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举例出古代历史著名战役吗?结果如何?

文子大大


赤壁之战,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瓜分去荆州的一部分。明建文二年(1400年),建文帝军大将军李景隆率军60万人,号称百万人,进抵白沟河,谋攻燕王朱棣官邸所在地北平。燕王闻讯,率马步军20万人迎战。二十四日,燕师自苏家桥循河而进,遭到建文帝将平安所部万余人伏击,先锋官平安及大都督瞿能父子督师奋战,所向披靡。燕师死伤惨重,引军而退。次日,朱棣复率军渡河求战,平安所部击败燕后军将领房宽部,降将陈亨中伤而逃。朱棣率精锐数干人冒矢突入阵中,杀伤建文帝军队甚众。是时,李景隆突然挥师绕出燕师背后,实施前后夹击。燕王三易其马,矢尽挥剑作战,几被瞿能所获。傍晚,瞿能复率兵搏战,俞通渊、指挥滕聚也领兵赴战,燕师惊惧。时适旋风骤起,吹折李景隆将旗,军中为之相视而动。遂乘机以精骑突出绕其后乘风纵火,挥师猛攻,斩杀瞿能父子及俞通渊、滕聚等将领,平安为朱能所败,建文帝军队溃散,死伤10余万人。燕师追至月样桥,再败其军,杀溺蹂躏死者数万人。李景隆率余众逃往济南。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八个月后迫使另二十万章邯秦军投降。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经此一战,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蒲松龄的一幅著名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将项羽的破釜沉舟与勾践的卧薪尝胆并列。鄱阳湖之战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鄱阳湖水域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决战以朱元璋的完全胜利而告终。这次战役被视为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水战。此战,朱元璋乘陈友谅军久攻坚城受挫,分兵据守鄱阳湖口,先断其退路;继集中兵力,巧用火攻,歼其主力;后水陆截击,全歼陈军于突围之际。创造了中国水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为统一江南奠定了基础。萨尔浒之是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间,在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以及萨尔浒附近地区大败明军四路进攻的反击战,是明朝与后金辽东战争中的战略决战。萨尔浒之战以明朝攻围后金,后金防卫反击的形式发生,在这次战役中,后金军在作战指挥上运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5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5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此战役以明军大败而告终。此战役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明清兴亡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磐龍观史


中华文明泱泱五千年,如果说著名的战役,那就太多可以说的了,每朝每代,无不是经历了多场战争,或大或小,而每次战争都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历史的进程!说历史,咱就说点不一样的,今天说战争,我就说一场特殊的,最憋屈的战役,土木堡之战!

为什么说憋屈,咱先来对比,人数:五十万(也有说二十万)对三万,结果:被全歼!明朝当时基本处于鼎盛时期,这种结果正常是不可能发生的,到我们分析看,结果却是必然的。

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以大明拒绝和亲为由,不断骚扰明朝北部边疆,朱祁镇年轻气盛,在王振的鼓动下御帅亲征,与其说去打仗,不如说去显摆,浩浩荡荡几十万人,在没有充分准备,朝野上下一片反对声中踏上了征伐的道路,行军多日也没碰到蒙古军,自己的后勤保障却出现了问题,最后只能班师回朝!这是我们想想都明白也先是不会和明军正面硬磕的,他又不傻,但他却一直在暗处虎视眈眈的盯着这支慢慢疲劳匮乏的大军,等待时机,伺机而动。

要说朱祁镇也是给力,回来你就老老实实的回来呗,在王振的教唆下,向北走了一条迂回的路线,只为王振回家乡显摆,借此光宗耀祖一下,这就正中也先下怀,就在行军至土木堡时,被蒙古军包围,被切断了水源,断了后路,明军本来就疲惫不堪,军心直接瓦解,也先趁机突袭,明军大败,这一役致使明朝精锐毁于一旦,文臣武将死伤无数,朱祁镇被俘,明王朝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败,鼎盛的帝国甚至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如果不是于谦力排众议,辅佐新君,力挽狂澜带领百姓打赢了北京保卫战,明王朝可能提前二百年进入南明时期了!

再说说我的观点,历史上把这次的责任大部分都推到了王振的身上,我觉得有些不妥,我觉得朱祁镇年轻气盛是根本原因,明朝当时经过朱元璋到他爹的经营,已经到了鼎盛时期,而老朱家里流淌的是好战的血液,可以说他从小到大是听着朱元璋,朱棣和他爹御驾亲征的故事长大的,所以金戈铁马,驰骋战场一直是他向往的,但他并不知道战争另一面的残酷,而这就是代价。1457年,朱祁镇复位称帝,仁政爱民,任用贤臣,废除殉葬制,成为明君,得到善终,这些无不和土木堡之变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果说成熟需要代价,这种代价太大了!





风轻云淡品趣史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发生在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决定了双方的国运。

战争起因: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将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切断,韩国将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罢兵。

但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携百姓一并谋划愿归于赵国。

赵孝成王与大臣商议后最终决定接受上党,同时派廉颇驻守长平。

秦国不满,出兵攻赵。

战争经过:公元260年,秦将王龁率兵攻占上党,继续进攻长平,赵军数战不敌,退守丹河东岸,廉颇依据地形修筑壁垒固守,两军形成旷日持久的对峙格局。

此时赵国当政的是赵孝成王,见战局不利,遣使向秦求和,秦国殷勤接待,有意向各国宣传秦赵和解,防止各国出兵救赵,但战场仍步步紧逼。

战场背后也是国力的竞赛,廉颇固守,部队所需给养甚多,国力不继,赵王对于廉颇久拖不决颇为不满。

秦国借机施行反间计,导致赵王换将,派遣赵括替代廉颇,改变战术,主动进攻秦军。

秦王得知消息后,暗调战神白起为上将军赴上党接替王龁,王龁为副将,但军中仍树立王龁帅旗,迷惑赵括。

白起用计假装溃退,引诱赵括追击,派兵截断赵军后路,命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分割及切断粮道,一夜之间改换帅旗为白起,赵军胆寒,原地固守待援。

秦王亲到河内郡,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并征调十五岁以上青壮年到长平战场,合围赵军,拦截援军和粮运。

赵军断粮四十六天,无法突围,赵括亲率精锐强行突围,失败被乱箭射死,赵军投降后被活埋坑杀,只将两百多名年纪尚小的士兵放回。

战争结局:赵国共被斩杀及坑杀约45万人,元气大伤,再无力与秦抗衡;秦国伤亡约20万,为完成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