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萬沒想到!沙柳成了“搖錢樹”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烏審旗烏蘭什巴臺村18萬畝土地嚴重沙化,連蒿草都很少,風沙肆虐的生活讓村民們苦不堪言。為了生計,村民們開始向沙漠宣戰,

經過30多年的苦戰,硬是在沙漠中種下18萬畝樹木,其中沙柳面積達15萬畝,讓漫漫黃沙變成了綠洲。沙柳到了一定年限會自動乾枯死亡,為了避免資源浪費,村裡建起了生物質顆粒燃料廠,在增加農牧民收入的同時,實現了沙柳循環利用。

萬萬沒想到!沙柳成了“搖錢樹”

↑沙柳原料

走進生產車間,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嗡嗡的機器聲和木材的清香,廠區分為原料區和生產區,佔地面積約1500平米,擁有各類生產運輸設備共計27臺,主要生產可供燃燒的生物質顆粒。

萬萬沒想到!沙柳成了“搖錢樹”

烏蘭什巴臺村村支書劉二飛介紹說:“生物質顆粒廠的生產原料是沙柳、檸條等木材,生產出的生物質顆粒燃燒時有害氣體成分含量極低,排放的有害氣體少,清潔衛生。此外,生物質顆粒燃燒熱量高,殘留物少,燃燒後的爐灰可以作為鉀肥直接使用。”

萬萬沒想到!沙柳成了“搖錢樹”

↑生物質顆粒

目前生物質顆粒作為環保型燃料已經被廣泛用於一些企業的鍋爐燃燒和供暖。

萬萬沒想到!沙柳成了“搖錢樹”

↑生物質水暖爐,可燒水做飯取暖

萬萬沒想到!沙柳成了“搖錢樹”

↑聖火齋飯店使用的生物質鍋爐

“去年供暖費我省了6000多元”,圖克鎮聖火齋飯店老闆烏雲蘇都告訴記者,“我從去年開始就改用生物質鍋爐了,爐子加滿生物質顆粒,一天之內就不用再加了,而且產生的爐灰少,非常方便。”

萬萬沒想到!沙柳成了“搖錢樹”

↑生物質顆粒廠原料區

萬萬沒想到!沙柳成了“搖錢樹”

↑生物質顆粒廠生產區

烏蘭什巴臺村村長張和平告訴記者:烏蘭什巴臺村生物質顆粒廠利用本地閒散勞動力與脫貧攻堅政策相結合,凡是有一技之長以及具有勞動力的貧困戶均可到廠區內工作,每年工資達到60000元,可以滿足一家人正常的生活開支。此外,對於本地貧困戶按要求正常平茬下來的沙柳,每噸收購價比市場價多增加20元,提高農牧民生產生活積極性,利用資源優勢帶領農牧民增產增收。

萬萬沒想到!沙柳成了“搖錢樹”

昔日不起眼的沙柳條正成為當地的“綠色銀行”,沙柳產業也越做越大,走出了一條“沙漠增綠、資源增值、農牧民增收”的新型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之路。

—THE END—

萬萬沒想到!沙柳成了“搖錢樹”

來源:鄂爾多斯新聞網微信(ID:ordosnews)

鄂爾多斯日報社全媒體記者:李陽、任海軍

責編:李榮 ▏ 校對:白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