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拍卖二十年——王刚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拍卖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亲历拍卖二十年——王刚

王刚,生于1951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代拍卖师,曾担任中国拍卖师资格考试主考官,参与编纂拍卖师培训教材。

1994年秋天,43岁的王刚初登拍卖台,完成了人生中第一场拍卖,这也是北京瀚海拍卖有限公司开张的第一场拍卖会。当时拍卖业在中国,还是个刚刚兴起不久的行业,这次拍卖会迎来了各界关注。令王刚没想到的是,拍卖结束的第二天,报纸的舆论就将他推到一个尴尬的位置上。

王刚:"《北京青年报》就发表了一篇文章,头版头条,当时对报纸的头版头条还是挺关注的。那一版的头条大标题就是'北京翰海拍卖秋拍开槌',下面副标题就是'一流的拍品,二流的组织,三流的拍卖师'。当时我接受不了,我觉得我这么努力,我怎么才三流拍卖师啊?毕竟我没见过一流的拍卖师,说我是三流拍卖师,我就想我跟领导反映,不干了。"

1994年1月,北京瀚海拍卖有限公司成立。当时国内只有少数单位拥有拍卖文物的资格,这家公司是其中之一。成立之后,公司开始着手筹备第一场拍卖会。就在这时,组织者遇到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当时的国内拍卖市场刚刚起步,上哪儿去找个拍卖师呢?

当时他们考虑到说,还是让王刚王先生,看看他能不能试一试,结果就找到了他。当时领导就跟王刚这么说的,说我们这有这么一个工作,我们觉得你适合做。你看看你能不能做,王刚说什么工作?他说拍卖师的工作。当时王刚没有二话,就是两字不行。

当时的王刚是北京一家工艺品公司的总经理,平常虽然也接触过艺术品,但对拍卖还是十分陌生。他从未亲眼看过拍卖现场,只是从报纸上听说过中国的第一场拍卖会是1992年的北京国际拍卖会。至于拍卖师是干什么的,他就更是一无所知。

当时他的想法是比较消极的,对拍卖师觉得比较消极的。因为第一对它不了解,第二觉得就像一个无底深渊,看不见,就像一潭水,你不知道多深,你不敢下去。

在那个时候,别说是王刚,其实就连组织者,对拍卖会要怎么办,拍卖师要具备哪些素质,也不是非常清楚。放眼当时的中国,找不到几个成熟的拍卖师,瀚海的领导干脆打算自己着手培养一个,王刚之所以被选中,主要的原因在年龄、嗓音和风度。

就像那个奔驰车车头标似的,也许这个标没什么作用,但是给人们第一印象的就是,像三岔一样的奔驰标志。拍卖师起码给外界的一个基本印象,这个公司素质怎么样,大家没接触不知道。但是拍卖师是很多人都看见的,所以这就要求有一个基本的形象。

其次,还有声音,因为拍卖师是靠声音来告诉大家,这个价值是多少,需要你加多少,你要,要落槌了等等,这些都要通过你的声音来体现。还需要你的形体动作,体力、体能、举止等,因为拍一场拍卖会,一般的说早晨9点多钟,拍到晚上5点多钟,时间很长,你的精力要高度集中,体力上精力上都是对拍卖师的一种考验,身体太过弱了就不行。

在瀚海公司的大力邀请下,王刚最终揽下了这个活儿。前提是,拍卖公司必须找到一个可以给他做培训的人,否则自己上台了,也不知道要讲什么。为了满足王刚的要求,公司颇费了一番功夫,最后,他们将目标锁定在一位名叫张宗宪的买家身上。

张宗宪是苏州人,很小的时候就到了香港。到了香港就做艺术品的生意,中国几乎早期的拍卖公司新成立,比如说嘉德刚成立的时候,第一场拍卖卖了,王刚印象是1600多万,在1994年春天,这个张先生人一个人就买了800多万,就是买了一半。然后翰海公司第一场拍卖拍了3000多万,张先生买了1500多万,就是他一个人买了一半。几乎所有的中国大的拍卖公司刚成立的时候,他都要买,一半成交额都是他买的。所以他是一个非常有眼光的一个人,他来告诉王刚,这个拍卖师应该怎么做;你应该注意什么,基本的情况应该怎么处理。

