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最拉風的發明,影響力超過原子彈,從此,我們累死累活一萬年

我們小時候都學過一句唐詩,這句唐詩出自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 ,詩云:“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路邊的雜草,喜歡野火,因為野火不僅燒不掉它們,而且形成的有機肥料還有助於它們來年長得更茂盛。然而,地球上並不是所有的植物都喜歡火,一場森林大火可能導致一些植物瀕臨滅絕,喜歡火的植物,我們可以將其稱之為“親火植物”。

人類最拉風的發明,影響力超過原子彈,從此,我們累死累活一萬年






森林大火

荷蘭社會學家約翰·古德斯布洛姆在《火與文明》一書中認為火被普遍使用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技術飛躍,火與人類文明的進程密切相關。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火對地球環境的影響。親火植物,可以說是地球上擴張速度最快的植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人類也是親火生物。

火不僅深刻改變了地球的生態環境,而且還改變了人的體質,我們無時無刻都離不開火。人類發明了原子彈,並未深刻改變地球的環境,因為人類認識到將核武器作為一個工具來使用,地球的環境根本承受不了,人類在改造地表環境的時候,根本不敢使用原子彈,最多也就是使用炸藥而已,然而,人類發明了炸彈,其實也並未深刻改變地球的生態環境,真正改變地球生態環境的是火,我們現在看到的地球生態環境,其實都是原始生態環境的“劫後餘生”,是被火燒了無數遍以後形成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人類最拉風的發明,影響力超過原子彈,從此,我們累死累活一萬年

桉樹

澳大利亞大陸位於南半球,四周有海,如同地球上的一個島嶼,這裡長期與世隔絕,形成了特殊的生物種群,人類初次進入澳大利亞,就好像登陸了外星球一樣,這裡到處都有奔跑、跳躍的袋鼠。有袋類動物屬於哺乳動物,但卻是南美洲和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因天然的地理隔絕,澳大利亞大陸對於地球上的動植物來說猶如一個“世外桃源”,這裡的環境十分穩定,不易受外來物種的影響,使得地球上很多的珍稀物種得以保留了下來,這些珍稀物種都保持有原始特徵,是地球生物演化史上的“活化石”,然而,自從人類登陸澳大利亞以後,澳大利亞的動物經歷了一個滅絕、矮化的過程,大量的巨型動物滅絕了,只有體型較小的存活了下來。比如,澳大利亞最大的有袋類動物是雙門齒獸,體重達3噸,體長達3米,肩部高度有2米,雙門齒獸的近親是考拉,然而,它在4萬年前就滅絕了;澳大利亞最大的肉食性動物是袋獅,袋獅的體型與非洲獅差不多,但是,它的撕咬力是非洲獅的3倍,袋獅在4.6萬年前滅絕的。雙門齒獸和袋獅的滅絕與人類登陸澳大利亞的時間是一致的,這充分說明了它們的滅絕與地球自然環境的變遷關係不大,而與人類的活動是密切相關的,或者說是在兩者的共同作用下導致的,人類的活動起到了推動作用。

人類最拉風的發明,影響力超過原子彈,從此,我們累死累活一萬年






袋獅在捕捉雙門齒獸

毛利人大約是在1000年前登陸新西蘭了,新西蘭生活著大量的體型巨大的不會飛的鳥,毛利人進入新西蘭以後,以這些鳥類為主食,導致了這些在平原上奔馳的不會飛的巨型鳥類滅絕了,這些不會飛的巨型鳥類滅絕以後,哈斯特鷹因缺乏食物,也隨之滅絕了,哈斯特鷹是地球上最大的鷹科動物。

澳大利亞大陸的樹木其實都是能夠適應火災的,有的樹木還喜歡火,例如桉樹和金合歡在火災之後,還能夠長得更好。火將森林裡其他的植物都清除了,反而有利於桉樹和金合歡的生長。

人類最拉風的發明,影響力超過原子彈,從此,我們累死累活一萬年

毛利人在捕捉恐鳥

地球溫帶地區的每一種植物其實都是在火的“洗禮”下生存下來的,人類在很早的時候,就學會使用火了,但是,在很長一段時期以內,使用的都是天然火,人類進化到直立人階段時,已經能夠使用人工火了,於是,火就隨著直立人而擴散至全球。人工火在地球上被大規模使用,則是始於智人,智人在狩獵的時候,常常使用火,燃燒大片的森林,地球溫帶地區的植物也演變為了能夠適應火,而不能適應火的植物都滅絕了或者處於弱勢地位。火讓一些植物繁榮了,也讓一些植物衰落了,這並不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而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因此,地球上絕大多數的森林都是被人類改造過了的。人類在發明農業之前,還經歷了一個“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階段,刀耕火種是採集和狩獵的補充,將大片的森林和灌木叢燃燒之後,播撒一些植物的種子,這些植物由於得到了草木灰這種肥料而生長旺盛,地表長出了人類需要的植物,而那些被燒燬的樹木,短時間內是無法恢復的,相反,更有利於雜草的生長,雜草的茂盛,吸引了大量的食草動物的到來,因此,人類在地球上大規模使用火,是不利於肉食性動物的生存的,反而造就了草食性動物的繁盛。

