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喪文化”是什麼?

a1030941713


“喪文化”大致是指今天的一些年輕人熱衷頹廢和絕望,並著力表現那種麻木不仁、冷漠無情、行屍走肉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態度。

  年輕人在成長階段容易產生迷茫和彷徨,如果缺乏正確的引導,要麼會使未來的人生道路走偏,要麼會使得頹廢、腐朽的狀態延續過長時間,從而荒廢了青春。當然,現在有不少在網絡上表演“喪文化”的年輕人,其實不過是發洩鬱悶、舒緩壓力,就好比某些人一邊高呼自己“累成狗”,一邊還是懷揣著遠大夢想而努力奮鬥。所以,所謂“喪文化”有時候的確只是年輕人階段性的玩鬧。

  然而,我們也不應該忽視“喪文化”背後的深層原因。

  首先,有些“喪文化”是外來的,它的確有真實的社會背景和存在。例如來自日本的“宅文化”,由於日本社會比較富裕以及發展長期不景氣,不少年輕人“宅”在蝸居里“啃老”,只通過網絡等現代信息手段與社會發生關聯。他們一方面在無望的人生中長期頹廢,另一方面也使得網絡上充斥了“喪文化”的魅影。

  其次,作為一種地域政治和社會競爭方式,向競爭對手的下一代大肆傳播頹廢冷漠的“喪文化”,消磨年輕人的鬥志,使得競爭對手在未來某個時候整體上喪失朝氣蓬勃的發展動力,也可以看成是“軟實力”較量的手段。

  第三,個人主義是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核心價值觀之一。個人主義的人生觀很容易變成極端的個人至上,導致一個人在社會中孤立無援,彷彿到處都是敵人和陷阱。當社會看不到希望時,個人至上就容易變成自暴自棄、甘於墮落的頹廢人生。事實上,即便一切價值觀都沒有了落腳之處,只要還有家庭和親情,人們就容易找到方向,找到自己的責任所在。而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則往往輕視家庭、蔑視親情,常常使現代人失去了最後的依託,在孤獨的沉淪中難以自拔。

  因此,我們一方面不必因為年輕人玩鬧性地張揚“喪文化”而驚恐萬分,另一方面也應該對“喪文化”現象得以滋長蔓延的態勢保持警惕。值得慶幸的是,當今中國充滿勃勃生機,中國的年輕人依然有值得期待的美好未來。那麼,面對“喪文化”在網絡上的傳播,我們更應該做好有效的引導,用習主席的話說就是:讓每個中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鏟盡崎嶇大道平


謝謝!


Sunny0221


喪是多音字,一個叫sang平聲(一)。一個是sang去聲(、)。這兩個字兩個涵意!一個是平聲的喪!是代表與處理死人有關的事情。中華民族是最古老的民族!有幾千年的文化歷史!歷來重視死者!對於死既敬畏!又尊重!人死以後記念他的功績,親人表示悲痛,於是就舉行儀式,後來統治階級發展為喪儀,漫漫的形成一個模式,隨著上層統治者和士大夫的介入,便形成有中國傳統的的喪文化!這種文化是儒家學說中孝道的一個分支!上古時代,人們對喪儀要求並不高,講究生前孝養,死後薄殮!孔子時期雖講孝道,在民間還未走向極端。孔子也主張厚養薄殮!但到戰國時期,社會走向厚殮!這種風氣,首先從奴隸主開始,有的竟然施行人殉的殘無人道的辦法,發展到秦始皇時走向極端,他動用七十萬人為他造了一個千年不壞的秦皇陵!後世皇帝一直就延續了下來!在葬禮上人們都繼承了一種哀悼的儀式,以寄託對逝者的惦懷!過去的喪儀煩碩而迂腐,慢慢的不適應了時代的發展!比如過去要守孝三年,並且吃住在先人的墳墓傍,三年內不準辦喜事!喪儀上!要唱戲,哭😭喪!親朋好友在祭悼,而且喪葬是中國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處理好了,人的威望自然就高了。處理不好會被人卑視的!在喪文化上,有喪聯,喪服,喪禮等等!有專門的總理!由總理安排會計,司櫥,釆購,等等分工!嚴然一個臨時組織系統,門類齊全,各司其職,忙而不亂,這就是一個管理系統!

這種喪文化是博大精深,裡面也是精彩紛逞!如古代有祭文,祭碑,祭聯,遺囑,在棺木上繪畫等等!這些都需要一定文化素質!

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文化也在發生變化!向簡化,莊重,程序化模式發展!當今的一條龍式服務組織,就是這種文化繼承!

另一種喪是指丟失,失去!情緒低落,失意!如:喪膽!喪魂落魄!喪氣!喪身!喪生!喪失!喪心病狂等等!這種情緒是近年來人們失去價值觀,失去信仰,失去信心,失去辨別能力的一種社會疾病!這種消極的情緒反映到社會上便是一種喪文化現象!就是對社會的一種消極反映,如果再加重,便是心理疾病的抑鬱症,再向前發展便是精神分裂症!之所以有這種消極現象,完全是教育失誤造成的!一個人沒有了價值觀便沒有了靈魂!沒有了靈魂社會人面對社會的壓力便無所適從,要麼消極厭世,要麼走向極端,反映到社會層面正如網友說的各種怪異現象,甚至有的走向生命的盡頭還不悔悟!這是一種極有害的文化現象,如果我們不從教育上早早糾正過來,後果不堪設想!今天看到一個典型案例,一箇中學生,去年考了個二夲他感到失落,今年考了個三本,因家中經濟條件差就沒有讓他上!讓他打工,他還想上學,但拗不過父母,便上工了,後來他感到失落,二十歲的他選擇了結束自己生命!這個案例雖與喪文化沒有直接關聯,但青年人失去正確的價值觀,失去信仰,失去理想,迫於社會壓力,自己又不能直面和正確釋放,而且社會中瀰漫的喪文化,一旦與孩子們失落的心情結合在一起,註定會出事!

因此前一種喪文化,是中華文明傳統的一部分,我們要吸其精華,汰其糟粕,發揚光大!

後一種喪文化則完全是消極的文化現象,要抵制和取締,給青少年灌徹積極,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青少年有辨別能力,用正確的方法論去看待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合格的接班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