通过培训,王刚知道了,拍卖师是一场拍卖会上的重要角色,他代表公司直接面对客户,要推介拍品、控制节奏、调节气氛、引导竞拍,并且用手中的槌子决定最终价格。

王刚说:"在公司他给我讲讲课。就告诉我这个拍卖师,比如什么是竞价阶梯啊,什么是底价,什么是起拍价,什么是落槌价,什么是落槌号拍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他都告诉你这个基本的东西。你起码专业名词得记得住啊,一些基本的程序,怎么叫三声报价,什么叫落槌成交,成交了以后要怎么办,现场会出现哪些情况,怎么处理等等。"

拍卖师竟是由买家培训出来的,这放在现在是怪事一桩。但那时候,特例还不止这一件:这场拍卖会的地点不是酒店,而是保利剧院。如今的拍卖会,大都在酒店里举行,这样既有助于招待买家和卖家,又方便拍卖师把控现场。在剧院拍卖,是中国艺术品拍卖刚刚起步时的特殊现象。保利剧院有上下两层,共一千多个座位,这给第一次登上拍卖台的王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客观地说,王刚当时不是紧张了,当时是头脑一片空白。就连紧张都没有了,下了台,他都不知道前五分钟是怎么过去的,怎么走上去的。他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第一个手势是什么样,怎么拍的那个东西,他一概没有印象了,失忆了。灯也非常亮,如果现在拍卖,要是这样的灯的话,王刚肯定不会不同意的。因为他看不见下面了。当时灯就是这么亮,把所有灯都打到台上。过去工作人员也不知道什么叫拍卖,就像演讲一样,把所有灯都打到拍卖师的脸上去了,太晃眼了。

他努力地去看底下,底下是一片人,都是人。1000多人上下都是人,他不知道第一件是怎么拍的。他也回忆不起来,当时就是大家反正拍得非常的慢。因为他在努力脑子在想,他练的时候是怎么练的,就表现了出怎么样。上台后的前五分钟真是脑子里一片空白,后来他就缓过神来了,就拍的很慢。

这场拍卖会主要拍的是瓷器和书画,从早上九点半一直拍到下午五点多,最终的成交额在三千多万,成交率在90%以上。下台之后,王刚褪去紧张,开始感到一阵兴奋。

第一场嘛,总归基本顺利地结束了。成交额也非常的高,成交率也非常高,拍卖公司领导对王刚也非常满意,对他有很大的鼓励,拍卖圈里的人也都说行,挺好。他就没觉得,拍卖公司领导对他的鼓励是希望他能更进步,是希望他能鼓起勇气来,别灰心。圈里的人鼓励他,认可这个拍卖的形式。因为过去好东西卖不出好的价钱来,现在有了拍卖了,好东西能卖好的价钱。他们鼓励王刚希望这种形式能够存在下去。

没等王刚从一片赞扬声里回过神来,他就看到了报纸上对他"三流拍卖师"的评价。现在回头来想,王刚说这个评价其实是中肯客观的。但是在当时,这是个沉重的打击,几乎让他动起了放弃当拍卖师的念头。

王刚说:"我想如果我这么走,这么着就不干了。对别人来说,这人不是这个材料,干不了这个工作。对我自己来说,我不能容忍这种状况,说你要走,你起码得是二流了再走,一流了再走。你不能让人说三流你就走,那你不是逃兵嘛!况且你刚打了第一仗,是不是你就不是这块材料?是不是你就干不好这个工作?当时我思前想后了很长时间,最后我还是没有提出走的意见,我说要走,我也得干好了再走。"

亲历拍卖二十年——王刚


虽然第一次登拍卖台就被人不客气地批评为"三流拍卖师",王刚的拍卖师生涯并没有就此结束。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艺术品的拍卖市场在蓬勃发展。那时候的拍卖公司不缺拍品,也不缺买家,唯有拍卖师是僧多粥少,于是王刚成为各家拍卖公司竞相邀请的对象。

当时拍卖公司一下成立的比较多,拍卖师又比较少。那个时候全国都来,要成立拍卖公司的人都来看拍卖是什么样,都不知道,没见过,看看去吧。拍卖师应该什么样,拍卖师应该像王老师这样。得,我们成立拍卖公司,也请王老师来吧。虽然那个时候王刚还很不成熟,但是那个时候就有好几家拍卖公司来请,王老师你给我们拍一场吧。王刚就得到了一个锻炼,就不断的在这种锻炼之中,不同的拍卖公司,主持不同的拍卖会,然后他提高了。

