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學校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形成自己對人生理想的追求?

教育沉思者


感謝小悟空。

我是清風老師,常年研究學法、學生心理輔導、家庭教育,跟蹤調研小升初、初升高的農村中學一線教師。歡迎關注評論交流。

對於農村學生現狀,深有感觸。留守兒童,父母在外務工,大多由爺爺輩照料,孩子大多缺乏引導和管理,厭學、內向、沉迷遊戲……大多都是對人生沒有認識缺乏思考。


題主提問側重於學校對孩子們的引導。

就我所知而言,學校有專門設立心理輔導室,有親情電話室,不定期舉行心理輔導課,不定期舉行法制講座等等。

但這種模式更的體現在出了問題才整治,對孩子們人生理想追求的引導大多停留在事後,而事後的治病救人略顯被動,且效果不一定好。


而學校這塊工作更多的集中在班主任身上。因為班主任是班級的直接組織、領導、管理者。班主任為了能夠管住、管好班級,就得充分了解每一學生,每一個學生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就得從品行、習慣、思想上提供引導、校正、輔導和幫助。

由於清風老師所在的是農村中學,對孩子們的現狀也更瞭解,所以也特別注重。

更多的是儘可能的給每個孩子以關愛。孩子們的家庭現狀,決定了他們渴望被愛被關懷。父母在外務工,最多週末與孩子打打電話視頻聊天,在距離和時間上決定無法細緻深入;爺爺輩的照顧大多停留在物質,在思想上幾乎無法供幫助,而最瞭解的往往是老師們特別是班主任。

老師們的關愛各有各招。

而我做的較多的,是充當家長與學生的橋樑;孩子們的知心大朋友,有話願與我講,有困難也願找我;提供一些實質的幫助和提醒,天氣變了提醒加減衣服,有病痛了送醫等等。

而我做的更多的是與孩子們交心,和他們交流,適的提供建議和意見。比如有孩子厭學,你得充分了解他的成長背景,所接受的外在負面影響,得找到他現在最缺什麼,然後給他講道理、舉例子。

我做的更多的是用活動感化。不少學生膽小、內向、不敢表達,我就利用週末(我校週三3:00到校,下午晚上各兩節自習,大多是班主任在)開展各種活動,小比賽呀,寫感悟呀,真心話想表露呀……既充實了生活,也潛移默化影響改變了孩子們的認知和行為。

我尤其注重孩子們的生涯規劃。通過活動、通過個別談話、通過演講,引導孩子們從不同角度認識自己、認識人事物、認識社會。並引用很多文獻、報告、數據,建立自己的理想,充實自己的能力,拓寬自己的眼界。提出了有建設性意見的班訓。


也引經據典的和他們探討人生。平均年齡24歲以前主要任務就是學習:此學習包括書本知識+說唱寫跳等能力+豐滿的思想+健康的身體和心理等方面。

致今半年來看,成績可喜。孩子大團結友愛;班內一團和氣;有困難一定會有人主動幫助;內向膽小的孩子們也在活動中初露頭角;一個抑鬱自閉的孩子臉上也開始有了笑臉;春節期間也有好幾位同學打電話找我交流學習理想……為師甚慰!因為我實實在在的看到了孩子們的進步與成長,還有什麼比這還有成就感呢?

歡迎關注【清風教與育】,一個關注學法、心理輔導、家庭教育的普通老師。


清風教與育


有句名言:“知彼

知己,百戰不殆”。要想戰勝對方,必須瞭解對方。孟的一聽把這句話用於培養教育孩子上有點不恰當,但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是這樣。

瞭解學生。做為老師,瞭解學生是前提。發現學生的長處,瞭解學生的喜好,對學生的長處要多加宣傳,不要直接對學生說你的什麼什麼長處值得表揚等等,老師要學會用別人的咀去宣傳自己的主張,通過這樣的方式,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學習就是學生的工作。

發現學生的短處要掌握處理方式。在日常學習中,老師和家長都會用批評或者甚至施用暴力來處理學生的短處和錯誤,這樣的方式會使得其反,學生在成長階段,採取用訓戒或暴力會增加學生的逆返情緒。

對學生的成績不宜用物質獎勵。這個問題一般情況下家長會犯這樣的錯誤,現實生活中,尤其是我身邊的親戚朋友,對學生的成績會使用物質獎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都會說:“孩子你這次考試成績好的話爸給你買手機、出去請你吃飯、到那裡去旅遊等等,這種做法不可取,會增加學生的貪懶,激發不了學習興趣。

和學生溝通講道理。發現學生對學習厭煩,要耐心和學生溝通,利用身邊的現實來個現身說法,通俗易懂實例,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對學生改正錯誤也不要危於求成,給學生點緩衝餘地。


XGC上善若水


應該說農村學校現在讀書學習的學生基本上農村為主,外來為輔,有效的引導學生形成自己對人生理想的追求,是家庭和社會的共同需要,是學生健康成長,事業有成,為今後的學習工作生活提供源源不斷的真正動力。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變化,如今在農村學校讀書的學生跟以前相比較,變化也是比較大的,有的跟父母,有的跟爺爺奶奶,有的從城裡來農村的,雖然不是五湖四海來的,但也是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的。所以,首先老師要做到從各個方面加以引導,循序漸進,教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從實際出發,讓學生打好基礎知識學習的同時,承認不同學生有不同的興趣愛好和需要,因材施教,使學生們有機會發揮自己特長,認真的學習。讓學生明白為什麼要好好學習,對以後學習工作生活又有什麼幫助。同時教育他們知道,先輩們拋頭顱灑熱血,為國奮鬥,讓我們今天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美好生活,就是靠的這樣的人生理想才讓我們國家日益強大,百姓安居樂業。所以說我們現在好的環境、好的和平生活是多麼的來之不易,讓學生心存感激,報答家庭,感恩社會,所以要求學生們一定要形成自己的人生理想追求,為今後的學習工作生活發展更好,並且更好的為國家社會服務,貢獻自己應有的力量。

總之,對農村學校有效引導學生形成自己對人生崇高理想的追求,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這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 ,對現狀永不滿足,對未來不懈的追求,是人生理想形成的動力源泉。這是我個人的皮毛之解,真心的希望更多的有志之士,從不同的緯度和角度,多發表適合農村學校方面的見的,讓我們農村學校的學生有更加美好的人生理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