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那些搬离北京的“服装人”怎么样了?

亲历:那些搬离北京的“服装人”怎么样了?

“从老板到工人,可以说,

他们99%不是北京户口。

他们有一个最时髦的词儿——

那就是‘北漂’。

这个词儿太时髦了,

非常光荣,也非常优秀。”

“关啦,都关了。昨天上午十点半就关门了。早上来抢货的大爷大妈们队都排到门口了,拦都拦不住……大部分商户在之前都已经搬了,拖到最后的不是很多,每层楼大概有一两百家吧。”

今天上午,小百通来到位于丰台区南苑路西侧的大红门服装商贸城“三期”(大红门早市)。

顺着跟我们说话的小哥手指的方向,我们看到,“大红门早市”已是人去楼空,门口只有几位安保人员。

亲历:那些搬离北京的“服装人”怎么样了?

摄影/董翎依

而根据之前的消息,今天(8月15日)下午才是“大红门早市”疏解的截止日期。

“90%以上的‘早市’商户都去了我们沧州的明珠商贸城。”在“早市”门口,我们遇到了明珠商贸城招商引资的负责人贺伟俊。

“昨天大部分商户已经搬了,剩下的商户今天早上五点钟开始就陆陆续续乘大巴车搬到沧州,到9点已经开走17辆大巴车了。”贺先生跟我们介绍。

随着“大红门早市”的全面关停,沧州明珠商贸城早市西区将于8月16日正式开业,承接来自北京的近2000家早市商户。

亲历:那些搬离北京的“服装人”怎么样了?

贺伟俊向我们展示明珠商贸城早市西区的开业海报。 摄影/张晶

亲历:那些搬离北京的“服装人”怎么样了?

接待中心陆续有商户过来办理搬迁手续。 摄影/张晶

大红门时代落幕

“大红门早市”建成于2005年初,在过去的13年间,这里的批发生意热闹非凡,大红门地区60%的服装批发生意都来自这里。

巅峰时期,大红门服装批发市场的总建筑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摊位28000多个,直接从业人员超过8万人。

亲历:那些搬离北京的“服装人”怎么样了?

服装人的集聚给这里带来了活力,同时也引发了交通堵塞、垃圾乱堆、治安不好等诸多问题。

201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

首都的核心功能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与首都功能发展不相符的城市功能需要疏解到天津、河北等地。

“区域性批发市场”是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点之一。

根据规划,大红门地区将由单一的服装服饰、纺织品批发集散地,向以服装时尚文化为特色的功能区转变。

“我们都挺满意的”

不久前,小百通还专程去了位于沧州的明珠商贸城,见到了那些搬离北京的“服装人”。

来自安徽的朱先锋今年45岁了。今年5月,他从大红门来到了明珠商贸城。

朱老板的店铺不大,但是非常整洁,四周挂了一圈新款秋装。

“这栋大楼里面的商户都是从北京搬来的,有原来在西红门的,也有在动批(动物园批发市场)的。”朱老板向我们介绍。

当我们问到搬迁是否给他们带来了损失时,他笑了笑,“基本还好,走批发的客户我已经在线上通知他们了,我们的交易都是发快递的,大生意都不影响。散客确实少了些,不过,知道我们搬到这里来了,客户就在朋友圈给我们留言,说他们有空就过来看看。北京离沧州才50分钟的高铁车程” 。

的确,明珠商贸城的交通位置非常便利。这里距离沧州火车站和汽车站只有十分钟的车程。

聊天的时候,朱老板的女儿好奇地看着我们的摄像设备,他一脸慈爱地把女儿拉过来。

亲历:那些搬离北京的“服装人”怎么样了?

朱老板和儿女的合影 摄影/张晶

明珠商贸城的承接工作从2015年就开始了。

目前,已经来此落位的商户合计7000余家,等待入驻二期的商户有8000多家。二期项目预计2018年年底交付使用。

亲历:那些搬离北京的“服装人”怎么样了?

明珠商贸城规划图 摄影/张晶

明珠商贸城的早市大楼有四层,男装女装在不同的分区。与北京服装批发市场拥挤不堪的环境不同,这里的店铺宽敞明亮,空气流通,照明设备良好。

亲历:那些搬离北京的“服装人”怎么样了?

亲历:那些搬离北京的“服装人”怎么样了?

明珠商贸城早市大楼环境 摄影/郭莎莎

我们问起朱老板孩子的上学情况,他说:“女儿现在10岁了,学校已经都安排好了,就在产业园区不远的一所学校上学,是沧州承接方负责安排的,我们都挺满意的。”

我们问他是否看好以后沧州的发展,他斩钉截铁地说:“那是肯定的,目前刚刚搬过来,生意以后会越来越好的。”

明珠商贸城目前已有三栋服饰大楼,并且还在不断扩建。这里的鞋袜箱包衣帽等一应俱全。由于生产和经营成本低,商品价格普遍都低于北京的零售价。

这里的管理人员向我们介绍,旺季的时候每天大概有约100辆大巴车来往商贸城。

亲历:那些搬离北京的“服装人”怎么样了?

