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早晚一顆棗,賽過人參佬」是什麼意思?有什麼依據?

老張談三農


對於農村老話“早晚一顆棗,賽過人參佬”,其意思就是說:

每天早上和晚上吃一顆棗,對於身體的好處要賽過人參!

對於吃棗的好處,其實農村老話中會有很多說法。下面就簡單聊一下:

吃棗可以補氣養血

自古以來,人們就會認為吃紅棗可以益氣補血安神,可以提高身體血液中的含氧量,對於滋養身體內的細胞具有一定作用。

由於紅棗是民間補氣養血的佳品,而且物美價廉,也是平常可以經常吃到的補品。由於本人從小貧血,就容易頭痛等情況,但因為不愛吃肉,為此家裡人就會經常買棗來補償一下!

吃棗可以美容養顏

俗話說“早晚一顆棗,青春永不老”或者是說“一日吃三棗,紅顏不顯老”,其實就已經說明了吃棗的功效,一般來說,人們會在日常煮粥、饅頭上放一些紅棗,就可以養顏補血,使得肌膚越來越紅潤!另外,也可以促進新陳代謝,預防黑色素沉著,也就會起到美白皮膚、祛斑等護膚效果。

吃棗可以延緩衰老、安神助眠

俗話說“每天一顆棗,活到九十九”,其實就是說紅棗可以延緩衰老。這是因為紅棗可以增強體質、增加食慾、緩和緊張情緒,對於安神助眠具有不錯的功效。例如可以每天晚上泡一杯紅棗茶,對於提高睡眠質量會有不錯的功效!

吃棗的其他功效

對於吃紅棗的好處其實還有很多,由於是一種絕佳的營養品,也被稱為“百果之王”,對於預防高血壓、高血脂以及防癌具有不錯的食療保健功效!

不過,雖然吃棗的好處很多,但也不是吃的越多越好,就像老話說的“早晚一顆棗”,雖然是一種誇張的說法,但也是說明棗雖然營養保健功效不錯,但也應該儘量每天少吃!

以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繼續補充觀點看法!


龍百曉生


大棗以前在我們農村會經常見到,很多鄰居家裡都會有棵棗樹,後來拆遷家裡都弄上了水泥地種棗樹的也越來越少了。不過我們老家現在還有三棵棗樹,每年都能吃上新鮮的大棗。有時候吃不完就會曬乾等到過年包棗卷吃。

人們都籠統的知道棗是好東西,但是具體為什麼好可能不是很清楚。所以經常聽到老人們說“早晚一顆棗,賽過人參佬”。

其實大棗富含蛋白質、脂肪、糖類、胡蘿蔔素、B族維生素、維生素C、維生素P以及磷、鈣、鐵等成分,其中維生素C的含量在果品中名列前茅,有“天然維生素丸”之美稱。長期食用具有補中益氣、滋陰補陽、養血安神之功效。 此外大棗中的維生素P含量為所有果蔬之冠,其具有維持毛細血管通透性,改善微循環從而預防動脈硬化的作用。還可以調節人體代謝、增強免疫力、抗炎、抗變態反應、降低血糖和膽固醇含量等作用!

大棗的醫藥價值

1.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為現在疾病的高發區) 2.降血壓,膽固醇! 3.保護肝臟! 4.防治骨質酥鬆! 5.抗癌抑癌! 6.預防膽結石!

但是大棗雖好,但吃多了會脹氣,因此應注意控制食量。溼熱重、舌苔黃的人不宜食用。所以還是要適量吃


女司機cc


農村老話“早晚一顆棗,賽過人參佬”是什麼意思?有什麼依據?

說到棗,我們山西可也算得上是棗的故鄉。每到八月十五中秋節來臨,人們就會分享棗的盛宴。我們不單單吃晾乾風乾的紅棗,人們還發明創造了許多鮮棗的吃法。在我看來,蒸著吃,煮著吃都不如燜著吃,一時半會兒吃不了的,還可以凍到冰箱裡,隨時拿出來吃。我們周圍的人都是一袋又一袋的往家買鮮棗,燜熟了儲存起來慢慢吃!



我們這裡有適宜的海拔和光照,結的棗子非常的甜。自古以來,關於棗的俗語也非常之多。除了題主所說的“早晚一顆棗,賽過人參佬”之外,還有“一天三個棗,到老不會老”,“一日吃三棗,終身不顯老”,“天天吃紅棗,一生不顯老”,說的都是棗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美容價值,比吃人參還管用呢!而且紅棗物美價廉,比人參要便宜多了。

此外,棗還有“百果之王”和“維生素之王”的稱號,紅棗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B、C等人體必需的多種維生素和18種氨基酸和礦物質,特別是其中含有Vc(抗壞血酸),含量高達同等重量的蘋果的70到80倍!還有未生素p(蘆生)的含量也極高,這兩種維生素具有防癌,防高血壓和防高血脂的作用。

紅棗還具有健脾益胃,舒肝解鬱,養氣補血安神的作用,人們吃了紅棗可以提神解乏,還可以美容養顏,也可以增強免疫力!此外紅棗還具有緩和藥性的作用,加幾個紅棗可以減少烈性藥的副作用。



日常生活中,人們通過喝紅棗水來起到保健的作用。此外,人們還可以吃棗糕,喝紅棗雜糧粥來暖胃營養。不過糖尿病人可不適合吃棗的!

最後送你一款燜棗吃法,就是將剛剛收穫的鮮棗洗乾淨,然後用一口鐵鍋放水少許(一碗水能燜五斤棗),加入洗乾淨的紅棗,在火上加熱,水開冒氣之後,就關成小火燜20分鐘到25分鐘。這樣燜好的棗子,上面有一層白白的霜,就是出糖了,味道特別的可口。經過了這一道出糖工序,要比蒸的棗和煮的棗都要好吃許多,不信的話你試試!看下圖,這是我前幾日才燜的過程。

您所瞭解的紅棗還有什麼功效和其他更好的吃法呢?歡迎留言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