当时的拍卖师,多是转行而来。有的拍卖师原来是大学教授,也有的人原本是当主持人的。像王刚这样,原本就有艺术品鉴赏底子的拍卖师并不多。

对他们来说,他们不仅仅要学拍卖的技巧,而且还要背那些名字,这个名字怎么念,怎么断这个句。你比方有的老玉器、老铜器,名字很怪,那个字现在根本不用。举个例子,叫青花轮花扁腹绶带葫芦瓶。这个名字很长,如果你要是一个外行人,就是没做过艺术品的人,你念不下来。你不知道在哪儿断字。这胡乱念下来,别人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所以这是要求对艺术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一方面是有一些鉴赏的底子,另一方面是自己努力学习,经过两三年的举槌落槌,王刚渐渐在这一行站稳了脚跟。那几年,他亲身感受到中国拍卖业一直都处于快速的变化之中。

真正的到拍卖公司发展比较快的时候,是到1996年以后,它有个小高潮,1996年、1997年艺术品拍卖有个小高潮。那个时候突然拍卖师就多了一些,王刚记得深圳有一个高尔夫项目,这个高尔夫是中日合资的。因为它欠税,让他交税他不交,法人就跑回日本去了。没钱怎么办呢?结果就委托拍卖公司把这个高尔夫项目给拍卖了,谁当拍卖师?税务局的局长客串拍卖师。要现在是绝对不允许,当时他就是这么做的。

在1997年之前,整个拍卖行业都处于摸索阶段,拍卖既无清晰的市场环境,也无明确的法律保障,成就了不少纪录,也出现了不少乱象。1997年,国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使中国成为全世界少数几个拥有拍卖法的国家。与此同时,拍卖师执业资格也开始变得规范起来,拍卖师必须通过考试,才能够拿到执业资格。在那一年,王刚成为全国第一批拿到执业资格的拍卖师。

中国的第一期拍卖师是在1997年考的证,戏称这叫先结婚后领证。就是王刚他们先干了这个工作,然后才补的证。人家一听说就问王老师您还考证?王刚说这是法定的程序啊!

在拍卖会上,拍卖师的一举一动都关乎拍品的成交价格。从法律的角度来说,拍卖师肩上担负着沉甸甸的责任。而获得法定的资质,是一个拍卖师的入行门槛。

那个时候更多的是理论上的考试,就是说对相关的法律法规,1997年以后有拍卖法了。首先是对拍卖法的理解和学习和理解,相关的合同法、证券法也要懂,比如说关于土地转让的、房屋买卖的法律法规。因为到拍卖的标的涉及这些东西,比如说有些禁止买卖的,比如说武器啊、出土文物啊,中药啊,像这些东西,基本的法律知识,都要懂。

对王刚来说,执业资格证书只是证明自己拥有国家认定的拍卖师资格,要想在这个行业里做出成绩,还得靠一场又一场拍卖会的累积。在他的记忆里,更难忘的是1998年,由国际鼻烟壶协会牵头组织的一场鼻烟壶专场拍卖会。

那个时候,中国的艺术品拍卖市场还没有现在那么火。主要是人们手里没有那么多闲钱,所以在座的80%都是鼻烟壶协会的,另外有一部分人是喜欢这些东西,或者是拍卖公司的,也来看。这个鼻烟壶也能搞一个专场,也能吸引这么多人来,看看能卖多少钱。于是,就组织这么一个拍卖会,也是坐无虚席。

当时,国际鼻烟壶协会的成员大都是外国人,他们对王刚提出了一个要求,要用中英文双语来拍卖。

虽然王刚是答应了,但是他知道这里头难度。因为学过英文的都知道,英文的数字跟中文的数字概念不一样,2万那是20千,要说2万再说20千,还要说20千再说2万,变化起来比较麻烦。那天晚上拍卖在北京凯宾斯基饭店,从晚上7点钟拍到夜里12点多。件数虽然不多,拍的时间却很长。

这次拍卖会,让大家见识到王刚的英语水平。原来,当年在文物公司上班时,为了更好地接待外国客人,他就曾苦练英文。当了拍卖师之后,他更梦想着有一天,能将中国的拍卖会变成国际化的盛事。

大家知道苏富比、佳士得这种大公司,全世界各地都去拍卖。在咱们香港也有它的拍卖公司,过去在台湾也有,美国也有,英国也有,法国也有,荷兰也有。他们那些拍卖师是一个国际性的,他们主持拍卖的语言都是用英文。

