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歲,如何在職場中做自己的CEO

前言


那在閱讀文章開始之前呢,我想給大家先做一個小小的測試,關於個人發展的9道是非題,看看你認同多少,你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然後呢我再告訴你為什麼要這麼做,如果怕記不住答案的小夥伴呢,可以拿起手機的備忘錄或者是紙和筆做一下記錄。

20-30歲,如何在職場中做自己的CEO


好了,我現在來公佈答案。


答案是以上的說法全部錯誤的。


實際上呢,這些問題都是我個人碰到過的,大部分人可能跟我一樣,對於這些問題肯定存在很大的認知誤區,很多人在職業的發展和個人提升方面毫無策略以及毫無方法。我之前也找過很多不同行業的人去聊天,我發現,我之所以能認識到這些,恰好是跟我所做的行業互聯網設計有一定的關係,不管是閱讀大量的文章也好,瀏覽不同的產品思維也好,或者是聽完TED以及各種演講者的說辭,每個人所站的角度不同所闡述的立場觀點截然不同。


之前看過某知名公司一個調研數據:

10年前,一個人在一家公司所待的時間是3-4年,而現在,一個人在一家公司平均只會待1年零3個月,培養好之後還來不及給公司做貢獻就走了,對企業來說無疑是不划算的,更何況外部環境競爭激烈,培養人才所需要的時間,企業根本就耗不起。所以,企業越來越傾向於用現成的人才,那麼就會造成市場的供不應求。而當所有的企業都想著用現成人才的時候,實際上就是企業將過去所承擔的人才培養成本,逐漸轉移到了個人身上。


個人從現在開始,不得不開始培養自己,進入了所謂的終身學習狀態,所以才有了後來的知識付費的興起。但是,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離開了校園生活這種應試教育的花園裡,轉戰到職場以後該如何正確地學習和提升,所以大家就一窩蜂地購買知識付費課程,一窩蜂地學習英語,一窩蜂地考證,最後極少數人從中獲益,剩下的一大片海洋都處於焦慮和迷茫的狀態。


好了,說完這麼多,我們迴歸到正題吧,“作為90後的我們如何在職場中突破自己的發展瓶頸 ”,那我會把我的方法分為四個維度,六個小節的內容來分享給大家(文章總共分為三篇,希望你能堅持看完一整個系列,只要你認真閱讀思考,一定能在最後一章結尾重新認識到自己)

20-30歲,如何在職場中做自己的CEO




( 1 ) 通過冰山模型,找到熱愛的工作


通過冰山模型的用法,從而用它來分析自己跟工作的匹配度,從而作出正確的職業選擇,並能精準找到自己喜歡並有成就感的工作。


“我感覺目前的工作狀態不是我最想要的,做得也還行,但沒有太多的成就感,也不知道未來發展會怎麼樣……..想有一份真正熱愛並且有前途的工作,但不知道應該做什麼,感覺很迷茫。”其實這段話,要麼是我們當下的狀態,要麼是曾經有過的狀態。剛工作發現不喜歡想轉行、到了新的崗位發現不勝任想提升、人到中年發現這個工作的天花板等等、都是常態。因為我們對自己的事業有期許了,但當下的工作可能無法承載著這樣的期許,所以大多數人就會出現“我不喜歡”“我 很迷茫”。

20-30歲,如何在職場中做自己的CEO

可是,“不喜歡”和“很迷茫”只是一種情緒,情緒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我們喜歡,又有前途的工作到底在哪裡呢?那我們可以通過利用冰山模型的方法,來幫助你做好正確的職業選擇和定位,消除你對迷茫的焦慮。冰山模型相信大部分讀者都有聽過,但我還是得簡單的說一下,然後再告訴你這個模型有哪些妙用,用好它,差不多可以解決你一半以上的學習和發展的問題。


冰山模型

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麥克利蘭提出來的,它全面地描述了一個人的個體素質要素,也就是說,你跟一個崗位是不是匹配、匹配程度如何,市場薪資值多少,都是這個模型可以解釋的,幾乎所有大公司都會用它來進行人才招聘和培養。

20-30歲,如何在職場中做自己的CEO


第一部分,知識和技能


冰山模型從上到下有很多要素,最上面的要素是知識和技能。

知識,就是我們在學習和實踐中獲得的認知和經驗,比如交互設計知識、平面設計知識等等,包括現在所說的冰山模型,也屬於知識。這跟你大學所學的專業、常看的書、從事的工作、甚至業餘愛好都有關係。


技能是指你所具備的某項專門技術,比如畫插畫、編程、使用keynote等等。一個人的知識和技能是可以後天習得的,也是非常顯性容易看出來的。所以,我們稱為冰山上的部分。

那知識技能跟工作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呢?

