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心学到底是不是继承自陆九渊,还是来自对朱熹的批判?

翟老师说人物


真的要说,王阳明心学主要来自于他内心。

不知你听说过一个故事没,王阳明前世是一个法师(宋明这样的人太多,苏轼黄庭坚都有过类似故事),有一句话,五十年前王守仁,开门即是闭门人。

心学之意义和佛法中的人人皆具佛性,开发自性光明,持戒慎守,大戒而悟是一致的。

理学和心学在实践中,一者导致了在儒学框架下,布施的兴起,和人外有天之学问的兴起。一者导致了自性光明的开启。和佛学一致。同时兴戒律。

所以我们常说儒佛道,儒佛道,为何东亚发达国家全都是儒佛道,知道了吗。


护法天瓶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世称阳明先生,谥文成,后人称王文成公。他出身官僚地主家庭,从小接受儒家正统教育,"才兼文武"有"奇智大能",28岁中进士,第二年步入仕途。

年轻时,他是程朱理学的追随者。为了实践朱熹"格物穷理"的理论,他曾"格竹子"七无七夜,试图从中领悟出永恒不变的真理,最终不但一无所获,人也因思虑过度累病了。他在极大的失望中,不得不放弃这种尝试并对程朱理学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条件,游历高山名川,交游道士,苦苦思索哲学理论。1506年,他因为上书请求"去奸臣,得罪了专权的刘瑾,被贬官到龙场(今贵州修文县治)驿氶,在那里,他日夜静坐沉思。一日深夜,他突然悟出"心即理",明白了"真理就在自己心中,根本不用向外求"的道理。他在这里得"道"被后人称为"龙场悟道"。从此,王阳明的思想由客观唯心主义转变为主观唯心主义,并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中,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

"心即理"是王阳明的"立言宗旨",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他以此否定了朱熹"即物穷理"的思想,认为心和理是东西,是不可分的,天下的真理都包括在人心中。他还认为,心外不仅无"理"而且无"物",他说:"有是意,即有是物:无是意,即无是是物",认为客观事物是人的意志活动的结果,离开人的意志,便没有客观事物的存在,是人的意思决定物质,因此,他的哲学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在"知行"问题上,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主张,以此否定朱熹的"知先行后"说,认为知行本来就是一体的,"一念发动处即是行",知本身就是行动。因此,要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必须从修"心"做起,去"破心中贼"。

晚年,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主张,认为"良知"是人心中固有的道德和是非观念。"致良知"就是要通过内心的省查存养功夫,保持良知不丧失,让天理良心常在,就成为好人了。他想借助道德教化的力量,加强对人心的控制,以换救明王朝的社会危机。

王阳明做官的成就没有做学问的成就大。但是在做官期间,他还是为老百姓说出了一点心里话。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当时的政治弊病,同时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受到人们的称赞,刘瑾倒台以后,他的官位一路高升,并成功地解决了南赣的多起判乱。在平定宸濠之乱后,就称病住在寺院。以后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讲学。1528年他镇压了思恩、田州、八寨等以及少数民族的起义,第二年去世。

他的主要作品有《传习录》,《大学》,后人把他的作品辑录为《阳明全书》(即《王文成公全书》)。


陈年往事1222


阳明心学,继承了谁,不能一概而论。他的思想可以说是“熟食拼盘

”。为什么是“熟食”呢?因为他的思想在前人那基本上都有了。而“拼盘”呢?他的思想是集儒释道的,这个和他青年时代有关系,他一直在三家中面对挫折、寻求真理。

那他的“熟食拼盘”有错吗,没有的,倒是各家所为的绝对真理是错误的,因为只信一家不免极端、教条。

我认为阳明心学最大的成果就是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阳明心学是会给人的内心带来强大力量的,但是他的哲学体系和他本人的哲学成就不应该过度扩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