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絕句怎麼寫?能不能以《泊秦淮》為例講解示範一下?

都市混口飯


中國詩歌浩如煙海,詩歌優美的韻律和唯美的文字,也表達了一代代詩人或濃烈或淡雅或超脫或高遠的無盡的情懷。詩歌體式也隨著詩人感情抒發需要的變化而變化。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是以四言為主,其中夾有兩言、三言和五言。

在後來詩歌發展中,因作者情感抒發需要,在五言詩中夾雜著七言。而魏晉曹丕的《燕歌星》開創了全詩七言之先河,為七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但該詩每句都押韻,一韻到底。

對於作者來說,這種句句押韻的詩,找韻比較困難,而且韻腳過密,讀起來也較繁促。

後南北朝的鮑照對七言詩進行了大膽改革,把逐字押韻改為隔句押韻,並且因創作需要自由換韻,讓詩讀起來抑揚頓挫,達到情感恣意奔放的效果。

鮑照對七言的改革,對唐代七言絕句的盛行產生了直接影響。

七言絕句不用長歌,只用四句短章,用一時一事表現作者豐富的情感。

七絕的寫法一是有感,二是尋物,三是找韻。如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 首先是有感。

杜牧是晚唐詩人,那時候唐朝國運衰微,風雨飄搖,作為一個有抱負有才華的詩人,憂國憂民之心使詩人有著無限的憂思和憤懣。

而在秦淮河邊,一個買唱的歌女還在唱著南朝陳後主所作《玉樹後庭花》,這是被稱著亡國之音之曲,亡國之音哀以思。

樂曲所引發作者的悲慨之情無以言表,唯有詩,且一聲吼盡胸中淤積的七絕正好是抒發這種情懷的最好表達。

  • 其次是尋物。

有了這種急欲表達的情感,就要找相對應的寄託物。那秦淮河上的煙、水、月、沙正好是作者表達這種情感的最好寄託物。

這些景色在作者悲涼的心情下就變得冷寂而哀傷,縹緲而落寞。

  • 再就是韻。

情感和寄託之物已齊備,現在只差找到韻腳。

所謂韻,就是尾音相同和相近都可以算同韻。如該詩第一句以沙(sha)起韻,第二句以同韻家相跟,第三句就突然轉韻,給人以頓挫之感,讓胸中之氣形成待發之勢,第四句再用“花”續一二句的“a”韻,讓第三句的鬱結之氣陡然噴發,給人以暢快淋漓之感。

  • 找到詩的所感所寄和音韻,一首七絕就完成了。一般來說,所寄之物都是氣氛渲染,而真正直達胸意的是所感部分,就是第三、四句,這兩句有敘有議。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就是徐議結合,有感慨有諷刺,表達作者對國家興衰漠不關心之人的不滿和鞭策,也對商女只唱其曲而不知所意而恣意作樂的嘲諷。


把自己養好


我們現在講的七言絕句,主要以近體詩為主,要寫七言絕句,首先要掌握基礎知識。

1、押韻:七言絕句押平韻,對於初學者建議用《中華新韻》押韻比較寬鬆,可以通押。

2、平仄:《中華新韻》它是以現代漢語四聲為標準。即:陰平(一聲)、陽平(二聲)、上聲(三聲)、去聲(四聲),讀音時,四聲讀標準了,平仄很易容掌握。陰平、陽平為平;上聲、去聲為仄。

3、對仗:絕句可對仗不對仗皆可,如果對仗,一般首聯對仗、也有尾聯對仗。

4、七言絕句格式:

①平起首句入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②平起首句不入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③仄起首句入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④仄起首句不入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5、意境:是人的感情通過藉助於景象,來想象達到一種藝術境界,簡單的說就是,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情入景中,內容一般都是即景抒情、即事感懷等。

6、禁忌:①三仄尾和三平尾、孤平、失粘、失對、失替這些都是寫詩大忌。

這些詳細的知識就不多說,以為網上已經夠多了。

基礎知識掌握之後,我們要怎麼寫詩呢?首先是確定主題,選擇好要寫的題材後,接下來就考慮用怎樣的結構更好把這些題材緊密聯繫起來,很好的表現主題,構成一首完整的詩?

