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心情?

筆大胡畫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好一幅天空晴朗,梅子成熟,外出遊覽的景象。這句詩出自南宋詩人曾幾的《三衢道中》。

曾幾學識淵博,歷任江西、浙西、浙東提刑,秘書少監、禮部侍郎,南宋詩人,也是一位旅遊愛好者。這首詩是他遊浙江衢州三衢山時寫的。

一起賞析原詩

梅子黃時日日晴,

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

添得黃鸝四五聲。

五月份,天天晴朗,沒有一絲雲彩,是難得的好天氣。梅子成熟黃了,到了摘果的季節。

曾幾帶著書童,一起遊覽三衢山,先是乘小船沿著小溪前行,清澈的流水緩緩地流著,不覺到了小溪的盡頭,然後再沿著山間小路往上爬。

游完返程時,曾幾沒有走原路,而是走了一條山間道,看到山路上的古樹蒼翠,與來的時候一樣濃密,深林叢中傳來幾聲黃鸝的歡鳴聲,比來時更增添了些幽趣。

此詩表達的心情

仕途順利,心情愉快。曾幾這首詩取名《三衢道中》,可以看出這是他從江西提刑,調整到浙西任提刑,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順路看看有名的三衢山。人逢喜事精神爽,到更好的地方任職,心情肯定高興。游完後,詩興大發,滿滿的是喜悅之情。

景色優美,不虛此行。五月,本是梅雨時節,難得有這樣“日日晴”的好天氣,因此詩人的心情自然也為之一爽,遊興愈濃。就連返程的路也與”來時路”一樣,綠樹蔭濃,爽靜宜人,更有黃鸝啼鳴,幽韻悅耳,渲染出詩人舒暢愉悅的情懷。

全詩都用景語,渾然天成,明快自然,極富有生活韻味。詩人將一次平常的遊覽行程,寫得錯落有致,平中見奇,不僅寫出了初夏的宜人風光,而且詩人的愉悅情狀也栩栩如生。


清風巖塘




唐詩重情趣,宋詩重理趣。而這首詩的作者則嘗試將情趣和理趣相結合,希望探索出一種新氣象。

雖然後人將此詩的作者曾幾列入江西詩派,但其詩風偏閒雅清淡,有別於江西詩派崇尚的瘦硬奇拗詩風。這首七絕《三衢道中》是曾幾的代表作之一: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題解:

三衢,山名。在今浙江剩衢縣。三衢道,是這首七絕的主題意象,那麼,作者希望藉此一主題意象表述些什麼?我們一起看看:

梅子黃時日日晴

起句點明時節,在筆法上稱為明起。但此一明起,卻暗藏著此詩的第一個同與不同的對比。

在詩詞中,梅子黃時總是和雨關聯,稱為“梅雨”時節,例如,賀濤的《青玉案.橫塘路》結句:“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在這裡,賀濤用“一川菸草”比喻閒愁之多;用“滿城風絮”比喻閒愁之亂;而“梅子黃時雨”,則是比喻閒愁的綿長。作者在這裡用的是博喻修辭手法。

作者的起筆,實際上是利用詩詞的特定意象“梅雨”,作了一個與“日日睛”的不同對比。相同的是季節,不同的是“日日雨”的常態和現在“日日晴”的實況。



小溪泛盡卻山行。

緊承“日日睛”,以遊山玩水展開描述,小溪泛盡是玩水,山行是遊山,中間著一卻字(卻,在這解作“再”),說明遊興之高。

相同的是興致,不同是水一程和山一程。仍是用同與不同為主題作鋪墊。

綠陰不減來時路

轉句的運筆極巧。緊承遊山,但將遊山的過程全部作了省略,直接跳轉到歸程上。並且用歸途上的“綠陰”與“來時路”的“綠陰”作出對比。

相同的是“綠陰”,不同的是“來時”與“歸途”。

添得黃鸝四五聲

前面三句,都是一句一對比。但作者在遊山過程的“來時”與歸途對比中,將來時沒有的“黃鸝”叫聲,作了強調,以扣合起句的“日日晴”。即將“黃鸝”的叫聲作為此七絕的詩眼,以突出歸途的興致與情趣。



此詩初讀時,覺得只是寫梅子黃時出遊的情趣。但細讀之下,便會發覺作者是想借此情趣,探求詩的理趣。

三衢道中,就好比是人生的旅途中。儘管都是雨多睛少,儘管都是水一程、山一程,儘管經常都會處在好象回到出發點的運動中,儘管我們每天面對的都是熟悉的景物、熟悉的臉容。但只要我們認真觀察,用心感受,便會在這些相同當中,發現不同。人生也就有了很多鳥語歡聲般的情趣。


詩詞書院


詩句出自《三衢道中》,創作於詩人曾幾去往三衢州(浙江常山縣)的路途上,這是一位擁有詩和遠方的旅行愛好者!

曾幾此人,南宋詩人,自號茶山居士,學識淵博,勤於政事。其詩作風格清淡靈動,語意淺顯生動,多為個人生活之作,也不乏愛國抗金名篇,著有《茶山集》。

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陸放翁是曾幾的學生,曾為他題寫墓誌銘“治經學道之餘,發於文章,雅正純粹,而詩尤工。”後人將其歸於江西詩派(以黃庭堅創作理論為中心形成的詩歌流派)。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首句就是一個明顯的對比,大家都知道梅子黃時正是江南梅雨季節,能夠有日日放晴的天氣是多麼的不容易!彷彿壓抑在心中的苦悶不渝一下子清空了的感覺,有詩云: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詩人泛舟而行,清風習習卷翻了衣角,直到溪流的盡頭,興之所至,改道山行。一個“卻”字表面上道出了詩人遊興正濃,結合上下文來看,這是歸途,因為有“來時路”,正所謂乘興而來,盡興而歸,在歸途的寂靜山路中,喜得黃鸝歡快地啼鳴陪伴。

詩情畫意

人在旅途,正是梅子黃透的季節,天氣出奇的好。水天交際之處,一葉輕舟順著蜿蜒的九曲溪翩翩而來,隨波逐流直到溪水的盡頭。

“公子,靠岸了。”說話的是身著灰色麻衣的船伕,面容滄桑卻帶笑意,顯得憨厚朴實。

船艙中走出一位青衫文士,身後跟著一書童一僕人。

“謝謝老人家了。”青衫文士穩穩地上了岸,僕人抬手遞了些許船資,與書童一道提著兩個包裹上了岸,接下來要走山路了。

曲曲折折的山路上依舊綠樹蔥蘢蒼翠,林間時不時地傳來幾聲黃鸝歡快鳴叫,清脆動人,看那青衫文士的表情就知道了,滿是陶醉和喜悅。

一行三人也不趕路,索性走走看看,亦或停下來吃點乾糧,盡情享受大自然之野趣。這個自然是指那青山文士咯,因為他沒有包袱一身輕~

天氣晴朗,心情愉悅,漫步山林,隨心而至,鳥語鶯啼,清新自然如在畫卷當中,詩人明快愉悅的心情在詩中得到了完整的體現。

這個春天雖然尚未到梅雨季節,出門仍然受限,就讓我們的心靈感受詩意去到遠方旅行吧~


這個回答你們還滿意嗎?喜歡的請關注或轉發,留言發表不同見解~與@晴空莽莽一起分享!(圖片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