

秦昭襄王是一個胸有大志的人,他打算一統天下,所以任用白起南征北戰,幾乎擊敗了其他所有諸侯國,使得天下人莫敢仰視。

範睢日益親,復說用數年矣,因請間說曰:“臣居山東時,聞齊之有田文,不聞其有王也;聞秦之有太后、穰侯、華陽、高陵、涇陽,不聞其有王也。夫擅國之謂王,能利害之謂王,制殺生之威之謂王。今太后擅行不顧,穰侯出使不報,華陽、涇陽等擊斷無諱,高陵進退不請。四貴備而國不危者,未之有也。為此四貴者下,乃所謂無王也。然則權安得不傾,令安得從王出乎?”---《史記》

可是我們不知道的是,秦昭襄王60歲的時候才想到要親政。而他本人20歲就已經登基,足足做了41年的傀儡國君,此前一直都是由他老媽宣太后執政。

那麼是誰使得秦昭襄王在60歲的時候幡然醒悟了呢?那個人就是范雎。范雎對秦昭襄王實在是太重要了,他從魏國逃到秦國以後,立刻意識到了秦昭襄王的處境。

  1. 於是范雎向秦昭襄王提出了建議,並且幫助他驅趕宣太后手下的四貴,罷免了宣太后手裡的大權,最終使得秦昭襄王真正大權獨攬。所以這件事上,他對秦昭襄王是有很大功勞的。
  2. 秦昭襄王此後開啟了為期15年的爭霸生涯,這裡也必須要提及范雎這個人。因為我們所熟知的遠交近攻策略,正是范雎這個人提出來的。
  3. 這一策略,不僅在秦昭襄王時期得到了實施,在秦始皇時期更是得到了貫徹。秦國之所以能夠一統天下,少不了這一策略的幫助。

可是范雎也是一個會犯錯誤的人,為了自己個人的地位,陷害白起,使得白起不能滅亡趙國,也就阻礙了秦昭襄王提前一統天下的步伐。

等到秦昭襄王反應過來的時候,楚國和魏國已經出兵幫助趙國,擊敗了秦國。由此可見,范雎在這件事上,為了一己私利,的確是傷害到了秦昭襄王和秦國的根本利益。

02他對白起來說,是奸佞小人。

範睢是秦國的相國,而白起是秦國的武安君。這兩個人的地位都比較崇高,從國家角度來考慮,范雎的地位要更加高,因為他可以統領全國的軍政大事,而白起只能負責軍務。

秦昭王與應侯群臣議曰:“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武安君引劍將自剄,曰:“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殺。---《史記》

可是當時白起與趙國大軍對決於長平,趙國將廉頗換成趙括以後,秦國立刻派出白起與之應對,最終白起徹底擊敗趙括,坑殺了40萬趙國降卒,震驚天下。

從此以後白起名聲大振,他的軍隊所到之處,所向披靡,眼看著就要打下邯鄲城了。可是這個時候范雎卻在背後捅了白起一刀。

  1. 因為有人跟范雎分析了一下,白起如果滅了趙國,那就是幫秦昭襄王立下了曠世奇功。這對秦昭襄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那麼白起回國以後,勢必會取范雎而代之,成為秦國的相國。
  2. 睚眥必報的范雎當然不願意讓自己丟了工作,所以他便打算想辦法收拾白起。為此他向秦昭襄王進讒言,表示秦軍勞累,需要休整,從而錯失了這次滅亡趙國的好機會。
  3. 白起從此與范雎不對付了,甚至發起了小脾氣,表示撂挑子不幹了。范雎擔心白起會報復他,索性就再次進讒言,表示白起這種人功高蓋主,目無主上,早就該殺掉了。

秦昭襄王再次聽信了范雎的讒言,居然將白起給賜死了。白起死後,秦昭襄王幡然醒悟,自己斷送了一位可以幫助他一統天下的名將,後悔不已,最終將范雎給撤了職,不久范雎就病死了。

03他對自己做到了人盡其才。

范雎原來是魏國人,本該是給魏王打工的。可是他在魏國混得不好,還差點被人懷疑是齊國的奸細給殺掉。

無奈之下,范雎只能選擇背井離鄉,偷偷潛入了秦國。為了讓自己的才能得到發揮,范雎找到了秦昭襄王的痛點,幫助秦昭襄王奪取了政權。

既歸,心怒睢,以告魏相。魏相,魏之諸公子,曰魏齊。魏齊大怒,使舍人笞擊睢,折脅摺齒。睢詳死,即卷以簀,置廁中。賓客飲者醉,更溺睢,故僇辱以懲後,令無妄言者。睢從簀中謂守者曰:“公能出我,我必厚謝公。”守者乃請出棄簀中死人。魏齊醉,曰:“可矣。”範睢得出。後魏齊悔,復召求之。魏人鄭安平聞之,乃遂操範睢亡。---《史記》

從此范雎成為了秦昭襄王的重要幫手,他為秦昭襄王制定了遠交近攻的策略,與齊國交好,將韓、魏兩國作為進攻的主要對象。

可以說到這裡,范雎是把自己的才能都發揮了出來。他能夠幫助秦昭襄王平定天下,濟世安民,實在是一位良相。

戰國時期的人才,可以背叛自己的母國,魏國本身就是人才輸出大國。商鞅、張儀、范雎這些人都是從魏國跑出來的。

他們在母國得不到重用,又不願意荒廢自己一生所學,當然要跑出去發揮自己的專長。范雎正是這樣的人,他對自己算是特別厚道了。背叛母國魏國也就算了,而且還把魏國視為頭號要滅亡的國家。

總結:範睢有恩必償,睚眥必報。

范雎這個人在很多人眼中,是一個心眼小的小人,因為他對那些曾經招惹過他的人,一直都銘記於心。

就算是一點點小矛盾,等到他手握大權的時候,都會去找人家報仇。不過與此同時,范雎對恩情也很看重,哪怕是當初人家給了他一碗飯吃,他都要回報人家。

這種人的心思是比較重的,不過不能說他是一個心眼小的人。每個人的性格都有缺陷,如果沒有,那才是謊話連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