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話反映了中國古代百姓的什麼遭遇?

開心又孤單


這句詩出自張養浩先生的《山坡羊▪潼關懷古》,詩句最直接的表達出了在封建小農社會貧苦百姓的悲慘遭遇,那麼為何張養浩先生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呢?我個人將展開來一一分析。

興、百姓苦

在封建社會,經常會有農民起義推翻政權的事情發生,這樣的事情在封建社會並不是一件罕見的事情。起義的原因大多都是因為農民接受不了統治者的暴政和壓迫,所以起身造反。但是在和平盛世,也並不見得農民的生活會有多麼幸福。

以明朝為例,在明成祖朱棣統治年間,明朝和平安穩、疆域遼闊、百姓富足;但是,百姓真的活得幸福嗎?我個人以為不然。我們都知道,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期,做出了很多利國利民的壯舉。比如:疏通京杭大運河、編撰《永樂大典》、修建紫禁城和推舉鄭和下西洋,這些決定確實成為明成祖朱棣在歷史上無法忽視的成就。但是,如果換個角度想,紫禁城誰來修呢?誰來負責大運河的漕運?修建紫禁城的錢從哪來?紫禁城修好之後的物資由誰運?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事情。

那麼,答案顯而易見。雖然有官員來負責這些事情,但是大部分的工作還是由百姓來做。如果朝廷大興土木,百姓身上的稅便有可能加重,而且需要付出很多的體力來完成浩瀚的工程,雖說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期明朝確實屬於鼎盛時期,但是百姓的生活確實值得思考。

顯然,這個例子不夠明確。那麼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應當是秦朝,孟姜女哭長城便是最好的例子,我們現在知道的長城、紫禁城、天壇,是付出了千萬人的努力才得以成就的,也有可能犧牲了很多人的生命。

亡、百姓苦

關於這個方面,我個人覺得無需過多的講述。在歌曲《國家》中有這樣一句歌詞:“有了強的國,才有富的家。”既然國家都已經衰敗,小家又如何過得幸福呢?

以上就是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如有不正之處,還請指出。


風雨潤桃李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話出自元代世人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我們先來解釋下這句詩的意思:當國家強盛且安定的時候,統治階級可能會去開疆擴土,大興土木的去搞基礎建設,受苦的是百姓啊。當國家政局混亂,宦官當政,民不聊生的時候,受罪的還是百姓啊。

這二句詩很好的反應了百姓在古代封建王朝所處的尷尬地位。它反應出百姓作為個體只能跟隨統治者的意願去生活,而不能靠著自己的奮鬥去擁有一份安定幸福的生活。

中國古代從大秦王朝到最後的清朝,中國經歷了許多代的封建王朝。當某些地方勢力想要推翻舊王朝,最直接的辦法便是武力奪取政權。既然要用武力去解決,那便避免不了打仗。要打仗肯定需要人手啊,這時候百姓的作用便體現出來了。你平時在家幹什麼我不管,但是我需要人手去打仗,你就得跟著我去攻打敵人。有人可能會說,拉普通百姓上戰場也沒什麼用啊。大家不妨這樣去想,就算百姓不會打仗,但是隻要拉的人足夠多,隊伍達到一定的規模,把他們放到戰場上去歷練,這就不用擔心會不會打仗這個事情了,人的求生欲是很強的,每個人都想活著回來去跟家人團聚。所以當國家處在衰敗的時期,這時候的老百姓無疑是最慘的一波人,他們沒有錢也沒有權利,只能被那些大軍閥或者官方給支配,好一點的得勝歸來,壞一點的便有可能一去不復返命喪黃泉。

