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茶道大行”時代的到來

大約八世紀末的中唐時期,曾官至吏部郎中的封演在他的的《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中說:“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中晚唐間這100多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茶道大行”的時期,茶已成為“比屋之飲”。


又一個“茶道大行”時代的到來


圖:陸文華

陸羽在《茶經·六之飲》中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滂時侵俗,盛於國朝,兩都並荊渝間,以為比屋之飲。”茶葉從神農氏最初發現作藥用,後來到春秋時,擴展為食用,秦漢時又擴展為飲用,歷經3000多年,到中晚唐時迎來第一個飲用的高潮,飲茶之風非常盛行。在東西兩都——西安和洛陽以及荊楚、川渝一帶,家家戶戶都飲茶了。

自唐代以降,茶葉在中國大地上,無論塞北江南,不分城市鄉村,是除水之外飲用最廣泛的飲料,可以說,早已成為“舉國之飲”。茶業經濟的地位也隨之凸現出來。


又一個“茶道大行”時代的到來


到了宋代,飲茶更加普遍。王安石《議茶法》雲:“茶之為民用,等於米鹽,不可一日以無。”我們今天說的“開門七件事”在宋代已經出現了。南宋吳自牧《夢粱錄》中說:“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鹽醬醋酒茶。”後來元朝時略去了“酒”,變成七件事。元曲《玉壺春》、《百茶亭》、《度柳翠》等中都有“早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句。

明代茶葉生產革新,由唐宋以團餅茶為主流改革為以散茶為主流,茶葉產區進一步擴大,基本奠定了今天的茶區體系。茶類由單一的綠茶相繼創制出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等多種茶類。隨著散茶流行而開創的撮泡品飲法,“簡便異常,無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味矣”。到了晚明,文人士大夫階層把茶的品飲作為藝術去創造和審美,不僅從中得到物質享受,而且是一種精神享受。明代,是我國茶業經濟和茶文化變革發展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期。


又一個“茶道大行”時代的到來


清代茶業生產方式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進而逐步機械化、科學化,華茶出口迅速發展,中國茶風靡世界,獨步世界茶市。此後,又遭受抗日戰爭的破壞,中國茶業經濟已是奄奄一息。

今天我們終於迎來了又一個“茶道大行”的時代。距離“康乾盛世”幾近200年。今天的“茶道大行”當然首先是新中國60年來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成果和體現。就茶葉這個大產業來說,是茶葉經濟、茶葉科教和茶的品飲文化全面協調發展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