簡單來說,如果你的工作中有很多陌生的內容,覺得每天都信息量很大、來不及接收,感到慌亂和焦慮,很可能就是你的知識技能跟崗位不匹配。

但這不是什麼大問題,因為知識和技能比較容易補齊,上上課、看看書、跟資深的同事學,一段時間之後就能提升。


第二部分,能力


冰山模型中間的要素是能力,也叫作通用能力,比如學習和思考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相對知識和技能來說,能力高低不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比如,一個人的創新能力到底如何,很難用一個學位證書、幾道題目來考察,而需要看他在處理很多問題時候的行為。


能力跟知識技能最大的區別在於 : 知識和技能屬於特定領域,而能力則更多是通用領域的。比如,知識可以分為財務、人力資源、金融等等,但是“創新”這樣的能力,是適用於任何領域的,一旦掌握了它是可遷移的。

那麼,

如果能力不匹配,在工作中會怎樣呢?工作效率、溝通效率會降低,面對複雜問題的時候無從下手,缺乏成就感,力不從心。能力的培養週期相對長一些,一般要幾個月時間,這個我會在後面單獨講方法。

20-30歲,如何在職場中做自己的CEO


第三部分,價值觀 | 性格 | 動機


冰山模型最底下包括價值觀、性格特質、動機。這些要素在成年之後很難被改變,它們會受基因、家庭教育、童年經歷等等的影響。

簡單介紹一下各個要素:價值觀是你判斷事物的標準,打個比方,當你在擇業的時候,自由和穩定產生了衝突,你選擇哪個、放棄哪個;在事業和家庭產生衝突的時候,你又是怎麼處理的等等。如果你在工作中經常陷入矛盾和糾結,對所做的事情很難發自內心地認同,很可能就是價值觀上不匹配,比如你做自媒體,公司為了賺錢讓你寫一些低俗內容,但你覺得那對用戶沒有價值。



性格特質則是個人的行為偏好,比如,你是偏內向型還是外向型,更關注宏觀還是細節,等等。如果你在工作中發現,自己好像工作量沒有很大,但卻覺得心很累,很有可能是性格不匹配。

再打個比方,你是內向性格的人,是從獨處中來獲得能量,但你的職業恰好是一名商務BD的話,每天都要不斷跟陌生人溝通的工作。


至於動機,其實動機的分類方法有很多,最常見的是麥克利蘭的理論,分為成就動機、權力動機和親和動機。成就動機的人,喜歡挑戰;權力動機的人,希望能影響他人;而親和動機的人,希望維持更好的團隊關係。如果你感覺自己沒有動力,做事提不起勁兒來,那很可能就是現在的工作跟你的動機不匹配,比如你明明是成就感動機,喜歡一定挑戰,但你的工作卻高度重複。

20-30歲,如何在職場中做自己的CEO


好了,講完整個冰山模型,現在會發現,工作啊其實是跟伴侶一樣的,“匹配”比“優秀”重要,而你跟一份工作的匹配要素,其實就是冰山模型中的要素。那下面我用一張圖先來梳理一下以上所講的冰山模型的要素,大家先稍微休息和消化一下。

20-30歲,如何在職場中做自己的CEO


那在所有匹配的要素裡面呢,冰山底層的隱性要素就起到了更大的作用,就像找伴侶一樣,儘管看起來表面條件差不多,但你就是對一個人有感覺而對另一個人沒有,這就是冰山底層的隱性要素在發揮作用。

所以,知道了這個模型之後你就可以分析了,如果目前的工作自己不是很喜歡,那麼到底是哪裡不喜歡。


好了,現在我們分析的是現有崗位是否喜歡,那麼假如我現在是一名銷售,但是我對自己的職業不喜歡,想要轉行做互聯網運營,面對這樣一個陌生崗位,不知道自己是否匹配,那這時候應該怎麼辦呢?或者說,我不喜歡銷售工作,但我面對運營、產品經理、視覺設計,後臺開發等等這些可能感興趣的崗位,不知道該去選哪一個,又該怎麼辦呢?這世界上有好幾幹種崗位,我們總不能全都幹一遍然後再選。


