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清算张居正,是不是他权势足以威胁到皇帝了?

劳伦斯602


张居正是我在明史中少有的佩服之人。当初看到他的下场我唏嘘不已。

张居正确实可以威胁到明神宗。但我不认为他会威胁明神宗。张居正当首辅时,明神宗还是个孩子。当时太后不强于政治,如果张居正不掌握权利,明廷就要乱了。何况李太后也希望张居正掌握权利。

我认为明神宗清算张居正有以下原因

1 在张居正掌权时期,张居正的名声远高于皇帝。他把皇帝当做孩子来教育,让正处于青春期的皇帝起了逆反之心。

2 张居正得罪了太多人。他的改革给明王朝带来了生机。一条鞭法和考成法,非常著名。一条鞭法就是把田赋、徭役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大大简化了征收手续。考成法通过‘月考,岁籍’促使官员言行如一,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即使在今天,也有借鉴意义。张居正的改革虽然有用,但也给他带来了弊端,得罪了一批权贵。后来的夺情事件,更要了他半条命。(夺情是他父亲去世后,按照礼仪他要回去守丧三年) 当时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刻,三年以后,改革早就完了,更何况李太后和皇帝也需要他来处理朝政。他留下了,带来了一堆恶果。无数人到他家里逼迫他,连他的学生都批评他。即使混蛋如严嵩,也没有学生批评。

3 明朝的一大特色。明朝中期以后,从夏言,严嵩,高拱,这些首辅的出路并不太好。他们都是经历了无数争斗才上位,又因为争斗下位。

张居正确实有资格威胁到明神宗,但我认为他无心威胁。他只是一个治世能臣。封建朝廷,做出一番事业,又能善终的不多。


晚来听神佛


明神宗万历皇帝清算权臣张居正,是在张居正死后,朝廷里张居正举荐和提拔的人虽然很多,可是张家在张居正死后,却已经没什么太大权势。

因此万历皇帝没必要因为皇权再去清算已经死去的张居正。那么,万历皇帝为什么还要揪着张居正不放,非得整张家呢?



首先,万历皇帝恨张居正。

我们都知道,万历皇帝的爹隆庆皇帝,因为沉湎酒色,导致身体被掏空,当皇帝没几年就驾崩了。

所以年幼失孤的万历十岁就继位了。

皇帝年幼,朝廷里的大事他承担不起来,处理不了。他母亲李太后虽说秉政,然而毕竟是商户出身,治国上也帮不了大忙,因此朝中的大事只能委托给文武百官。

此时朝廷里首屈一指的大臣是内阁首辅高拱,由于高拱太过霸道,以前得罪了司礼监的内监冯大伴冯保,于是冯保联合内阁里二号人物次辅张居正,在万历继位没多久,扳倒了高拱。冯保成了内监里的老大,张居正成了内阁里的老大。

小小年纪的万历皇帝立刻就被宫里宫外的三座大山笼罩住了,宫里是他的母亲李太后和内监冯保,宫外是内阁首辅张居正。

李太后家虽然是商贾出身,本人毕竟从小就进了裕王府,大智慧没有,小心思不少,她也尽心尽力想把万历培养成一个好皇帝,于是对小小年纪的万历异常严格。

她一个寡妇,带孩子没问题,培养皇帝却有点困难,因而她在培养万历皇帝的时候,内特别依赖冯保对小万历的监视,外特别依赖张居正对小万历的教育培养以及朝政的处理。

在培养万历的过程中,张居正本人对小万历虽然很严格,可是毕竟他们有君臣的名分,张居正不敢太过逾越。李太后就不管这一套了。


小万历一有什么行为失当的地方,李太后管不了,立刻就搬出来张居正,张师傅长,张师傅短,左一句张师傅,右一句张师傅。有一次小万历喝醉酒,要一个小宫女唱一个曲子,该宫女不会,他要砍了这个小宫女,被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的眼线通报给了李太后,李太后立刻将小万历请进太后宫,让他跪下,又搬出来张居正,说张师傅知道了你在皇宫里如此胡作非为他会怎么想?搞得小万历涕泪滂流。

正在叛逆期的小万历,表面上对张居正很恭敬,实际上内心里对张师傅又怕又恨。

所以,成年以后,一旦独掌大权,他还记着张居正的仇,必欲整一下张家。

可笑的是,小时候万历曾经对张居正说过,张师傅死后,张家的子孙我自会为你看顾,谁知道他是这样看顾的:抄了张家,逼死张居正长子,另一个儿子投井自杀未遂,张家被封闭多日,没粮食吃,饿死不少人。


其次,万历皇帝贪图张家的财产。

万历皇帝是历史上有名的贪财皇帝,按说,他贵为皇帝,天下都是他的,他怎么还缺钱呢?因为张居正管的严啊,对于他的皇宫内部用度加以一定限制。

张居正实行改革,确实为朝廷敛财不少,然而那都用在了治理国家上,比如北方预防蒙古各部的用兵,比如全国卫所的治理,河道的治理,各处的赈灾,所以皇宫没那么为所欲为的使用金钱。

万历皇帝穷奢极欲,他缺钱啊。

万历皇帝贪财还跟他的母亲李太后有关系。

李太后家是商人,商人算计的本能也被李太后带进了皇宫,传给了万历。为了贪财,李太后跟万历还曾借着万历弟弟潞王的大婚大肆敛财。一个皇家,为了贪财,都算计到这个地步了。以至于,后来,万历的大臣,上了奏疏,想得到万历的批示,大臣们得拿钱贿赂万历皇帝。

