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餐制、公筷制、雙筷制”,難在哪呢?

如果有一天,一個女孩對你說:“晚上一起吃飯,不用公筷”。你聽後,暈倒!願這一天早日到來!

2月底,筆者《“讓公筷成為餐桌標配!”建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戴口罩、勤洗手、少外出成為了共識。然而,圍桌共食、不用公筷的就餐方式也在危及我們的健康,給病毒傳播提供了便捷的途徑,卻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為此,筆者建議開展“讓公筷成為餐桌標配!”活動。多一雙公筷,多一分安心!從現在開始,從你我開始!讓“公筷意識”能深入人心,讓公筷成為文明餐桌的標配!讓我們大聲地說:用公筷是文明!!!

“分餐制、公筷制、雙筷制”,難在哪呢?


“分餐制、公筷制、雙筷制”,難在哪呢?

合餐制的飲食傳統由來已久,“圍桌而坐、舉箸共食”帶來了和氣熱鬧、其樂融融的氛圍,但“推杯換盞、多筷齊發”也埋下了不少衛生健康隱患。

相較於合餐制,分餐制更有益於健康。分餐制不僅能降低細菌、病毒傳播的概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食物浪費現象,實現就餐個體的“菜品自由”。

無論是就消滅新冠肺炎疫情“二度抬頭”隱患而言,還是從長遠的飲食文化和現代文明升級來看,分餐制都是值得大力提倡的餐桌文明新風尚。為了守護“舌尖上的文明”,這場“餐桌革命”勢在必行,勢在立行。

儘管積極復工的餐飲企業紛紛響應分餐制倡議,社會公眾經此疫情亦有文明就餐的共識,但實際上推行分餐制並不容易。

早在2003年非典疫情之後,社會就曾興起分餐熱,但當疫情退去又不了了之。“老一輩傳下來的吃飯方式,突然改變接受不了”“合餐氣氛更好,可以增進感情”“‘整雞整魚’的做菜方式不方便分餐處理”……要麼礙於傳統習俗和人情面子,要麼習慣於熱鬧團圓的飲食氛圍,要麼覺得自己家的“小餐桌”不要緊,公眾往往“好了傷疤忘了疼”,沒有真正形成分餐的觀念和習慣。其實,分餐制並非西方“舶來品”,在我國曆史上早就存在,本就是中華飲食文化的一部分。分餐也不會分離情誼,以形式的小變化換來彼此的安康,讓文明健康新理念深入千家萬戶,這份“愛”才更加持久醇厚。

突如其來的疫情強制性地給我們的生活按下“暫停鍵”,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反思生活習慣中的種種問題。

如今,全國復工復產重啟“播放鍵”之時,也當成為凝聚社會共識、重塑文明生活習慣的新契機。誠然,要在國內徹底推行“分餐制”,公眾觀念的轉變並非一日之功,餐飲企業也面臨成本增加等諸多挑戰,在實踐和操作層面難度不小。但我們可以從現在開始、從自身做起,把疫情“倒逼”的健康習慣、文明行為長久地保持下去,讓公筷、公勺成為一種常態,讓衛生、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深入人心。

對於餐飲企業而言,不如化被動為主動,將其作為創新升級的好契機,根據不同菜品和情況採取分餐制、公筷制、雙筷制,並通過餐廳、餐桌上設置醒目標識標牌以及返券、積分、抽獎等方式加大宣傳力度,走出一條餐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