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節的玩笑——“別家的孩子”

愚人節的玩笑——“別家的孩子”


愚人節,是成人的節日,玩笑開的再大也可以一笑了之。

可孩子這個群體,似乎很難釋懷。

在很多孩子成長的過程,有一個很大的玩笑始終伴隨,那就是“別家的孩子”。

這個玩笑不知道讓多少孩子的童年籠罩在陰影之下。

今天也趁著這個特殊的節日,讓我們一起揭開這個大玩笑吧。


01


  • “別人家的孩子,哪哪都好,自己家的孩子,哪哪都不行!”

多數家長,都希望自己孩子,能成為別人眼中的那個讓人羨慕的孩子,全然不管孩子是否真願意變成那個樣子。

別人的孩子,就是所謂的好孩子,就是優秀的孩子;自己的孩子有一點缺點,家長就會無限放大。

家長“看不到”自己孩子身上的優點,讓孩子內心非常的受傷。

就連著名編劇高曉松,也曾在《奇葩大會》上提起自己的童年,並不被家長所關注。

他二十多歲開始變得叛逆,喜歡較勁兒,別人說什麼都不對,還做了些錯事,直到四十多歲才“走出來”。


愚人節的玩笑——“別家的孩子”


四十多歲才走出童年的陰影,這對於多數人來說,都將是難以接受。

他曾在一篇文章裡看到一段話說:每個人,都渴望被看見、被重視、被關注,這是一個人最原始的需求,沒有人願意成為一座孤島。

我們的孩子更是如此,特別是那些不被父母看中的孩子。

心理學家調查發現:

經常被父母忽略的孩子,容易出現焦慮、孤僻、自制力差、攻擊性強、喜歡較勁、叛逆等現象。

一旦出現這樣的狀況,無論是對於孩子還是家長,都將是毀滅性的打擊。


02


  • “不要忽視了,其實你的孩子也是別人家長眼中的好孩子。”

我有位朋友,看到別人的孩子學鋼琴,就讓自己的孩子也去學。

他對我說,孩子班上許多同學都會鋼琴,要是不學就落後了。


愚人節的玩笑——“別家的孩子”


之後就是拼了命地讓孩子在學琴的路上奔跑著。

有幾回,孩子說自己不喜歡彈琴。

他也不管不顧,依然堅持著他的執念。

就這樣每週都要上鋼琴課,每天還要高強度的練琴。

一旦彈不好,就是不停地指責,孩子完全沒有屬於自己的快樂。

別人家的孩子,就是一個魔咒,有太多的家長都中招了。

他們被這個魔咒所控制,眼裡全是別人家的孩子。

所有的人都活在別人的眼光中,他們都害怕別人看不起自己的孩子,從而選擇逼著孩子成為那樣的人!


別人的孩子,看似哪兒都好。

但你不要忽視了,其實你的孩子也是別人家長眼中的好孩子。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說過: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要尊重孩子的差異,看見孩子的亮點。

看到孩子亮點的父母,才算得上是真正愛孩子的父母。


03


  • “是時候打破這個謊言了。”

別人家的孩子,之所以成為父母的口頭禪,那是因為大部分父母選擇這樣做,完全是為了孩子好。

他們企圖用這種言語比較來刺激、鞭策孩子,從而讓孩子產生一種危機感。

孩子危機感是有了,但結果呢?

結果卻是讓孩子的內心受到隱形傷害。

不妨換位思考一下,假如有一天你的孩子對你說,您看看別人家的爸爸、媽媽多好,又會掙錢,又不打罵孩子,這個時候,你又會怎麼在想?

別人家的孩子,其實是一個謊言,它讓父母失去了判斷能力,失去了那雙原本該看到自己孩子優點的眼睛。

今天是愚人節,“別人家的孩子”這個謊言,是時候該打破了。

從自身做起,讓孩子做回自己,而不是一味地跟風,去做別人家的孩子。

告訴自己的孩子,他有他獨有的優點!

看到孩子點滴的進步,為他鼓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