古人云:“詩貴性情,亦須論法。雜亂無章非詩也。然所謂法者,行其所當行,止其所當止,起伏照應,承接轉換,自神明變化於其中矣。若泥定此處應如何,彼處應如何,不以意運法,轉以意從法,則死法矣。試看天地間水流雲住,月到風來,何處看得死法”。可見寫詩的章法結構就是起、承、轉、合。

:詩篇開始。一般是寫景、敘事為主,為平直敘起為佳。

:承上啟下。是對首句作補充說明或首句沒有交待清楚,承句進一步交代待。

:詩意轉換。一般是從前一境界的寫景或敘事轉入抒情、議論或推理的境界。轉句是全詩最著力的地方,只有轉得好,才能轉出新意來,起到畫龍點睛作用。

:結束全詩。前後呼應,結束全篇詩。

我們賞析杜牧的《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起句:平直寫景,渲染氣氛,寒煙冷月籠罩下,給人感覺蕭瑟寂寥。

承句:這句點題,補充對第一句交待,進一步交待了時間、地點、人物,而以"近酒家"引起後二句。

轉句:從首聯寫景轉入議論,從上句"近酒家"聽到秦淮河畔上歌女唱亡國之音,不知亡國之恨。

合句:呼應轉句作結,借"商女"來諷刺當時最高統治腐化墮落、沉溺聲色、不顧國家安危。

所以一首詩,起、承、轉、合,運用配合的好,可以使詩結構嚴謹,前呼後應,渾然一體。

除了以上所說的,知識積累也是不可缺的,必須多讀書,並且最好是“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這樣文字才會更有深度、厚度和廣度,還有煉字、煉句,在寫詩時要有自己獨創性、無可替代性,才能詩意濃郁,餘韻悠然,學會運用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


夏小柒


絕句如果光是寫容易,要寫好就難。

先說如何寫。寫絕句要弄懂格律,這東西看起來複雜,其實簡單,翻來覆去就四種句式。這四種句式是相對五絕而言,即:1、平平仄仄平,2、仄仄平平仄,3、仄仄仄平平,4、平平平仄仄這是最基本句式。如作平起入韻格。排列順序是1 、3、2、1。如作平起不入韻格,排列順序則是4、3、2、1。如作仄起入韻格順序是3、1、4、3。而仄起不入韻格則是2、1、4、3。所有格律詩都是這四種句式的反覆使用。如果要寫七言絕句,則在這四種句式前面加兩個反律,變成1、仄仄平平仄仄平,2、平平仄仄平平仄,3、平平仄仄仄平平,4、仄仄平平平仄仄。還是基本相同的四種句式。需要注意的是一二句平仄大體相對,首句入韻則有錯雜,首句不入韻則對仗。而三四句平仄都是相對仗的。第三句要和第二句粘連,即起首格律一樣。如第二句是平平仄仄平,則第三句就是平平平仄仄;第二句是仄仄仄平平,第三情況第一要是仄仄平平仄。以此類推。弄明白這些格律,就可以寫格律詩了。

如何把絕句寫好就難了,它既要求意境開闊,又要求結構緊湊,既要求語言簡練,又要求意旨深遠。通常兩句一組來完成客觀事物的描述或主觀感情的表達,不可用孤句,要講究語意貫通。一般一二句說一回,三四句說另一回事。絕句每一句都有個說法:第一句叫起句,第二句叫承句,第三句叫轉句,第四句叫結句。都說詩歌具有音樂美,這種句式組合方式實際跟樂句的起承轉合是一樣的。絕句第一句基本上為全詩定調,就象一首歌的起調,調高調低,第一句就確定了,一段音樂的主音必在第一個樂句出現。第二句承句通常因襲第一句意境不變,起深化襯托的作用,有相承相接的意思,因此叫承句。第三句稱為轉句,轉的意思,是要擺脫前文的束縛,開闢出新的意境。絕句運用之妙,全在這轉句上,轉成功了是一首好詩,轉不出去就很難昇華。如果前兩句實寫,則轉句要虛化;如果前兩句虛寫,則轉句必實寫,以此來實現跳躍轉換,一轉則出境界。第四句稱作結句。第四句說結句,有收束全篇的要求,要收得別人不能在後面加字,才叫絕。若意盡而言未止,就不是好絕句了。凡從全球看第四句都是總括全文,只要轉得靈活,結得得味,便是好詩。

至於泊秦淮一詩,是唐人絕句中比較精彩的篇章,開篇兩句一起一承,說的是在深秋夜晚的江河之上,月亮散發著寒光照著沙灘,我們靠著一個酒家歇船了。明晰、清冷,兩句一出,已可想見這首詩不會是熱鬧繁華的描繪,而是帶著幾分憂鬱。第三句適時地跳出對江面孤舟的描寫,轉寫聽到商船上的女子無憂無慮的歌聲,這就從夜晚停船靠岸的事情轉到不在江河之上的其他人物身上了,通過看似不相干的人物或景物來表達已有情緒。第四句是點睛之筆,說“隔江猶唱後庭花”,《玉樹後庭花》是亡國之君南陳後主陳叔寶所作,後庭花曲正作於北朝滅亡南朝的前夕,而詩人所處正是各地軍閥割據,大唐搖搖欲墜時,商家女兒不知國之將亡,還在悠閒地歌唱亡國之音,這才是詩人所要表達的真正內容。至此嘎然而止,言雖盡而意無窮,不能不說寫得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