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慾研究——暴食症的你可以看看

諮詢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暴食症文芳老師

食慾是一種複雜得令人驚奇但又有規律可循的現象。我們生活在物質富足的年代,大多數人都不會為吃不飽而發愁,但是,有時候我們的行為表現得好像我們餓得要命似的。

在圖書館裡我找到一些塵封多年的科學期刊,從中發現了關於人類和動物的食慾以及進食行為的有趣研究。


在翻閱完這些研究文獻之後,我對人類的食慾感到肅然起敬。我們好像天生就知道自己的身體需要什麼樣的食物。科學家將食慾的這種自我調節的能力稱為:“營養智慧”。


食慾是一種完美的生存機制,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本能的知識淵博的營養學家。


食慾研究——暴食症的你可以看看

就比如我們還是嬰兒階段的時候,生下來沒有人教我們進食,但是我們就知道需要吸奶,在吃飽的時候也知道停下來。餓了也會哭著提醒媽媽該餵奶了。


但是自從我們患上暴食症後,變得都不會好好吃飯了,在吃飽的時候不會停下來,反而撐了還在機械化進食。


都不如嬰兒階段了,這個時候的你,應該很焦慮很抑鬱,甚至是很否定自己吧?覺得自己特別沒用,那種無力感深深地襲來...讓自己什麼都做不了,無法集中注意力,會耽誤自己的學習工作。


嬰兒天生就有控制熱量攝入的能力,不需要教新生兒如何節食——他們生來就知道自己的身體需要哪些營養。一項對37名新生兒所做的有趣研究證明了這一點。


研究人員為嬰兒的母親提供比例正常或稀釋的配方奶粉,但沒有告訴她們嬰兒喝的是哪一種,並鼓勵這些母親讓嬰兒自己決定要喝多少奶粉。


與喝正常比例奶粉的嬰兒相比,喝稀釋奶粉的嬰兒喝得量更多,顯然是為了調整他們攝入的熱量和脂肪。值得注意的是,兩組嬰兒攝入的熱量和脂肪大致相同。


食慾研究——暴食症的你可以看看

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了明顯的情緒化進食行為,一項研究調查了母親給嬰兒餵奶的動機,結果發現,目前給嬰兒餵奶通常不是因為嬰兒餓了,而是為了安撫嬰兒。因此,嬰兒和兒童都會將奶瓶與情緒上的慰藉聯繫在一起。


當我們節食減肥的時候,中途也非常容易有情緒波動的問題出現,比如看見自己還沒有掉秤會非常焦慮,也會讓我們重新在食物中去尋找安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身體機能的變化,讓我們無法靠自制力去控制住自己的進食行為。

社會對食慾的影響

在熱鬧的聚會上,你是不是吃的比平時多?許多人都會這樣,而且研究表明,僅僅是有其他人在場就會促使我們吃得更多。有兩項研究顯示,被試在聚會環境中吃的食物會比獨處時吃得多得多。


我們現在喜歡吃的許多食物可能都是父母教我們享用的,有時候,這些教育是以獎勵或誘惑你做某些事情。你不妨問一問自己下面這些問題:


  • 我的哪些飲食習慣來源於我的家人?
  •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曾用哪些食物獎勵我?
  • 我是否已經學會將獲得食物與良好的行為聯繫在一起?
  • 享受美食是我和家人慶祝活動的一種方式嗎?
  • 我現在渴望吃的食物是不是小時候最喜歡的食物?
  • 我的家人和我是否喜歡吃相同的食物?我是不是受某個人的影響而形成了這種飲食偏好?
  • 以前我是否經常和母親一起做飯?我與母親以及我們一起準備的食物的親密關係如何影響我對烹飪和飲食的感覺的?
  • 小時候,我在家裡的餐桌上養成的飲食習慣是否影響了我現在的飲食偏好?
  • 我是否曾經與兄弟姐妹或其他親人爭奪晚餐或甜點?
  • 如果我曾經與親人在食物上發生過爭執,那麼這是否導致了我現在擔心沒有足夠多的食物可吃?


回顧自己的飲食偏好的發展歷程,有助於我們理解為什麼我們的飲食習慣有時是不合邏輯的,也有助於解釋為什麼堅持一項與我們的個性和生活方式不符的飲食計劃是如此困難。


好了,下期咱們再繼續講講環境對食慾的影響,媒體對食慾的影響,希望這期你能有所感悟,有不懂的可以私信聯繫進行諮詢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