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秦昭襄王后期在範睢一個外臣的幫助下奪權成功,前期不可以培植自己的親信奪權呢?

Love初心不負


秦昭王本來就掌權無需奪取 更沒有在範睢奪權

《史記 範睢列傳》記載很明白:廢宣太后、罷黜魏冉等都是秦昭王獨立決策進行的,範睢只是提了個建議,不存在奪權行為:

“昭王聞之大懼,曰:“善。”於是廢太后,逐穰侯、高陵、華陽、涇陽君於關外。秦王乃拜範睢為相。收穰侯之印,使歸陶,因使縣官給車牛以徙,千乘有餘。到關,關閱其寶器,寶器珍怪多於王室。”

說秦昭王無權、被宣太后管制,只是範睢聽說的民間傳聞,甚至可能範睢自己編造的謊言:

“臣居山東時,聞齊之有田文,不聞其有王也;聞秦之有太后、穰侯、華陽、高陵、涇陽,不聞其有王也。夫擅國之謂王,能利害之謂王,制殺生之威之謂王。今太后擅行不顧,穰侯出使不報,華陽、涇陽等擊斷無諱,高陵進退不請。”

不管是真實,還是傳聞,甚至是謊言,都只是範睢的一面之詞,未必是事實的真相。


要想了解事實的真相,就先看看秦昭王犯過的錯:

1、一心要求孟嘗君出任秦國丞相,卻因此反目成仇,被孟嘗君組織合縱攻進函谷關而被迫割地求和;

2、以和楚國談判約盟為由扣押楚懷王,以逼迫楚國割地,最後導致楚懷王客死秦國,秦國形象一落千丈,成就虎狼之秦的惡名;

3、不聽白起的勸告,堅持發動邯鄲之圍。

秦昭王整個即位時期大致為:

即位初期:雖然是宣太后攝政,但實權還是在嬴疾、甘茂等大臣手中。證明宣太后沒有實權的證據就是——擔任丞相的是嬴疾而非魏冉。事實上魏冉是在嬴疾死後紀念才得以承認丞相。

即位中期:以秦昭王7年嬴疾的死為分界:嬴疾死後,秦昭王執政,就犯了固執邀請孟嘗君為秦國丞相、扣押楚懷王等損壞秦國利益的打錯,經過幾次挑戰後,魏冉才能夠長期擔任秦國丞相。宣太后和魏冉等楚國貴族才有在秦國勢力傾國的景象。

即位後期:在秦昭王廢除宣太后干政、罷黜魏冉等後,秦昭王除了在範睢為丞相的早幾年進行長平之戰之外,基本上都沒有很好的表現。秦昭王犯了邯鄲之圍的打錯。在邯鄲之圍後,秦昭王基本是渡過晚年,再無出色表現。

從秦昭王整個即位時期來看,在秦昭王獨自執政時就會犯大錯:請孟嘗君為相、扣押楚懷王、邯鄲之圍等都是在秦昭王乾綱獨斷時期犯下的錯誤。

而在嬴疾、魏冉時期,秦昭王都表現很好。這就說明:

秦昭王必須要在有別人輔助才能夠做出正確的決策。

秦昭王在強臣輔助時期都沒有犯過大錯,只有在獨自決策時期才犯錯。而宣太后、魏冉等的輔助,才是幫助秦昭王在戰國時期有著良好表現的保障和基礎。


綜述

秦昭王只是沒有親政時期沒有掌握權力而已,並非長期被宣太后把持權力。秦昭王廢宣太后,罷黜魏冉,只是一個簡單的決定,並無範睢所說的那麼誇張。

秦昭王在嬴疾、魏冉時期沒有犯錯,而在秦昭王獨自決策時犯下大錯,足以說明宣太后只是輔佐秦昭王做決策,並非挾持秦昭王——權力還是在秦昭王手中。

範睢作為一個剛到秦國的魏國人,加上為了奪取魏冉的丞相職位,對此大肆誇張,純屬正常。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秦昭襄王,嬴稷,秦惠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

看過《羋月傳》的朋友都知道,他有一個強勢的母親——宣太后羋月

公元前306年繼位,時年19歲,然後宣太后常年執政,至公元前266年,範睢建議秦昭襄王奪回權利,秦王“幡然醒悟”,廢太后,逐四貴,收回權利

小編想說,奪權這事跟範睢有什麼關係?

要知道,此時的秦昭襄王已經在位41年,59歲了,羋月就算15歲結婚生子,也已經74歲了(羋月於一年後前265年去世)

難道說秦昭襄王,活了大半輩子都沒有意識到自己身為君主的尷尬位置嗎?

