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钢琴手型影响重要吗?

样花儿


本文节选自搜狐网文章 手型,真的是“中国钢琴教育的最大骗局”吗?

钢琴演奏是一门艺术,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互相综合的活动,演奏者必须具备相当高的技术,而手型手指的基本功练习是钢琴入门阶段的基础,也将贯穿在整个钢琴学习过程的始终,对学生今后更高层次的钢琴学习和对钢琴的理解与态度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可小视。

弹钢琴的手型,是几百年来人们经验的总结,有其科学性,在学习中要遵循这种规律,另一方面,学习过程中如果手型过于固定,死板,也会产生另一种偏向,因而对手型的要求也必然更自由。有一个好的手型,关键是指掌关节五指指关节的站立。手腕与黑键键面基本保持在一个水平高度,掌关节站好并略突起,使手掌成拱形。保持手型,主要靠大指和小指的支撑,这两个手指的形状和位置不同于其它手指,大指短而粗,小指细而小,它们都位于手掌的外侧,容易躺着触键,致使手型七扭八歪。如果它们能站好,那么基本手型也就容易保持。

客观上讲,钢琴演奏中没有某种固定不变的手型。“几乎任何一种手的姿势都可以行得通,只要是这种姿势合适,符合手的构造,符合音乐组成的高低起伏,更重要的是不破坏动作的统一。”然而,对于初学钢琴的孩子,正处在学习钢琴演奏的基础阶段,我们又非常强调培养一种正确的基本手型。这是因为,为适应钢琴键盘的排列结构和弹奏技巧,需要人的手和手指具有一种有利于弹奏动作和弹奏力的运用与传送的正确状态。这种状态要最符合人手的天然长势和手指动作的生理机能(也就是人类最放松时的手型,比如睡觉时手的形状)。于是,我们把这样一种手的弹奏状态叫做基本手型。我们在入门和基础阶段强调的所谓正确手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不可视为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希望家长们了解这一点,不要把某种手型,或者说某种基本手型视为一种绝对的东西,认为只有某一种手型才是正确的。



行若械


从小学琴,如今已在高校音乐学院从事钢琴教学16年的钢琴老师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太长不看版:

1、手型不是死板教条,但不可或缺;

2、科学的手型能让弹琴这件事变得更加容易;

3、讲究手型和追求音乐性并不矛盾。

下面展开说一说。


手型之争历来有之

关于学琴的时候是否需要注意手型的讨论,可以说自从有网络之后就从来没有中断过。早在微博、公众号、知乎这些主流社交媒体兴起之前,一些和学琴相关的论坛BBS里大家就争论得不可开交——看看发帖时间:10年前



在这个帖子里,我就明确指出了一个问题——很有可能大家讨论的都不是同一个东西,大家看到的、叙述的都是「手型」二字,但却各有各的理解

在这样连「手型」的定义都没有达成统一的前提下,就贸然去谈论「手型」是否重要,我们该重视「手型」还是该推翻「手型」,实在是太武断了。

所以,在本篇回答里,我想先对这个「手型」做一个基本的定义。


手型是什么?

我所理解的手型,是一个包含了外在形态要求内部力量要求的综合体,它更像是一套科学的弹奏方法,而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姿态」,更不可能是一个「千人一面」的统一要求

钢琴的琴键宽度是固定的,但弹奏钢琴的人无论是手的大小、手指力量的强弱,关节运动能力的高下,都是不同的,这就导致了不同的人即便是弹同一首曲子,他们的手部姿态均有所不同。



从这个角度来看,你就应该能想得到,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一种适合所有人的完美手型。我们只能抓住「手型」要求内在的核心价值,结合每个人的自身情况进行塑造。

但没有统一要求,也不代表我们可以因此就完全不管「手型」,放任自流不做要求。因为并非所有的「手型」都适合弹奏钢琴。

举一个极端的例子——你可以用手背朝下、手掌朝天的「手型」弹琴吗?


这显然是不可能办到的。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推断出,不同的手型总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我们弹琴的效果——科学正确的手型因为顺应了手指关节的运动特点、减少了力量传导过程中的浪费,可以让我们的弹奏变得更加容易,而错误的手型却只会让我们事倍功半,自己给自己上难度、添麻烦。

所以,不要再说某某大师手型也是「错误」的,仿佛这就成了可以不讲究手型的铁证。人家王健林的小目标还一个亿呢,你也来一个亿?大师们的控制力是何等高深,哪怕用着外表看起来错误的手型,同样可以把琴键的深浅、力量的传递控制得无比精准,你行吗?



