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宋诗人不反抗金,如高适一般?

静下心养生


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唐朝诗人和宋朝诗人的区别。

论唐朝诗人,可能无人能出李白之右,但李白在唐朝混的好吗?在唐朝,诗人这个身份只是个配件,有才能让你更快的混入朝廷高层,但最终能否步步高升要靠的还是你本身是否具有从政的才能。所以,李白诗才冠绝天下,但唐玄宗只用他书写大唐天下,而不让他去从政治理国家。

唐朝以武立国,是一个豪迈激情的朝代。在这样人人追求开疆扩土、封侯拜相的时代,人人都以有从军为荣。他们远去边塞,体验的是大唐国威,也是自己将来步入朝堂的一个好的敲门砖。

在唐朝,最高的荣耀的出将入相。也就是说由武将转为宰相,这在唐朝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很多人当时的追求。在这种大时代的鼓舞下,才有那么多唐朝诗人放弃奢华的生活,远去边塞谋求功名。

而在宋朝,情况则完全相反。大概是对唐朝藩镇格局的反省,自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宋朝重文轻武,而且越来越严重。以文官挟制武将,从上到下,彻头彻尾的打击武将。如果你是武将出身,就毫无前途可言。

看北宋明将狄青,在西北时就威震天下。但狄青进入朝堂后,这个为冲锋陷阵、叱咤风云的北宋第一将则处处小心,谦虚低调,而且面临着从上到下的打击。欧阳修,而且面临从上到下的打击。欧阳修、文彦博上奏折弹劾狄青,王尧臣叫骂狄青,而原因呢!不过是一些捕风捉影,无关紧要的小事。在这种打击下,狄青最终抑郁而死。

这些诗人和狄青本人没有私怨,只是为了维护整个士大夫阶级的整体利益,们不准许武将出头。

但在宋朝,也有诗人当将,例如韩琦、范仲淹等。但这些人都是在朝廷有了官职,以文官的身份到边塞统兵的。如果一个诗人在最开始就去边塞当兵,然后再向回朝廷当官。想要混的号,基本上没有可能。

在这种大环境下,在宋朝怎么有诗人主动到边塞从军,去抵抗金朝?


知了瞭望


你好,除了岳飞和辛弃疾是出色的诗人,也在积极抗金以外,还有一些其他诗人在抗金。

张孝祥,(1132—1170)四川简州人。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四(1154)年状元及第。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后多次调任升迁至显谟阁直学士致仕。著名爱国词人,抗金将领,工诗文,长书法。有《于湖居士文集》四十卷,《于湖居士长短句》五卷。

元代脱脱等著《宋史》说张孝祥等一家人为“历阳乌江人”。但据宋代四川井研人李心传(1167~1240)所著《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说张孝祥是简州人。李心传和张孝祥年龄悬殊35岁,又是四川老乡,所记应是真实的。另据明朝毛晋《张孝祥于湖词跋》说:“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蜀之简州人也。” 新都明朝状元杨升庵《升庵词品》说“张孝祥……蜀之简州人。”再据清朝嘉庆《四川通志·选举志》说:“张孝祥,简州人,后居历阳。”清朝咸丰《简州志·卷六·选举》记载:“张孝祥,字安国,号紫微,一号于湖。简州人。”民国十六年《简阳县志》说:“张孝祥,简阳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甲戌科廷试第一,官直学士。”又据1934年成都协美公司印行姜方锬所著《蜀词人评传·宋·张孝祥》记载:“张孝祥,字安国,号紫微,一号于湖。简州人。”以上历数百年的各类书均载张孝祥是四川简州人,为何《宋史》又说是“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呢?让我们看看以下的史实吧。

张孝祥的伯父张邵,据明朝状元四川新都杨升庵所著《升庵外集》记载,“张邵,字才彦,简池人。”这里的简池即指简州,因简州有赖简池、赖简山而得名 。

据《宋史张邵传》载:自1127年金人南侵后,宋朝派了很多使者去,不是被囚就是遇害,建炎三年(1129),高宗赵构下诏寻求敢出使金国的人,张邵“慨然请行”!于是被高宗任命为礼部尚书通问使出使金国。张邵在金国表现出大无畏的民族气节,大胆直言“皆南北臣无相拜礼”而触怒刘伪监军挞揽,挞揽“执邵送密州”,囚于祚山砦。后被转移送与刘裕, “邵见刘豫,长揖而已,又呼为殿院,责以君臣大义,词气俱厉,豫怒,械置于狱久之”,副使杨宪变节投降。刘豫知道张邵不会屈服,“复送于金,”囚禁在金国燕山僧寺,十多年后释放回宋,被任命为秘阁修撰。当时回宋的很多人都选择在淮北(今安徽北)定居,而张邵则选择了“家在江南”的历阳乌江,即今天的安徽和县,此后再未回过简州。张邵很自负,遇事慷慨,常以功名自许,在出使金国被囚期间,多次面临死亡威胁。他在会宁时,金国很多人跟他学习。喜诵佛书,虽在异国他乡也没停过。后来他的弟弟张孝祥的父亲张祁被秦桧陷害冤囚大理寺监狱,并即将株连到张邵,恰在这时秦桧死去,所以侥幸免除了劫难。曾任池阳知府,去世后累赠少师。张邵有文集十卷传世。有三个儿子:张孝览、张孝曾、张孝忠。张孝曾后来也曾出使金国并客死在金国,金国人知道是张邵的儿子,“尚怜之。”