咱们中国拍卖师,如果能做到中英文,以后甚至能做到多种语言来主持拍卖,那不是更好吗?所以王刚在那个时候做了一个尝试,虽然他觉得还有不足,一个是速度比较慢,中英文翻译的比较慢,但是他还是觉得起码圆满地完成这个任务,觉得挺自豪的。

现代著名国画大师陆俨少的代表作"杜甫诗意百开册",曾在2004年的瀚海春季拍卖会上,以6930万改写了中国书画拍卖纪录。王刚正是那场拍卖会上的拍卖师,他至今还记得当初各方买家竞相出价的场景。

王刚印象底价不到2000万,有一个竞价阶梯,是一个行里的规定,比如说2000万,在加是2200万,2500万,2800万,3000万,委托方没有特殊要求,他们就这么念下去了。但是有的买家为了这个能花最少的钱买到这个东西,他就希望少加一点,尤其是这件拍品,已经超过他的心理价位价位了。过了6000万的时候,就100万100万的加了,6000万后就加6100万。他加了100万后面还有人加100万,也是6100万他还想着少加,于是就6150万,50万50万的加,加到6250万,最后10万10万的加。

在拍卖会上有个行规,当拍卖价超过买家心理价位的时候,买家是可以按照竞价阶梯的百分之五左右来喊价的,十万的加价,几乎就是这幅作品的最低加价幅度。经过十几分钟的激烈竞争,《杜甫诗意百开册》最后拍出的价格让所有人精神都为之一振。

当天下午,元代书法家鲜于枢的草书《石鼓歌帖》又以4620万元成交。光是这两样拍品,加起来的拍卖成交金额就已经超过1亿人民币。在场上,亲手落槌把这两样拍品拍出去的王刚,内心也是异常激动。

亲历拍卖二十年——王刚

给王刚印象最深的并非是这个价格有多高,因为后期还有比这价格高,中国艺术品拍卖,拍中国艺术品的主力军,已经从西方的外国人转成了咱们中国国内的这些人。他们已经从根本上超过了那些老外,无论从经济实力,从拍品的鉴赏能力,对这个市场估价能力,都超过了外国买家,他印象就是从那一年开始,这让他觉得非常自豪。

2004年之后,中国的艺术品拍卖市场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业内普遍认为,以2004年为起点,中国拍卖市场趋于成熟,一个艺术品投资和收藏的时代正式到来。

瓷器、中国书画原来是10个人收,现在1000个人收,还是这么点东西。价值上涨,还是一方面的问题,涨了你也买不着,没有。怎么办呢?现在外延就扩大了,就是说拍品、艺术品的外延种类在扩大。可以增加品种,比如说田黄石啊,各种玉石,包括咱们的宜兴茶壶啊,现在名家的也200多万一个。这些东西的扩展,包括翡翠,过去没有翡翠啊,包括刺绣,现在也有公司卖刺绣啊。包括过去小时候看的小人书,那叫连环画,这些外延的扩大,是王刚过去没有接触过的东西。

随着拍品种类的增多,王刚意识到,拍卖师也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与时俱进。

艺术品的门类是很多的,一个人从对艺术品的了解,要能把每一行都了解透彻了,几乎是不可能。就像每一次拍卖会有很多的买家,上百个买家,要对每一个人都了解,都对他们有很深的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

王刚有的时候,接受这些新的东西,得首先更新观念。从观念上接受它,然后从特点上,再看它有什么什么特点。可能王刚的精力体力不如10年前,但是他的经验比10年前要多一些,所以就保持一个微妙的平衡。哪一天这个平衡被打破了,哪一天就是他要离开这个岗位的时候了。

现在的王刚依然活跃在拍卖市场的一线,他享受着举槌落槌间的成就感。时至今日,他也没有忘记初入行时那一句"一流拍品,二流组织,三流拍卖师"的评价,不过,现在的他是把这句话当成鞭策,不断勉励自己前进。他说,现在的自己还是没有做到完美,他也相信在不断的学习当中,这个距离将会越来越近。

的确如此,通过打开国门的改革开放,中国拍卖人的一份自信,就是中国的文化自信。当全社会的文化自信确立之时,中国的拍卖业的路子将会越走越宽,收获更加美好的果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