来明珠商贸城拿货的商家 摄影/郭莎莎

“蒸汽烫不到人了”

大楼里大多数商家都有自己的特色,我们走进了一家以黑白为主色调的商铺。店主是一位年轻的女士,姓赵。

“我也是去年年底从北京大红门搬过来的,我们那边想继续干服装这行的人都搬过来了,很方便,货都是提前运过来的,我们人过来就行了。”

亲历:那些搬离北京的“服装人”怎么样了?

赵女士的服装店 摄影/张晶

赵老板是东北人,非常爽快。她对我们说,这边的租金比北京要便宜多了,现在租的房子离这里也很近,环境挺好的。

赵老板有自己的服装加工厂,厂子也搬来沧州了。这种“前店后厂”的方式为她节省了成本,也提高了效率。

离明珠商贸城大概半小时车程的地方坐落着一片厂房,这里就是商户们“前店后厂”的工厂。

虽然目前这里只是临时厂房,但厂房里面的设备一应俱全,空间也比在北京时大了很多。工人的宿舍、卫生间、淋浴房都建在厂房的四周,厂房外面还有菜市场和小卖部,生活方便。

已经从事服装生产加工30多年的薛顺利说,他是去年11月搬到这里的,工人也是一起从北京过来的。“现在我们已经开工两个多月了,等正式厂房建好,我们就会搬到新厂里去。”

“在以前,熨衣服的工人没有独立的专属空间,他们夹杂在缝衣服的工人中间,熨斗的蒸汽不可避免会影响到其他工人。如今,厂房空间大了,大家能够井然有序地开展工作了,蒸汽也烫不到人了。”负责人笑着跟我们说。

亲历:那些搬离北京的“服装人”怎么样了?

工人们在临时厂房里忙碌。 摄影/张晶

我们在厂房外面看到了招聘启事,一位熟练工人的保底薪金为7000元,对此,工人们也大都很满意。

厂房搬到沧州,像水电费之类的费用比在北京时都降低了不少,成本降下来了,工人们的工资也提高了。

“你们不能做‘沧漂’”

无论是明珠商贸城,还是服装加工厂,承接这些入驻商户的来自于同一家企业——东塑集团。

“东塑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不仅免收我们两年的店铺租金和第一年物业费,还解决了我们孩子的上学问题。此外,我们还能享受以成本价购买公司房产的福利……”在我们的镜头前,工人们无不为当地的这家企业竖起了大拇指。

亲历:那些搬离北京的“服装人”怎么样了?

在等待抓阄分店铺的商家 摄影/张晶

被交口称赞的这家企业全称为河北沧州东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60年的东塑于1998年改制为民营股份制企业,该公司的董事长于桂亭出生于1949年,他与共和国同龄,同时也是一名老党员。

亲历:那些搬离北京的“服装人”怎么样了?

东塑集团董事长于桂亭 摄影/郭莎莎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东塑的经济发展一直以工业为主体。我掌管东塑以来,我们淘汰了40多个产业,从选择、研发到投放市场,能做到世界同行业第一的产品我们就做下去,做不到世界第一,就淘汰掉。”

于老笑着说,40年以前,东塑做的产品比较低端,就是做塑料凉鞋的。而如今,东塑的年纳税额达5.5亿元人民币,已经成长为综合性的企业,这离不开改革开放为企业发展创造的良好环境。

如今,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东塑有了新的使命——承接从北京而来的“服装人”。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北京批发市场及服装加工行业的总体从业人员达到了60多万,可以说是疏解和承接难度最大的项目。”于桂亭说。

2015年,东塑集团带头搬迁到沧州,为来自北京批发市场和服装加工行业的商户们建成了位于沧州的明珠商贸城及明珠服饰产业特色小镇。

亲历:那些搬离北京的“服装人”怎么样了?

“从老板到工人,可以说,他们99%都不是北京户口。他们有一个最时髦的词儿——那就是‘北漂’。这个词太时髦了,非常光荣,也非常优秀。所有来的商户,我都跟他们讲,你们不能做‘沧漂’,我希望你们能把沧州作为你们的第二故乡,你们的下一代能把沧州作为第一故乡。”年轻时的于桂亭家境贫寒,他辍过学,做过修脚工,也打过铁,他能理解大家的不容易。

安居才能乐业,安居才能谈得上发展。正是在这样的信念坚持之下,东塑除了为搬迁而来的商户们安排好“乐业”的各种保障,还为他们解决了户口、孩子上学等“安居”上的难题。

亲历:那些搬离北京的“服装人”怎么样了?

消费者在沧州的明珠商贸城服装商户区店铺前走过。

未来,明珠商贸城和明珠服饰产业特色小镇将以承接京津地区服装产业转移为基础,构建新型现代商业运营模式,助力沧州成为“中华霓裳城”。

在这里,服装人再也不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了。

挺好的。

亲历:那些搬离北京的“服装人”怎么样了?

撰文 / 张晶、董翎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