當然不是,秦昭襄王雖算不上聖明的君主,但在他統治時期秦國真正實現“一打六”的俯視局面,雖然這一切基本都是羋月、魏冉的功勞(昭王后期民生凋敝,並且遭到了諸侯國的聯合打壓,把戰果一一丟棄),但他沒有為一己私利,阻撓羋月的政策,促成秦國強大,只憑這一點就說明秦昭襄王不是個迂腐沒能力的人

很明顯 ,不是範睢的幾句話讓他意識到這個問題,而是他自己早就知道這個情況,他只是看到了母親的能力,看到了羋月的所作所為其目的是為了秦國,所以才沒有畫蛇添足,範睢的進言只是讓他意識到自己不能再做甩手掌櫃,畢竟百姓不會了解君主的想法

在“幡然醒悟”之後,馬上“廢太后,逐四貴”,這個過程可以用一帆風順來形容

他沒有親信嗎?

當然有,他的親信就是“法”

商鞅抱著法家“明法”的態度和精神來推行改革,讓王公貴族、將領士兵、百姓農夫都知道,並且深入人心,確立了秦國只要法律不廢除,就能強大的路線

這是秦國的規矩,是人人都要遵守的規矩,基於這一點,縱使羋月權利再大,其政策實施也繞不過秦王,魏冉功勞再多,也不敢挑釁君主權威(只說這個時期,後期的秦國,法律日漸衰落了)

總結一下:範睢在秦國,並沒有起到什麼好作用,充其量也只是耍嘴皮子,運氣好拍馬屁拍到正點上的貨色,如果不是他,魏冉、白起,隨便一個多活幾年,秦國可能早就統一六國了,更別提幫助了

  • 如果覺得小編說的挺對,就關注轉發一下唄!

  • 如果覺得小編說的不對,就留言討論一下唄!


飛哥講歷史


秦昭襄王剛即位的年齡和他哥哥秦武王差不多,都是20歲左右,先秦20歲左右可以加冠禮成年,這時候可以法理親政。秦武王即位的時候秦武王的生母沒有死,那麼為何秦武王能很早就親政?而秦昭襄王則要這麼晚才能親政呢?這個就可能和秦昭襄王本身有關係了,以下建立在秦昭襄王本人很善於控制自己的情況下分析。

需要幫手清理

秦昭襄王的即位並不是一帆風順,秦武王死後嬴稷並不是最有競爭力的競爭人,包括宣太后第一選擇人也不是嬴稷。若不是趙武靈王、魏冉等人的支持,嬴稷不可能成為秦王。雖然嬴稷“僥倖”成為了秦王,但在秦國國內面臨的壓力很不小。這時候聰明的做法就是退居二線,讓那些想奪權的人在前面來相互廝殺,宣太后畢竟是嬴稷的母親,所以成為了嬴稷的幫手,這時候秦昭襄王當然不會奪權。



關係微妙

在秦昭襄王完全對立的對手被宣太后等人除掉以後,現在就剩下秦昭襄王和宣太后以及魏冉之間的“內部”鬥爭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三人之間關係達到了一個微妙的平衡。宣太后、魏冉明面上的權勢很大,但秦昭襄王也不我們想象的那麼弱。這個微妙關係隨時會被打破,不過宣太后和魏冉的施政對秦國暫時沒有害處,所以秦昭襄王還是保持著最大程度的剋制在等待。


打破平衡

時間繼續在推移,當宣太后和魏冉的執政對秦國長久的未來沒有多大幫助的時候,秦昭襄王就想著有人來為秦國的未來謀劃。正好這時候范雎的一番謀劃正合秦昭襄王的本意,故而秦昭襄王才打破平衡自己掌權,是時候該自己展示雄心壯志的時候了。


有時候不一定需要自己馬上掌權也能讓自己的理想可以實現,畢竟秦昭襄王這個位置是別人幫他爭取來的,得小心為上。范雎的謀劃給秦昭襄王描繪了更好的一個秦國未來,故秦昭襄王之所以這麼晚才親政一來和自己的王位是撿來的有關,二就是范雎這匹良馬出現的太晚有關,所以秦昭襄王才一直這麼隱忍。


淡看天上月


秦昭襄王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長命君主之一,活了七十五歲。

而且還是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之一,公在位五十六年。

似這般長壽和在位時間如此長的君主,自是政績顯赫。

有人說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其實不然!

