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起“拼配茶”,只能說你不懂茶

消費市場當前對“拼配”有一股鄙夷的趨勢,將“拼配”與品質不好相關聯,特別是與“純料”相比較時,似乎直接成了不入流的“二等公民”。這不是一個好現象,貝葉今天來講講為什麼。


看不起“拼配茶”,只能說你不懂茶


什麼是拼配?

許多人鄙夷拼配,但其實並不清楚到底什麼是拼配。按照不含價值判斷中性的說法,拼配是將不同地區、年份、口感等有差異的原料,按照一定的配比混合。

這裡的關鍵點,是我們為什麼要混合呢?

我們可以以炒菜來幫助理解。比如我們做宮保雞丁,要雞肉、花生、蔥等食材,以及各種調料,將它們混合(特別是按恰當的比例混合)我們才能做出一道好菜。

看不起“拼配茶”,只能說你不懂茶

拼配也有類似作用,將不同口感的茶(比如有的澀點,有的甜點,有的厚點,有的薄點)拼配起來,然後做出一款好茶。

就像我們吃飯要挑餐館,挑廚師,拼配茶也是一樣。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茶是不是拼配的,而這茶是哪家拼配的,誰拼配的,用什麼原料拼的。廚師很重要,做茶人也很重要。

舉個例子,普洱茶的號級茶時代(1910年—1940年),什麼宋聘號、同慶號等都是做拼配茶,現在那些茶成了老茶,被高價拍賣,也沒見誰說它是拼配的,而價值更低。

看不起“拼配茶”,只能說你不懂茶


“純料”的是與非

與“拼配”一樣,很多人並不太知道純料的概念,唯一的印象可能就是覺得好和貴。

普洱茶中的純料,是個相對概念。比如同一產區、同一年份、同一茶樹品種製作而成的茶。純料到極致,就是單株,即用某棵樹做成的茶。顯然,一棵樹能做出多少茶,量必然少。而量少之後,便有了某種附加值或者說炒作空間。

看不起“拼配茶”,只能說你不懂茶

人們為什麼如此執拗和誤解“純料”呢,或許與黃金中的純度有關。這似乎讓人覺得,越純的就越好。

然而純料對於茶葉來說,卻不是一個那麼絕對的概念。舉個例子,假如一棵茶樹,其茶葉非常苦還不回甘,那麼你把這棵樹做成單株(極致的純料),但能說這個極致的純料就是好茶嗎?

因此和拼配類似,純料的關鍵不在於它是不是純料,而在於它是好茶的純料,還是口感不好的茶的純料。一款不好喝的茶,即使是純料,也只能說它是純粹不好喝的原料。

看不起“拼配茶”,只能說你不懂茶


如何恰當地看待純料與拼配?

以上簡單辨析了拼配和純料的概念。目的是希望大家不要厚此薄彼,拼配和純料是一對相關的概念,但絕對不是一對針鋒相對的概念,比如覺得純料好,就相應的鄙視拼配。

客觀地說,普洱茶產生了純料概念,有其自然原因。雲南茶山頗多,不同的山頭和產區的茶,確實可能存在著不同的風格和滋味,這便是純料的基礎。

但是隻要我們認為,不管是純料還是拼配,目的是為了做出好茶,那麼我們就不會那麼拘泥於概念之爭了。

看不起“拼配茶”,只能說你不懂茶

舉個例子,冰島的茶有其特殊,是好茶,但是它是好到完全不能與其他產區的茶拼配的地步嗎?是那種黃金純到一定純度,就不能再純的情況嗎?顯然,完全不是。

理論上,冰島雖好,但與其他茶區的茶(比如易武),說不定能帶來更奇妙的味覺體驗呢。現在沒有人這麼做,或者做的不多,只是因為我們太重純料而拼配的緣故。畢竟,假如不去拼賣得更貴,更有噱頭,何必多此一舉呢。

看不起“拼配茶”,只能說你不懂茶


為什麼要多此一舉?

有茶友可能會問,假如追求純料確實能帶來市場繁榮,比如給某些村寨帶來收益和名氣,那確實就不用多此一舉去拼配了。理論上是如此,但實際不盡然。

初步看有大概兩個原因導致這種結果。一是名山名寨的茶產量有限,假如大家都追求它們的純料,必然導致假貨氾濫;二、茶葉品鑑門檻高,缺乏明顯的統一標準,造成難以對假貨進行有效市場監管,茶友更難以自我區分。

看不起“拼配茶”,只能說你不懂茶

如此就會造成,造假的反而從中謀取暴利,從打擊了市場的整體良性發展。比如,認真做茶的,因為非名山的純料,而只能獲取較低的利潤。

因此給純料降降溫,正確地理解純料和拼配的概念,有助於改變不良的市場發展方向,最終惠及普洱茶市場與消費者。

看不起“拼配茶”,只能說你不懂茶


結 語

不管是純料還是拼配,我們的目的是喝到好茶,這應該是我們創造、認識、運用這些概念所要秉承的初心與理念。


注: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