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亂不清,讀這篇文章,讓你知道部編版用典詩句原來有這些

初中學生要從語文之中學什麼?這是一個大話題,至今教育界依然也爭論不休。

但是,初中學生學語文時最怕什麼?

這個問題就比較簡單。目前,“一怕寫作文,二怕周樹人,三怕古詩文”的順口溜已經成為經典,在校園內外流傳頗廣,大有生生不息之勢。

如何寫作作文?如何面對周樹人?我們今天將不進行探討。我們今天來說說古詩文的學習。

初中階段,我們所謂的古詩文包括文言文(如《岳陽樓記》)、古詩(如《次北固山下》)、詞(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以及曲(如《天淨沙∙秋思》)。文言文的學習我們令論,今天我們來細話古詩詞。

在進行古詩詞創作的時候,詩人詞客往往會運用不一樣的寫作手法來傳情達意。比如借景抒情、託物言志、借古諷今等等。而學生在理解詩意、解讀詩情的時候,最不易理解的,其實是運用典故。

古人的話本來就難懂,想不到,古人還要借更古的人來說事,這就更不易理解了。”學生的發言頗有代表性。其實我們老師在教學中又何嘗不是如此想?

讀詩,確實是讀古人的話,而用典,則是讀古人口中的古人的話。這不是越來越難了嗎?

都說用典難,殊不知,理解典故,更是難於上青天。

然而,只要我們追本溯源,掌握典故來源,其實典故理解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

那麼,我們先得知道,什麼是典故?

《尚書》記載:詩言志。由此可見,詩歌是為了傳達詩人“志向”的文學載體,它和小說、戲劇的功用是一樣的,都是為了言“志”,只是詩歌更加短小精悍,更加凝練傳神。而詩人為了更好的傳情達意,在他們言志的時候,都會採用各種寫法。比如我們今天所說的典故即如此。

典故,指的就是詩人寫作之前的故事或者是有來歷的詞語。


詩詞典故亂不清,讀這篇文章,讓你知道部編版用典詩句原來有這些

關鍵詞出來了,就是“之前”。所以說,學生剛才的表述是對的,典故就是古人用更“古”的人說事。

我們知道,詩人在寫詩的時候,都是有話要說,然而,有些話好說,比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再比如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但是,對於作者來說,有些話不好表達,也不能直說。所以,聰明的大師人們就會拐彎抹角地說。比如蘇軾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一詞中,想著寫寫自己被貶的苦悶,說說自己依然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但性格使然,蘇軾他不願意直說,他就引用漢文帝派遣馮唐赦免並重新啟用魏尚的典故,來委婉地表達自己的心願。(原詩: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為了讓讀者能夠更好地領會詩人的用意,所以詩人才引用典故。比如王灣在《次北固山下》一詩中為了能夠更好地抒發自己的思想之情,便借“雁足傳書”的典故(原句: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來告訴讀者自己的思鄉之切。

這樣來看,這和我們今天寫議論文,然後舉例論證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引的都是“故事”,目的都是更好地傳遞觀點或情感,只是,載體不同,語體不同罷了。

縱覽部編版初中三年的教材,我們發現,84首詩歌,詩人一共運用了19處典故。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學習。


詩詞典故亂不清,讀這篇文章,讓你知道部編版用典詩句原來有這些

詩詞典故亂不清,讀這篇文章,讓你知道部編版用典詩句原來有這些


詩詞典故亂不清,讀這篇文章,讓你知道部編版用典詩句原來有這些


詩詞典故亂不清,讀這篇文章,讓你知道部編版用典詩句原來有這些


詩詞典故亂不清,讀這篇文章,讓你知道部編版用典詩句原來有這些


詩詞典故亂不清,讀這篇文章,讓你知道部編版用典詩句原來有這些


詩詞典故亂不清,讀這篇文章,讓你知道部編版用典詩句原來有這些


詩詞典故亂不清,讀這篇文章,讓你知道部編版用典詩句原來有這些


詩詞典故亂不清,讀這篇文章,讓你知道部編版用典詩句原來有這些


詩詞典故亂不清,讀這篇文章,讓你知道部編版用典詩句原來有這些


詩詞典故亂不清,讀這篇文章,讓你知道部編版用典詩句原來有這些


詩詞典故亂不清,讀這篇文章,讓你知道部編版用典詩句原來有這些


詩詞典故亂不清,讀這篇文章,讓你知道部編版用典詩句原來有這些


詩詞典故亂不清,讀這篇文章,讓你知道部編版用典詩句原來有這些


詩詞典故亂不清,讀這篇文章,讓你知道部編版用典詩句原來有這些


詩詞典故亂不清,讀這篇文章,讓你知道部編版用典詩句原來有這些


詩詞典故亂不清,讀這篇文章,讓你知道部編版用典詩句原來有這些


詩詞典故亂不清,讀這篇文章,讓你知道部編版用典詩句原來有這些


詩詞典故亂不清,讀這篇文章,讓你知道部編版用典詩句原來有這些


詩詞典故亂不清,讀這篇文章,讓你知道部編版用典詩句原來有這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