在秦王嬴政繼位時,當時的秦國曆經幾代君主和幾十年的勵精圖治,早就成為了當時的諸侯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


而且早在嬴政之前,當時的秦國早就把其他的六個國家打的聞風喪膽,始皇帝只是揀了一個現成的成果而已,而在嬴政之前的這幾位君主之中,應該說秦昭襄王贏稷的作用是最大的。

在戰國時代,當時的各諸侯國都有一個相互派王室子弟前往他國為人質的不成文的規定,這其中就包括當時的秦國。

而在早年之時,當時還不是太子的嬴稷曾在燕國為人質,當哥哥秦武王去世之後,還在外國做人質的嬴稷回國多的王位,是為秦昭襄王。

但是當時的母親宣太后以及大多數的秦國大臣並不支持嬴稷,宣太后想立公子芾為繼任者,與惠文後想立的公子爭奪王位,並得到了樗裡疾的支持。


但是,當時的秦國還不是諸侯之中最強大的國家,當時在軍事上最強大的還當屬趙國,趙國在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的改革之下,軍事上獲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而當時還為公子的嬴稷恰巧正在趙國為人質。

當時的趙國的國君是趙武靈王,這是一位相當強勢的君主,趙武靈王向當時的秦國施加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在趙武靈王的威懾之下,秦國上下不得不屈從於趙國的壓力,最後立公子嬴稷為秦國之主。

但是秦國的群臣大多數都表示反對,只有當時的外戚魏冉等幾個少數人支持。

但是在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人們都普遍重視道德倫理,雖有因君主亂倫刺殺的有之,但是像後來的曹操架空漢獻帝、司馬昭架空魏主曹芳、曹髦和曹煥的那種情況並不多見,因此秦昭襄王嬴稷的地位還是比較穩固的。

范雎本是魏國人,後來到了秦國之後被秦昭襄王任命為丞相,是輔佐昭襄王的重要謀臣之一,是他首先向昭襄王提出了“遠交近攻”的著名策略,但事實上他對秦昭襄王所鞏固王位的貢獻並不大。

秦昭襄王是公元前306年成為秦國的君主,而范雎是在四十一年〔公元266年〕才被昭襄王拜為丞相封為迎候的。

中間有四十年的時間差,而這時的昭襄王的王位非常鞏固,並不存在范雎幫助昭襄王奪權的可能。

范雎對秦國最大的貢獻是幫助秦國實施了著名的遠交近攻的策略,讓秦國成為了一個令其它諸侯國聞風喪膽的一個國家。


東方評史


秦昭襄王嬴稷少年在燕國、趙國為人質,受盡苦難,機緣巧合,他哥哥秦武王嬴蕩在周王畿舉鼎絕臏而亡,臨終傳位給弟弟嬴稷,此時,嬴稷在其母親羋八子和其舅舅魏冉的極力扶持下回到咸陽,又經過3年徹底平息了季君之亂,嬴稷才能順利即位成為秦國之王!所以如果沒有羋八子和魏冉的鼎力扶持,嬴稷不可能成為秦國國君!即位之初,嬴稷懷著感恩的心對待其母舅外戚,羋八子為太后,魏冉為穰侯,秦國丞相,羋戎為華陽君,他們對秦國的內政外戰功不可沒,讓秦國繼續在戰國時代的驚濤駭浪中不斷前進!然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這些外戚恃寵而驕,跋扈專權,比如魏冉幾次公器私用,私自調動秦國軍隊和白起去為他牟取私利,嚴重威脅到嬴稷的王權,山東六國只知秦國有三貴,而不知有秦王!所以範睢的到來正好解決了嬴稷困擾幾十年的難題!終於可以名正言順的除掉外戚專權的掣肘和羈跘,自己真正成為一言九鼎的秦王了!


鹽阜春城


關於親信這個東西,本身就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什麼叫親信?怡賢親王胤祥之與清世宗叫親信,還是中山武寧王徐達之與明太祖叫親信?政治本就是利益的博弈,正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更何況是唯我獨尊的皇位(準確說秦昭襄王應該叫王位),它帶來的利益那絕不是什麼蠅頭小利!奪權之後有可能帶來的政治洗牌效應,關係到朝堂之上方方面面的利益,拉攏什麼樣的人才叫培植親信?而且,春秋戰國時期與後世王朝還存在著很大區別,並不能用後世明、清的標準來衡量。



在楚、漢“大洗牌”之前,各諸侯國、甚至包括後來的秦王朝,絕大多數大、小掌權者都是出身世家大族,他們是幾代、十幾代、甚至幾十代的既得利益享有者。宣太后與穰侯掌權之後,並沒有損害到這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相反,在秦國不斷地東出吞併之戰中,這些人還有更大的上升空間,有更多的利益可圖。換言之,秦昭襄王掌權,這些人能夠得到的也無非就是這些。因此,彼時朝堂之上的絕大多數人並不在意是宣太后與穰侯掌權,還是秦昭襄王掌權,他們更關注的是自己及身後龐大既得利益集團的切身利益!這也是宣太后能夠替兒子做了將近四十年主的原因所在。



說到這裡,想必一些人還是比較迷茫,本人到底是什麼意思?那本人不妨把話再說通俗一些。那就是,無論宣太后與穰侯掌權,還是秦昭襄王掌權,朝堂之上的那些人,除了掌權的宣太后、穰侯以其他幾位“四貴”成員,都不會反應過激,因為秦昭襄王奪權根本不會損害到絕大多數人的切身利益。換言之,秦昭襄王掌權與他媽宣太后、他舅穰侯掌權區別並不大,宣太后與穰侯掌權這些人可以是“親信”,秦昭襄王掌權後,這些人照樣可以是秦昭襄王的“親信”!