这就是《宋史》说张孝祥等一家人为“历阳乌江人”的缘由,嘉庆《四川通志》的编者还特意对此进行了考证,指出,明毛晋《张孝祥于湖词跋》说:“字安国,号于湖,蜀之简州人也,后卜居历阳,故陈氏称为历阳人。”又说,《简州志》旧志还记载,当时简州人将张孝祥“祀乡贤”。所以,嘉庆《四川通志》的编者认为,“据此,孝祥为简州人无疑。《宋史》云‘历阳乌江人’,从其迁也。”这就好比魏野是蜀人迁居陕西后,史书中则称之为“陕州陕人”一样。

张孝祥的父亲张祁,据清咸丰《简州志》载:“张祁,字晋彦,号总得居士,简州人”。《宣城张氏信谱传》记载:张孝祥“父祈任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金人寇和州,随父渡江,居芜湖升仙桥西。转运公尝面池筑室为读书所”。可见其父张祈最初是宋朝的一个小官,另据《宋史》张孝祥传载,张祈与当时秦桧的宿敌、著名理学家、思想家胡寅交往甚厚,共论天下大事。正当张祁仕途顺利时,发生了一件既是大好事又暗藏隐祸的事情:绍兴二十四(1154)年,张祁的儿子张孝祥中了状元! 而张孝祥中状元真可谓经历了一番惊心动魄的曲折。此次考试完全被秦桧一党左右着。据史载秦桧有意让自己的孙子秦埙中状元,又知道自己的心腹汤思退将被皇帝任命为主考官,于是派人叫汤思退,说秦桧有请,汤一听,宰相恩人有请,自然不敢说二话,立马进了秦府,座于客厅,结果等了许久,不见秦桧,又不敢离开,厅内陈设仅椅桌而己,唯有桌上置一装订华美的文章,于是顺手拿来就读,谁知读来感觉不错,于是反复读多遍,到几乎能背诵时,管家才来通知说宰相有事不来了,请回吧。这事也就过去了,谁知不久,皇帝下诏汤思退任主考,汤思退这才恍然大悟,秦桧的目的在其孙子,这个马屁该拍。于是以看过的文章命题,其实他看的文章也是别人写的。秦桧有意安排,自然状元非秦埙莫属了。虽然张孝祥比秦埙无论文章还是书法都技高一筹,但汤思退等人还是把秦排在第一位,张孝祥次之。但等按照排好的次序将策对呈给宋高宗御览时,宋高宗读了秦埙的策对,只觉得“皆桧套语”,毫无新意。张孝祥的却让高宗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于是高宗“亲擢首选”将张孝祥点为状元。

这一下打破了秦桧一帮人的周密阴谋,此后,秦桧一直怀恨在心,伺机迫害,据《齐东野语》记载,


调侃历史的幻苦君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南宋诗人也有抗金的人物,比如岳飞、辛弃疾等人,只是得不到皇帝的允许,甚至被皇帝反对,才会造成南宋诗人没有抗金的假象。


高适是唐玄宗时期的人物,唐玄宗前期,任用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本来就是武将出身,因此对待武将也比较尊重。不仅仅是高适,同时期的岑参、王昌龄、王之涣也是著名的边塞诗人。所以说,宋朝诗人为何不效仿唐朝,主要不是诗人的问题,而是君主的问题。


南宋前期岳飞不就是抗金的诗人吗,一首《满江红》写出了心中之愿。如果高宗和秦桧没有下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那他或许真的能“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但是高宗不愿意啊,他只想偏安一隅,试图以求和称臣朝贡等屈辱的做法,来换来国家的稳定,但是结果并不理想。事实证明,只有国家强大,别人才不敢入侵,否则都是空谈。


辛弃疾不同样是反抗金国的诗人吗,青年时期便能“万将之中,取叛徒首级”,无论是武力还是谋略丝毫不差。但南下归宋之后呢,并不允许带兵打仗,抗击金国。因此只能整天吟诵风月,疏解惆怅与愤懑,把栏杆拍遍,抒发自己的报国无门。是他不愿意吗,是皇帝不愿意。因此可以看出,统治者才是起决定因素的人。


比起辛弃疾,陆游的军旅生涯更是无奈。他应四川宣抚使王炎的邀请,投手军旅,但第二年,他任职的幕府就解散了,后来又因为“嘲讽风月”被罢官回家。直到死前还牵挂国家的统一,写下来《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南宋没有抗金的诗人吗?南宋有抗金诗人,而且不在少数。但他们却不能和高适、王昌龄他们一样,投身军旅,守护边塞,不是他们不愿,是朝廷的不允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