20-30歲,如何在職場中做自己的CEO


其實很簡單,你把目標崗位用冰山模型分析一下,就可以了。

具體該怎麼做呢?分成四步:

第一步,先確定一個你要分析的崗位。

比如你有一個目標崗位,那麼很簡單,就用這個崗位來分析自己是不是匹配。但如果你沒有,可以先從自己的相關經驗出發,框定你能做的幾個崗位,一個個分析。

這裡我來教給你一個技巧,(敲黑板)比如你在某個行業做技術服務,但目前的工作不喜歡,想要轉行,可又不知道自己能轉什麼職業,這時候可以先去領英(LinkedIn)等等這類招聘平臺去搜索,你就搜這個行業的技術服務崗位,然後會出來一堆人,你先看這些人的履歷,看看他們後來都去了哪裡,你就大概知道潛在的方向了。而且,我覺得這個方法也能幫你判斷未來你要去的這個行業和崗位到底有沒有前途,

這些原先做該崗位的人,後面的出路是什麼。

20-30歲,如何在職場中做自己的CEO


第二步,在招聘網站上,搜索這個崗位的招聘要求。

這時候,你會搜到很多公司對這個崗位的招聘要求,找出幾份不同的招聘需求。因為不同公司會有自己的細分要求,為了提取出共性要求,你可以儘可能多打開幾個職位去看,找到共性。

20-30歲,如何在職場中做自己的CEO


第三步,按照冰山模型,綜合分析這些招聘需求。

不難發現,招聘需求基本上也是按照冰山模型來寫的,就拿新媒體運營崗位來說,有對知識的要求,比如傳播學或文學專業畢業、瞭解內容營銷的知識、熟悉新媒體平臺;有對

技能的要求,比如精通公眾號排版工具使用;也有對能力的要求,比如文案寫作能力、用戶思維、學習能力等等;最後,還有對性格特質動機等等的要求,比如細心、熱愛挑戰等等。把它們彙總在一起,你就基本可以得到這份崗位的需求模型了。

20-30歲,如何在職場中做自己的CEO


第四步,按照崗位需求模型,與自己進行對比。

崗位需求模型已經出來了,那麼自己就可以對照一下,自己到底是不是符合,是否應該換工作或轉行。當然,我們很難找到完全匹配的工作,如果是冰山底層的因素不匹配,那麼不太建議選擇這個職業,因為這些要素後天很難改變;但如果是知識、技能方面不匹配,未必不能選,因為大部分知識和技能都是可以後天學習的,只是看你是否願意投入時間罷了。

20-30歲,如何在職場中做自己的CEO


其實很多人在平時看一份工作的時候,大都是看冰山表層,比如職責、薪資、辦公環境、學歷、專業等等因素,可是你要明白最終你這份工作能不能做好、是否有成就感,其實是取決於隱性要素所決定的,今天的內容裡,其實是把你對工作的感覺給表述出來了,然後逐步分解成你的性格特質、動機、價值觀,也就避免了我們一個個去嘗試然後看喜不喜歡。


我現在認為,搞明白“我應該選擇什麼樣的工作”,比“我應該如何在別人認為的好工作裡面成功”要重要得多。畢竟,想要讓自己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就不應該把它綁在別人的記分牌上。


你會發現,冰山模型不只是能用在職業選擇方面,還可以用在其他很多方面,比如今天稍微提到一點的伴侶選擇,還有子女教育,很多父母都給孩子報很多培訓班,但孩子時間有限,所以應該選什麼培訓班呢?是教孩子背背單詞和兒歌,還是開發思維的課程呢?如果你知道了冰山模型,相信會有答案。

20-30歲,如何在職場中做自己的CEO


小結

好了,那到這裡呢冰山模型的基本要素和分析的方法就講得差不多了,最後我想說一句,我們所學習的每個方法論和模型,都不是隻能解決一個問題,而是可以解決幾百甚至幾千個問題,正如查理芒格在《窮查理寶典》裡面提到,掌握一定數量的思維模型,是能解決這世上90%的問題。

你會發現,同樣的知識量,如果你能用知識解決更多問題,那你的學習投入產出比就是最高的。那我會在下一章節裡來跟你分享:我們如何藉助冰山模型,讓你的市場價值快速提升,以及,為什麼有些崗位門檻很高、但是天花板卻很低,而一些崗位看起來很好入行,做到頂尖卻很難?那我們就不見不散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