這種既得利益集團是十分可怕的,但也是可以利用的。因為既得利益,這些人不會主動向秦昭襄王靠攏,這就是為什麼秦昭襄王將近四十年也沒能形成自身勢力的原因所在。但是,一旦秦昭襄王奪權成功,這些人同樣也不會主動為宣太后與穰侯站臺!這也就是後世王朝要打破“門閥制度”的原因所在。事實上,宣太后與穰侯彼時雖然掌握實權,但是並沒有徹底將秦昭襄王變成“籠中之鳥”。換言之,秦昭襄王還是真正的秦王,只不過是權力受到了掣肘的秦王,但秦昭襄王並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傀儡”,最多隻能是是處於下風而已。這時候,秦昭襄王更需要的不是武力奪權,而是需要一根“攪屎棍子”來攪開這汪死水、捅破這層窗戶紙!范雎恰恰就是這根“攪屎棍子”!



范雎是布衣出身,在魏國差點兒被魏相魏齊和中大夫須賈要了性命,僥倖逃脫才得以來到秦國成為“客卿”。他不屬於秦國的任何既得利益集團,如果論資排輩、苦巴巴熬資格,他一輩子恐怕也無出頭之日。換言之,既得利益集團不敢賭這一把,但是范雎無所謂!反正已經是社會最底層了,大不了永無翻身之日!但是,賭贏了就完全不同了,一介布衣搖身一變成了秦國的應侯,裂土封爵。因此,范雎來充當這個“攪屎棍子”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在范雎出頭之後,死水被攪活、窗戶紙被捅破,秦昭襄王順勢驅逐“四貴”,讓他們回到自己的封地去,名正言順!沒有了“四貴”,宣太后獨木難支,只能交權。而朝堂之上的既得利益集團,只要沒有損害自身利益,根本不會公開抵制秦昭襄王奪權,一切順風順水。除此之外,便是宣太后的原因了。不得不說,宣太后比武則天要更像一個母親!她雖然替兒子掌權,但是從內心而言,出發點還是為了兒子好的,並不想當“女主”,更不是為了自己孃家。這一點從她晚年大義滅親、誘殺幾十年的老情人義渠戎王也能看得出,她內心還是為兒子、為秦國考慮的。既然兒子想掌權,這王位和權力本就是兒子的,給他就是了!如果宣太后是武則天那樣貪戀權位、野心勃勃之人,以彼時的實力對比而言,秦昭襄王想一滴血不流便掌握實權,難度頗大!


農民工歪說歷史


昭襄王並不是傀儡,他的施政只是受到四貴的干預,不是控制,否則也不會發生想要任命孟嘗君為相邦的事,這個職位他的舅舅穰侯魏冉一直想要而不可得,然而昭襄王施政犯了一系列錯誤,不得不倚重四貴,再者人君也是人,也有親情,雖然施政受到干預,並不是能馬上翻臉的程度,不過後來四貴做事越來越出格了,經過範提醒,昭襄王這才下決心把四貴請出政壇。


長島男爵


其實秦昭襄王也根本不信任範睢;幾次起用、幾次打壓、起用範睢不過是讓外臣來打壓內戚干政、如果啟用內戚的話、因為利益關係、盤根錯節、勢必受到影響!秦孝公外臣商鞅、後期的張儀都是外臣、所以秦習慣用外臣、也深知外臣帶來的優大於弊!


恩佐兄弟


秦昭襄王在前期是可以培養自己的親信奪權的,但是為什麼沒有奪權,有幾個原因:

一是秦昭襄王沒有想過要奪權,直到遇到了範睢。因為範睢需要報仇,而且範睢口才好,在範睢的鼓動下,激起了秦昭襄王做一番大事業的決心,事實證明秦昭襄王還是有能力的,不然不會奪權成功。

二是秦昭襄王或者也有想培養自己親信來奪權,但是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對象,奪權勝算不大,以秦昭襄王的聰明肯定想得很清楚,所以秦昭襄王一直按兵不動。

三是前期秦昭襄王的母親年輕,精力好,而且他周邊的人都聽從其母的安排,所以秦昭襄王一直在培養自己的勢力,等其母親年老氣衰後再奪權,把握更大。


天擇雜談


親信之所以是親信,都具備牆頭草的特徵。根本不需要培養,你當了老大,親信自然有了。晉文公與追殺自己的刺客的對話概論千古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