前文所述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巨型動物的滅絕,只是地球物種滅絕的一個縮影,比如,因人類的狩獵,猛獁象、大地懶和劍齒虎也滅絕了。在距今1萬年前,人類佔領了地球上任何可以適合居住的地方,同時,也導致了大量的巨型動物的滅絕以及那些不能適應火的植物的滅絕。

人類最拉風的發明,影響力超過原子彈,從此,我們累死累活一萬年

劍齒虎

在農業誕生的前夕,地球的生態系統實際上早就被人類改造了。今天,我們走到野外看到大片大片的雜草,其實都不是地球原生態的環境,而是人類的傑作,就連澳大利亞的桉樹林也是人類的傑作。

人類在新石器時代的後期,曾經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期,人類學家將其稱之為“最早的富裕社會”。地球上迄今為止,仍然存在一些原始的採集狩獵部落,他們維持自身生計,所花的時間每天大約是4至5個小時,這些原始部落都是在地球上環境惡劣、資源貧乏的地區生存的,可以想見,在1萬多年前的溫帶地區,從事採集和狩獵的人類,他們的工作時間其實會更少,食物也更加豐富。對此,人類學家曾作過初步的估算,採集狩獵的社會,人類每天的工作時間大約是6小時;農業社會,人類每天的工作時間是9小時;現代工業社會,人類每天的工作時間大約是8小時左右。

人類最拉風的發明,影響力超過原子彈,從此,我們累死累活一萬年






人類在狩獵的過程中會藉助火的力量,圖為森林發生火災時的景象

人類進入到農業社會之後,體質也下降了,相關的化石研究表明,人類在進入農業社會之後,身材變矮了,說明採集狩獵社會的人們,飲食具有多樣化的特點,身體更健康。採集和狩獵的部落,可以免受饑荒的影響,抗自然災害的能力非常強,因為他們的食物不依賴少數的植物和動物。

如此美好的“最早的富裕社會”為什麼最終會解體呢?人類為什麼會發明農業呢?通常,我們都認為這是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而出現的,發明農業意味著擁有比採集和狩獵更美好的生活,所以,人類選擇了從事農業。實際上,我們簡單對比了一下采集狩獵社會和農業社會的工作時間、人們的健康狀況,會發現人類從事農業並不意味著美好生活的開始,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一書中甚至認為講農業的發明是“史上最大的騙局”。

人類最拉風的發明,影響力超過原子彈,從此,我們累死累活一萬年

古埃及人在從事農業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初步的判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放棄採集和狩獵,是被迫的選擇,而不是主動的選擇,是採集和狩獵難以為繼了,人們不得不用科技手段來延續自身的生存,或者說這是文明發生的內在邏輯決定的,從採集狩獵到農業,再到工業,並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一個最簡單的假設:假如我們不喜歡種地,能否重新回到森林裡採集和狩獵呢?顯然是不能的!農業的發明,導致了定居文化的出現,人類越來越依賴少數的物種存活,對這些極少數的物種是十分了解的,但是對於地球上絕大多數的物種是不瞭解的,採集和狩獵的技藝已經失傳了,我們不知道森林裡有什麼植物是可以吃的,什麼植物是不能吃的,也不知道如何狩獵。這就是說農業一旦出現,人類經過了幾代人的定居生活之後,再也回不到過去了。採集和狩獵是對食物的尋找和蒐集,而種植糧食和飼養家畜則是對食物的生產,從食物的尋找到食物的生產,體現的是集約化。為什麼會集約化呢?因為地球上的動植物資源越來越少了,但是人類的人口數量卻越來越多了。為了得到更多的食物,必須依賴少數動植物,儘量提高少數動植物的產量。

人類最拉風的發明,影響力超過原子彈,從此,我們累死累活一萬年

人類種植的水稻

綜上所述,我們會發現人類毫無節制地破壞地球的生態環境,會給自身的生存帶來一定的威脅。當地球上的動植物資源越來越少時,人類發明了農業,開始依賴農業技術,農業是對少數動植物的培育和馴化,農業抵抗火災、乾旱和洪水的能力不如採集和狩獵,因為一旦農作物的生長受到威脅,人類就會面臨飢餓,這些農作物都是地球上的少數植物物種。

人類學會了製造人工火,使用人工火這個高科技,我們現在一刻也離不開火,沒有了火,我們連食物都吃不了,我們的消化系統現在已經依賴上火了,火同時也對地球的生態環境造成了重大影響,然而,火對生態環境和人類身體的影響畢竟是漸進式的,地球的生態環境和我們自身的人體有一個適應的過程,人類在工業社會發明的科技,其對地球環境和人類健康所造成的影響,能否有一個適應的過程,是人類值得深思的一個問題。科技可以造福人類,但人類也要注意科技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