请学会把大师和普通学琴者、普通学琴者和入门学琴者区分看待。

很多时候,我们说某种手型不好,其实是说这种手型不利于初学者,并不是说它是绝对的禁区,任何人都不能触碰。


讲究手型和追求音乐并不矛盾

除了搬出大师,不少人为了证明手型无用,还往往会发出下面这样的灵魂拷问:

“我们学的是什么?是音乐啊!难道不应该教孩子去体会音乐、感受音乐,而是要把他们绑在手型上吗?”

这种说法之所以看起来很正确,非常有说服力,那是因为它的前半句真是正确的——我们学弹琴,更重要的肯定是音乐。孩子突然对父母说:我想学弹琴,也多半是因为听到了优美的音乐(当然也有可能是被会弹琴的明星迷住了),而不是被某人「精妙的手型」给打动。

更具有欺骗性的是,它的后半句也是正确的——我们的确不能把学琴的孩子死死绑在手型要求上。

但问题在于,它从前半句过渡到后半句的逻辑是错误的,是一种非黑即白的简单二元论。



这句话的潜台词似乎在说:

1)只要我们提倡讲究手型,就一定会把学琴的孩子死死绑在手型要求上;

2)只要我们去遵从手型要求,就一定无法追求音乐感受,进而就会扼杀孩子们的兴趣。

但事实恰恰相反。

首先,只要钢琴老师还算正规,不是半路出家野路子,就不可能犯这种常识性错误。孩子对手的控制力有限,对学琴这件事情的态度也各有不同。有些孩子就是会反复出现手型问题,需要老师提醒,但这并不代表老师会把他们绑在手型要求上,老师们很清楚要纠正他们的手型是场长久战。

退一万步说,这种马马虎虎、大大咧咧的学生,你就是不要求手型,他们的识谱、节奏,哪方面不同样出错呢?难道你也不作要求,全程快乐教育,学生爱怎么来就怎么来吗?学生是来跟你学琴的,还是来快乐托管的呢?

再来看手型和音乐感受的关系。同样一台钢琴,夜深时高手弹奏一首美妙的肖邦夜曲,这是享受,而如果是一个初学者在笨拙的爬音阶,隔壁说不定会报警。



想要得到美妙的音乐,它的背后,不恰恰就是精妙的技术控制吗?如果连基础的手型这样看得见摸得着的技术都无法掌握,无形的力道控制之术就更是无从谈起了。

就算你再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又如何呢?缺乏恰当的技术,你靠什么来驱动你的手指表达出内心的热忱呢?真的可以靠爱发电吗?

看似有些枯燥的手型恰恰是美妙音乐的基础之一,虽然不排除个别老师水平有限,舍本逐末,最终教出来的学生动作生硬、音乐难听。但我们并不能就此以偏概全,把手型和音乐对立起来看待。


结语

因为篇幅的原因,这里不可能详细的讲解具体什么样的手型才是正确的、合理的、科学的,但请你一定记住:手型对初学者而言真的很重要,我们要抓住手型要求的核心价值,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贯彻手型要求,最终学会科学的用力方式,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握鸡蛋」这样的表面功夫上。这才是讲究手型的意义所在。



Jesse


我是北京海淀钢琴老师,多年钢琴课经验。

手型这事,就好比吃饭怎么拿筷子??写字如何握笔?刚学习走路怎么迈步?

您类比这一些,初学时需不需要讲究姿势?就明白,万事万物都是一个道理:合适的动作,哪怕开始别扭,但一定是让你今后更方便!那么关键来了,以上这些,其实没有非常固定的动作,但一定有一个相对标准的范围。手型也是!

等到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就可以不用顾虑太多手型的问题,音乐会带着你做好各种技术动作!

还有,如果手型不好,也可以弹琴,就跟筷子拿得部位很上,或者很下,握笔姿势不好也能写字,罗锅也可以走路,一瘸一拐也可以走路,等等等等,自己脑补各种画面哈,很美好[耶]但是真的,万事万物,道理相通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