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統考重點新增電影——《小偷家族》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憑藉《小偷家族》一片,獲得了2018年戛納電影節的最高獎項金棕櫚獎。是枝裕和的電影主題包括家庭、社會與死亡,不過,在改編一些真實的悲劇故事時,是枝裕和經常會淡化戲劇性的衝突,用冷靜、剋制的敘事風格來講述。


上海統考重點新增電影——《小偷家族》


l 家人還是自己選擇的比較牢靠一些


《小偷家族》講述的是一個由沒有血緣關係的人拼湊起來的六口之家,他們都是被原生家庭和社會拋棄的邊緣人,出於相互取暖的理由,他們選擇了彼此,成為新的家人。


這種曖昧不明的關係看似甜蜜,有時甚至比原生家庭更加溫馨,但也有著迅速瓦解的天然隱患。


上海統考重點新增電影——《小偷家族》


在電影裡,現代文明中的倫理和法制成了這個家族最大的敵人,也是最讓觀眾矛盾的地方:一個遭遇家暴的小女孩,把她還給親生父母,還是交給真心喜愛她的罪犯?面對這種問題,誰也無法給出完美答案。


選擇前者不算人道,但若選擇後者,萬一小女孩像祥太(電影中的小男孩,因為偷竊被抓,而後被放棄)一樣,是不是也會瞬間被大人們捨棄呢?


上海統考重點新增電影——《小偷家族》


簡單講,《小偷家族》裡這種不穩定的社會關係,不允許任何一方出錯,否則這種羈絆會瞬間崩潰,再豐沛的情感也無法制約。正是這種無制約的羈絆,讓人產生了類似“廣義上的愛”的感覺——他們被迫尋找的是有家人的快樂,卻無法盡到家人的義務和責任。


嚴格意義上講,這段關係裡只有“戀”,沒有“愛”。也正因此,才讓他們前半段的溫馨生活看上去那麼純粹,讓他們後半段的分崩離析令人那麼啞口無言。


上海統考重點新增電影——《小偷家族》


《小偷家族》裡的女主角信代說過一句話:“家人還是自己選擇的比較牢靠一些。”(大意)這句話中的“牢靠”,是非常主觀的看法,因為自己喜歡,所以更容易接受和認可,但如果有一天,這種喜歡影響到了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也許這“牢靠”就會發生改變。


相對而言,愛是屬性。愛一個人、一個集體、一種生活方式……以上種種,映射著我們對自我身份的定義,也決定了我們要去愛哪些人和事物。愛不像戀那樣,可以說出具體的過程和邏輯,甚至,有時候連動機也說不出,彷彿與生俱來,長在每一個人的基因裡。


上海統考重點新增電影——《小偷家族》


l 導演不是上帝也不是法官


是枝裕和在電影中流露出的冷靜、剋制,是他一貫以來的創作理念。他在自傳性隨筆《拍電影時我在想的事》中說,自己是一個喜歡唱反調的人,不願意站在正義的一方搖旗吶喊,也不想站在道德制高點去譴責任何人。


他說:“電影不是用來審判人的,導演不是上帝也不是法官。設計一個壞蛋可能會令故事世界更易於理解,但是不這樣做,反而能讓觀眾將電影中的問題帶入日常生活中去思考。”


上海統考重點新增電影——《小偷家族》


比如,電影《無人知曉》的故事原型,曾在日本轟動一時。一個獨自撫養四個孩子的母親離家出走,14歲的長子負責照顧弟弟妹妹,六個月後,小女兒被長子的朋友毆打至死。


當時很多媒體的關注點都是“惡魔般的母親”和 “身處地獄的孩子”,是枝裕和看到新聞後想到的卻是:長子為何沒有拋棄弟弟妹妹,甚至還是一個“溫柔的哥哥”?他猜想,母子間也許擁有一些無法從報道中得知的親密關係。


在是枝裕和看來,電影並不是用來高喊口號的媒介,它是為了表達生命真實豐富的感受而存在的。他自己的方式,就是不去追逐時代和人的變化,從自己的生活中編織故事。


上海統考重點新增電影——《小偷家族》

l 偷來的家人


在《小偷家族》的結尾,也並沒有讓拼湊家庭的情感徹底撕裂。被放棄的男孩,無聲原諒了“爸爸”,重返家庭的小女孩,面對施暴者學會了說不,面對奶奶的欺騙,亞紀最終選擇了接受……這讓我們意識到,他們不被現實容納的喜歡背後,也模糊生長著一株隱蔽的愛。這也許正是觀眾喜愛這部電影的原因。


《小偷家族》的日文原名為《萬引き家族 》,實際上也可翻譯為“偷來的家族”,在日語中,“家族”即是“家人”,雖然是偷來的家人,卻產生了真實的愛與戀。


上海統考重點新增電影——《小偷家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