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统考重点新增电影——《小偷家族》

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凭借《小偷家族》一片,获得了2018年戛纳电影节的最高奖项金棕榈奖。是枝裕和的电影主题包括家庭、社会与死亡,不过,在改编一些真实的悲剧故事时,是枝裕和经常会淡化戏剧性的冲突,用冷静、克制的叙事风格来讲述。


上海统考重点新增电影——《小偷家族》


l 家人还是自己选择的比较牢靠一些


《小偷家族》讲述的是一个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拼凑起来的六口之家,他们都是被原生家庭和社会抛弃的边缘人,出于相互取暖的理由,他们选择了彼此,成为新的家人。


这种暧昧不明的关系看似甜蜜,有时甚至比原生家庭更加温馨,但也有着迅速瓦解的天然隐患。


上海统考重点新增电影——《小偷家族》


在电影里,现代文明中的伦理和法制成了这个家族最大的敌人,也是最让观众矛盾的地方:一个遭遇家暴的小女孩,把她还给亲生父母,还是交给真心喜爱她的罪犯?面对这种问题,谁也无法给出完美答案。


选择前者不算人道,但若选择后者,万一小女孩像祥太(电影中的小男孩,因为偷窃被抓,而后被放弃)一样,是不是也会瞬间被大人们舍弃呢?


上海统考重点新增电影——《小偷家族》


简单讲,《小偷家族》里这种不稳定的社会关系,不允许任何一方出错,否则这种羁绊会瞬间崩溃,再丰沛的情感也无法制约。正是这种无制约的羁绊,让人产生了类似“广义上的爱”的感觉——他们被迫寻找的是有家人的快乐,却无法尽到家人的义务和责任。


严格意义上讲,这段关系里只有“恋”,没有“爱”。也正因此,才让他们前半段的温馨生活看上去那么纯粹,让他们后半段的分崩离析令人那么哑口无言。


上海统考重点新增电影——《小偷家族》


《小偷家族》里的女主角信代说过一句话:“家人还是自己选择的比较牢靠一些。”(大意)这句话中的“牢靠”,是非常主观的看法,因为自己喜欢,所以更容易接受和认可,但如果有一天,这种喜欢影响到了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也许这“牢靠”就会发生改变。


相对而言,爱是属性。爱一个人、一个集体、一种生活方式……以上种种,映射着我们对自我身份的定义,也决定了我们要去爱哪些人和事物。爱不像恋那样,可以说出具体的过程和逻辑,甚至,有时候连动机也说不出,仿佛与生俱来,长在每一个人的基因里。


上海统考重点新增电影——《小偷家族》


l 导演不是上帝也不是法官


是枝裕和在电影中流露出的冷静、克制,是他一贯以来的创作理念。他在自传性随笔《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中说,自己是一个喜欢唱反调的人,不愿意站在正义的一方摇旗呐喊,也不想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谴责任何人。


他说:“电影不是用来审判人的,导演不是上帝也不是法官。设计一个坏蛋可能会令故事世界更易于理解,但是不这样做,反而能让观众将电影中的问题带入日常生活中去思考。”


上海统考重点新增电影——《小偷家族》


比如,电影《无人知晓》的故事原型,曾在日本轰动一时。一个独自抚养四个孩子的母亲离家出走,14岁的长子负责照顾弟弟妹妹,六个月后,小女儿被长子的朋友殴打至死。


当时很多媒体的关注点都是“恶魔般的母亲”和 “身处地狱的孩子”,是枝裕和看到新闻后想到的却是:长子为何没有抛弃弟弟妹妹,甚至还是一个“温柔的哥哥”?他猜想,母子间也许拥有一些无法从报道中得知的亲密关系。


在是枝裕和看来,电影并不是用来高喊口号的媒介,它是为了表达生命真实丰富的感受而存在的。他自己的方式,就是不去追逐时代和人的变化,从自己的生活中编织故事。


上海统考重点新增电影——《小偷家族》

l 偷来的家人


在《小偷家族》的结尾,也并没有让拼凑家庭的情感彻底撕裂。被放弃的男孩,无声原谅了“爸爸”,重返家庭的小女孩,面对施暴者学会了说不,面对奶奶的欺骗,亚纪最终选择了接受……这让我们意识到,他们不被现实容纳的喜欢背后,也模糊生长着一株隐蔽的爱。这也许正是观众喜爱这部电影的原因。


《小偷家族》的日文原名为《万引き家族 》,实际上也可翻译为“偷来的家族”,在日语中,“家族”即是“家人”,虽然是偷来的家人,却产生了真实的爱与恋。


上海统考重点新增电影——《小偷家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