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只見數目增不見樹木長

寧夏日報

“孟春之月,盛德在木。”正值春暖花開,植樹造林恰逢其時。

日前,自治區主要領導和幹部職工在銀川市西夏區一起參加了義務植樹活動。在現場,自治區黨委書記陳潤兒明確指出,植樹造林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實踐,是加快美麗新寧夏建設的實際行動,是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舉措,要高起點規劃、高質量推進。在談到運用各種技術和方法提高樹木抗病抗蟲抗災能力時,他強調要“避免十年造林、一年毀林”問題。

然而,話音剛落,就有不和諧之音傳出。

據報道,4月13日,銀川市的孫先生向媒體反映,黃河軍事文化博覽園前的一大片樹林浸泡在水中。記者走訪發現,這裡已變成水鳥和蚊蟲的樂園,上百畝人工林地成“沼澤”,大部分樹木因長時間泡水而死,靠近這裡的濱河旅遊大道部分路面也被沖塌。附近保安說,積水毀林的事情早在2018年就已發生,也有市民曾向銀川市有關部門反映,但事情至今沒有得到解決。

一邊在努力種樹,一邊卻是隨意毀林,這樣的事情讓人憤慨和痛惜!有道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棵樹從種下到長大,往往要歷經數年。好不容易木秀成林,卻在無人管護中泡水而死。我們不禁要問:植樹造林的目的是什麼?難道植樹是隻為種不管“養”?上百畝林地泡水兩年卻無人問津,管理部門在其中充當著什麼角色?為何市民已有反映,相關部門卻無動於衷?

這次事件無疑敲響了警鐘:植樹造林,植重要,養護更重要。如果只是關注於表面的數字增長,不去用心澆灌護理,只是點個“數”、湊個“績”就算完事;或者,明明沒有植那麼多,卻非要把“泡”吹得老大,搞浮誇虛報,只見“數目增”,不見“樹木長”;再或者,不尊重客觀規律,不注重因地制宜,明明有些樹木不適宜在此地生長,卻非要種不可……導致“年年植樹不見樹,年年造林不見林”,甚至因形式主義而勞民傷財,這樣的“綠”,植來有何意義?這樣的不負責任,就該追究到底!

“纖纖不絕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只有日積月累植樹造林的潛功,才能造就青山疊翠、江山如畫的顯功。當前,無論是全國還是寧夏,缺林少綠、生態脆弱都是一個需要下大氣力解決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強調要植樹造林、增綠護綠,建設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美麗家園。當然,要實現這一點,需要來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深刻變革,需要全民生態文明意識的形成和提升,更需要相關部門把綠色理念踐行在工作的細枝末節。

上百畝林地成“沼澤”,折射出管理部門的懈怠和不作為,也警示我們,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仍然任重道遠。只有在種下許許多多“看得見的綠”的同時,更以“綠色化”來推動生產、裝點生活,讓更多“看不見的綠”流動在我們身邊,不斷創造更可持續的發展條件和更加宜居的生活環境才會成為可能,天更藍、地更綠、水更美的美麗新寧夏才能早一些來到你我身邊。(嚴霜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