张居正死后,万历大权独揽,立刻就除掉了三座大山之一的内监冯保,其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万历恨冯保,冯保曾经帮助李太后监视万历的一言一行,另一个是有别的内监告诉万历,说冯保跟张居正联合贪财,家里堆满了金银珠宝。

万历于是把冯保贬到了南京,并派人去抄了冯保的家,果然抄出了大量黄金白银,由此,万历尝到了抄家的甜头。

此时,张居正的仇家开始制造流言,说张居正贪了二百万白银,藏在了老家江陵。

万历一听,蠢蠢欲动,此时张居正的政敌也开始攻击已经死去的张居正,万历抓住机会,派内监和大臣风风火火就杀到江陵,将张家封闭,并严刑拷问那二百万白银的去处,因此,逼死了张居正长子,另一个儿子投井自杀未遂。


第三,政敌的攻击。

这个不消多说,张居正改革,得罪了一大堆人,他们在张居正死后开始集中攻击张居正,万历皇帝刚刚亲政,自然要立威权,树典型,张居正这个刚刚去世的权臣就是个好靶子,新仇旧恨就一起来吧。


西堤君读文史


据一些以正史为题材的小说或者分析中,都提到过一件事,这件事虽然不是明神宗清算张居正的主要原因,但多少可能是其中之一。

为明神宗清算张居正,我专门写过一篇图文的。

在我看来,张居正对明神宗是没有私心的,这个人是一个纯臣,是一心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挽救大明江河日下的情况的。

但是张居正在明神宗登基以后,作为帝师,确实没有注意神宗作为皇帝的尊严。

最终在他死后被清算,总结出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张居正没有顾及处于秦春叛逆期的小皇帝的感受

张居正是一个严师,一心想把小皇帝教育成自己心中的明君,所以对十岁即位的小皇帝十分严格,所以在小皇帝心中就像现在的小学生害怕班主任一样。同时,明神宗的母亲李太后对张居正十分信任,也一样对小皇帝的学业很看重。但是,十岁的男孩子是非常好动的。所以小皇帝时常会出现贪玩的情况,即使可能只是玩个斗虫子等在老板姓眼里平常不过的小游戏,都会让太后和张居正如临大敌。于是,每次贪玩被太后知道以后,会被严厉的训斥,而张居正也会上奏劝谏。时间长了,小皇帝觉得自己束手束脚,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在深宫之中,本来玩的东西就少,这样一来,小皇帝更加觉得压抑。

张居正的改革触动了一大批高官显贵的利益,所以很多人诋毁张居正,这些人买通宦官,会在小皇帝耳边吹风,说张居正坏话。

张居正的改革,触动了一大批的既得利益阶层和贵族,这些人恨不得对张居正扒皮抽筋。他们买通了小皇帝身边的宦官,没事就在皇帝耳边吹风,说张居正劝皇帝说国事艰难,要节俭,很多小皇帝想做的事情不让做,连李太后想建佛堂也不允许,居心叵测,但是他张居正自己的生活奢华无比,这是欺君,说一套做一套,是伪君子等等。虽然万历当时不信,但是俗话说三人成虎,听得多了自然会有所怀疑,这些怀疑被藏在心底,等着发芽的那一天。

张居正和李太后的关系

首先,张居正和李太后一定是清白的,这个毋庸置疑。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个传言出来呢?

这一节,在野史中都提到李太后对张居正有些情愫。原因有以下几点:万历即位之时,李太后刚刚28岁,这个年纪是很年轻的,现在的28岁未婚女性一大把。而张居正这时学富五车,能力也强,长得也很伟岸。正是因为这样一个背景,使传言有了基础。

其次,李太后对张居正是非常信任和依赖的,一应国事都交给张居正,并且自己多次对小皇帝说张先生一心为国一心为我们母子,你要信任张居正。

最后,还是那个原因,就是张居正的改革得罪了太多人,这些政敌抓住一切机会打击张居正,造出这样的传言就是为了在皇帝心中埋下仇恨的种子,他们成功了,明神宗在清算张居正时,李太后质问小皇帝为什么要这么做,小皇帝反过来话里话外质问母亲和张居正的关系时,李太后十分震惊,从此不再管前朝政务,隐匿后宫了。

明神宗心中对张居正彻底的分道扬镳,是罪己诏事件。

万历在有一次喝多了酒,命两个由自己的贴身太监找来的两个漂亮宫女唱曲给他听,宫女说自己不会,万历大怒,差点把宫女杀了,好在后来只是割去了宫女的头发。没想到的是,这一切被太监报告了李太后,李太后赶到现场,看见皇帝饮酒作乐,宫女又衣冠不整,愤怒不已。当即要在太庙前废了小皇帝。后来在陈太后求情下,在明神宗万般认错的情况下改变主意,但是要求张居正为明神宗起草罪己御札。罪己御札是不能随便写的,因为写了就要登上朝廷邸报,发往全国各地,那么这个小皇帝做的桃色丑事全天下人就都知道了。小皇帝希望张先生能劝谏母亲,可惜的是,张居正没有这么做,他奉太后之命,替小皇帝写了罪己御札,而且御札中并没有帮皇帝做隐瞒,一五一十把事情说的明明白白。明神宗看过以后,心如死灰,但是什么也没说,签发了出去。

从此,明神宗对张居正从内心深处,彻底与张居正分道扬镳了。之前埋在心底的不满和怀疑开始生根发芽,并且在身边有心人的浇灌下,越来越大。

最终导致在张居正死后,明神宗立刻对他进行了清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