談完國家衰敗,我們來講國家興盛的時候老百姓是如何受苦的。每一個統一天下的帝王都渴望留名青史,那麼怎麼才能讓自己被後人記住跟仰望呢?其中的一個好的方法便是大興土木修建宮殿這種具有文化特徵的東西。我們後世瞭解古代不僅是從史料中去了解,還需要從古代宮殿建築去探索一個王朝的文化氣質。修建一座大型建築往往需要很多人力,老百姓無疑是最好的選擇。所以就算國家興旺發達,百姓也不一定能夠享樂,因為他們需要服徭役。古代封建王朝對百姓的剝削是我們有目共睹的。在沒有現代這種先進的施工設備的時候,一切都需要靠人力,可想而知老百姓平時生活有多苦。


我與歷史有個約會


大家好!我和大家分享一下“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話反映了中國古代百姓的什麼遭遇”的觀點。

1.“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出處和背景。這句曲是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張養浩所寫的散曲《山坡羊.潼關懷古》中最能體現主題和深化思想的一句。張養浩生於元世祖至元7年,卒於元文宗天曆二年,一生經歷了世祖、成宗至文宗數個朝代,曾三次出仕,兩次棄官。他為官清廉,敢於興革,卓有政績,但在是非功過被當權者顛倒,禍福生死任當權者擺佈的政治環境中無理可言、有才難展,心灰意冷中退出官場。元文宗天曆二年正月,陝西大旱,朝廷重新召他回朝賑濟災民,一心為民的他不顧年事已高,依然受命,在前往陝西途中,親眼目睹百姓的深重災難,憤恨不平,寫下了這著名的散曲《山坡羊.潼關懷古》,全曲的內容是:“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字裡行間盡是封建社會的悲憤和對百姓的同情以及自己無奈。繼而散盡家財,盡心盡力去救災,最終因為過分操勞而殉職。

2.“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揭露了古代百姓悲慘的遭遇。封建社會里,不管朝代怎樣更迭,從君王到官員以及富有的階層都是以損害百姓的利益來達到自己的享受目的的,能真正為天下蒼生著想的官員少之又少。所以不管是創造了輝煌的漢代,還是走上巔峰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和文化發達、經濟繁榮的宋代,國力是增強了國家是興盛了,但當權者們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和開疆拓土或更好的享受生活,徭役賦稅還是非常重的。如古代的賦稅就有“田賦、各種雜稅、身丁稅、科率、和買”等,徭役就有:伕役、職役和官戶役,不僅名目繁多,在收稅和的服役的時候,富農和官商勾結,給些好處收稅和徵役官員,稅可以少收或免收,像開運河、修城池、宮殿、黃河、道路、運軍需等苦役就用錢代替,剩下的任務依然壓榨到貧苦百姓身上,讓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元代,雖然也是一個經濟比較發達的朝代,但由於是外來民族當權,朝廷就把全國人口按蒙古、色目(隨著蒙古族進入中原的中西亞各民族統稱)、漢人、南人(指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內各族)分為四等,種族劃分是元朝賦稅的一大指標之一,也是不公平之處。漢人和南人幾乎沒有土地,即使有也要承擔極大的賦稅。民眾所負擔的徭役有築城、排河、運糧、木植、製作船隻器甲等,修建大都每年都徵發成千上萬的民夫採運木頭和做其他工作,這樣沉重的負擔也讓百姓陷於水深火熱之中。

在國力強盛的年代,百姓生活如此悲慘,在國家搖搖欲墜之時百姓更是痛不欲生了。靖康之恥中的宋微宗、宋欽宗和他的家族成員都難逃被辱的命運,死於兵荒馬亂的百姓也是無計其數。元兵入侵,除了戰爭帶給人們的慘痛外,還有亡國後原來百姓被視為下等人,得不到公平的待遇,也是生不如死。真是應了張養浩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封建社會里,權貴們只考慮自己利益,勞苦大眾只能過著當牛做馬的奴隸生活。新中國的成立,讓人們當家做主,特別是現在,國家從政策的制定到實施都處處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竭力為民,只有共產黨和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才能讓國家強勝,人民幸福,才能讓中國實現偉大的復興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