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奧爾加·託卡爾丘克:對歷史的記憶,永遠深藏於血脈之中


01

瑞典时间2019年10月10日下午,备受瞩目的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了两位作家的获奖信息,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分别获得了2018年度和201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诺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对历史的记忆,永远深藏于血脉之中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是一位波兰的女性作家,可能国内读者对她不是很熟悉,但是她早已是被评价为“20世纪90年代波兰文坛出现的一颗璀璨新星”。

就在2018年,她就曾以小说作品《逃亡者》(也有翻译为《奔》)获得过2018年的曼氏布克国际奖。而在更早之前,她曾两度荣获波兰最高文学奖“尼刻”文学奖,在世界范围内广受赞誉。


诺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对历史的记忆,永远深藏于血脉之中


1962年,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出生于波兰西部。与一般文学世家的文化影响不同,她的父亲是难民。但这并不妨碍她早在少女时代,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85年,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从华沙大学心理系毕业,并在一座心理健康咨询所工作。几年后,她辞去了工作,专职写作。随后用一部诗集《镜子里的城市》,叩响了文坛的大门。

托卡尔丘克因为心理学的背景,并且对心理大师荣格极为推崇的作品,所以她的做作品,大多充满了奇幻的色彩,杂糅了波兰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宗教信仰等各种元素,时间跨度也非常长,以此来照进波兰人民动荡起伏的命运。

在本世纪初,托卡尔丘克的2部经典作品,《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就被翻译成中文,在台湾首次发行。并在出版后荣登畅销榜前茅。

2017年,托卡尔丘克的作品,被后浪出版集团引进在国内出版。

在澎湃新闻报道,在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之后仅20分钟内,《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在某电商平台的销量,就是前一周销量的600倍!


诺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对历史的记忆,永远深藏于血脉之中


而截至10月11日,《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在豆瓣上的评分,已经达到了8.6的高分。读过的人中,有将近一半的人,给了5星,这已经是很亮眼的成绩了。


诺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对历史的记忆,永远深藏于血脉之中


02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讲述了一个边境小镇的故事。小镇的雏形,脱胎于作家自己生活的波兰、捷克、德国三国边境处,而这本故事的来源,就是作者各种“道听途说”来的故事所激发的灵感。

“我在做梦,我觉得时间走得没有尽头。没有“以前”,也没有“以后”,我也不期待任何新鲜事物,因为我既不能得到它,也不能失去它。夜永远不会结束。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甚至时间也不会改变我看到的东西。我看着,我既不会认识任何新的事物,也不会忘记我见到过的一切。”

讲述者“我”与先生R,搬来小镇居住。“我”是一个集梦人,通过与邻居老婆婆玛尔塔交流,得知了很多当地的奇闻异事。而全书就是由一个个短小精悍的故事组成,如梦如幻,看似毫无关联,却又各自有着深深的链接。

书中有着跟多令人过目不忘的人物:做假发且需要冬眠的邻居玛尔塔、有胡子的圣女、性别错乱的修士、体内有只鸟的酒鬼......

最喜欢的一篇,还是那个克雷霞和阿摩斯的“左耳爱情故事”。

克雷霞是银行职员。

不知从何时开始,就总能听到有个年轻男人在左耳旁低语。男人的声音亲切、纯净,并且可以和她交谈。男人自称叫“阿摩斯”并说自己爱上了她。

克雷霞被突如其来的爱情击中了。为了寻找男人,她翻查起了电话簿,终于发现了一条线索…….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段突如其来的冒险?故事的最后,克雷霞在半睡半醒中,又一次和年轻男子“相遇”,但是一切又归于平淡。

03

通过一个个戏剧性的幻境,托卡尔丘克将现实与梦境相连,让我们念念不忘。更妙的是,这些或绮丽、或惊悚的梦境,将触角渗透到和现实中来,它们彼此影响,让人分不清今夕是何夕。

在一次采访中,托卡尔丘克坦言,旅行给了自己写作的灵感,而心理学让她了解了世界的复杂性,告诉你可以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同一个问题。最重要的是,“心理学教会了自己“同情” 。”


诺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对历史的记忆,永远深藏于血脉之中


在她的书中,并没有简单的好人、坏人,她在谨慎地塑造每一个人物,用他们表现出复杂的人性。不仅如此,《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的视角也是全方位的,分别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展开叙事。上帝视角、青蛙视角……在神话故事、传奇逸事、甚至菜谱中穿梭自如。

她的作品宛如万花筒版,令人目眩神迷,久久回想。

读她的书,必须要读三遍。

第一遍,看故事。

第二遍,品结构。

第三遍,识真味。

有人说,托卡尔丘克的作品,展示了“文学是一种与他人沟通深刻的方式“。而在我看来,她狡黠的讲悲剧掩藏在碎片化的叙事之下,用魔幻主义勾勒出一幅波兰史诗级的画卷。

04

她对生命、死亡、哲学、感觉的思考,贯穿在作品之中,就如水流一般,时而轻松、时而湍急,但总是围绕对波兰整个民族性得以开展。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寻梦记。人类的生命,太过于脆弱。我们太过于关注寻找外在事物,延长自己的生理时间,虽然明知道这是徒劳的。

但是国家、民族的共同回忆,是会代代传承下来的。

著名的心理学大师,海灵格,曾经有个19岁的病人。男孩身体健硕,但是在他19岁生日当晚,竟然在被窝里被“冻醒”。

从此之后,他再也无法彻夜长眠。

用医疗手法,排除了一切可能,仍旧未能找到原因。男孩被折磨得暴瘦了30公斤,患上了抑郁症。

后来海灵格问他,家族中是否有谁的经历,和“寒冷”有关?

经过剥洋葱式的追溯,发现在30年前,男孩父亲的哥哥,是在19岁是死于一场暴风雪。

这不是奇幻小说,而是真实存在的案例。

可能你会说,在父亲哥哥死去的时候,这个男孩还没有降生,这样解释未免太牵强附会了。

但是海灵格却说,情感创伤的继承,并非直接暴露在父母或者祖辈,所经历的创伤之中,而是根植于基因遗传。


诺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对历史的记忆,永远深藏于血脉之中


05

在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作品中,就反映了波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波兰曾是16世纪的世界强国,但发展到今天,已经变成了欧洲二三流国家。

17世纪下半夜,波兰断崖式衰落,甚至在18世纪被邻国瓜分干净。为了在波兰内部安插自己的势力,各国列强粉墨登场,相继有法国人、瑞典人、匈牙利人、德国人都当上波兰国王。这是何等的讽刺!


诺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对历史的记忆,永远深藏于血脉之中


最终,波兰人民历尽千辛万苦,才重获自由与统一。

所以波兰的文学作品背后,都充满了深深的悲剧色彩。这也和波兰饱受屈辱的历史所影响下的产物。

在托卡尔丘克的作品中,一直被反复探讨的主题,就是“寻根”。植物没有了根,就是无主飘萍;人没有了根,也会变成行尸走肉。

在谈及她的另一部经典作品《太古和其他的时间》时,她说:

“许多作家都会在某个时刻重返家庭叙事。家庭故事是我们童年记忆中能分享给陌生人的最私密的部分,这部小说确实受到了我祖母的家庭故事的启发。距离它的创作已经过去了20 多年,我把它看作我的青春时代的映射。 ”

这并非是作家的“矫揉造作”,在她的笔下,既写出了现代波兰的真实自然,又道出了过去波兰的命运坎坷。

在托卡尔丘克特别钟爱的心理学大师“荣格”,就曾经提出过“集体无意识”的理论。


诺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对历史的记忆,永远深藏于血脉之中


祖辈遗传给我们的,不只是外在的肤色、身高、眼睛大小,还有内在的情感,以及那些看不见、道不明的精神遗产。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世界就像个大游乐场,有的人在离开。但总有些东西,会成为一代人的共同回忆。

如果,我们接受的是祖辈不幸的礼物,就让它们在此终结。这也是我们赐予下一代的最好祝愿。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了看看太阳和蓝色的地平线。


诺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对历史的记忆,永远深藏于血脉之中


注: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