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氣市場化改革,風從浦東來 ——專訪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董事長葉國標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在LNG2019大会上作主旨演讲。

改革,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以来流淌在血液里的基因。一项又一项敢为人先、先试先行的创新之举在这里开花结果,为中国改革开放积累了一笔又一笔财富。

2014年6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要求,积极推进能源体制改革,抓紧制定电力体制改革和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我国油气体制改革迈向纵深。一年后,由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直接指导,上海市政府批准设立的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试运行。这家注册在上海自贸区的国家级能源交易平台,已成为助推我国能源市场化改革的重要载体。在正式运行之日,时任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指出,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的建设,既是油气价格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成果,又是深化改革的重要支撑。

在充满改革基因的浦东,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借助政策优势、区位优势和股东优势,掀起油气市场化改革的旋风。那么,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何以结缘浦东?对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位于拥有“东方蓝宝石”美誉的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金伟良摄

在改革之地掀起油气改革旋风

21记者:交易中心将区位优势视作三大综合优势之一,选择将交易中心设立于上海浦东的出发点是?

叶国标:2018年,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曾提出,要加快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建设,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浦东,正是承载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主战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现代化建设的缩影。2019年4月,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在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考察调研时指出,交易中心最大的优势就是区位优势。

交易中心落户在上海,获得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有利条件。首先,能源的发展离不开金融要素的支撑,而如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海票据交易所、上海保险交易所以及各大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总部设立于浦东,构建了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其次,能源的发展离不开港口、航运的支持,而上海力争在今年建成国际航运中心,不断完善现代航运服务功能。另外,上海的国际化程度,为能源的发展提供了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的有利条件,而浦东更是连接国内国际合作的重要纽带。这些共同构建成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的区位优势。

21记者:来自上海市政府和政策层面的支持对交易中心的发展有何意义?

叶国标: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成立运行以来,得到了各级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今年1月份,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与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的建设发展被写进上海市政府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与国内其他几个经济区不同,长三角是唯一一个提出实现区域发展“一体化”的经济区。首先在上海,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与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定位不同,功能也不一样,但有互补性,可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实现互利共赢。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我们两家机构也要形成合力,提升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在国内国际油气领域的市场影响力和定价话语权。其次,我国油气市场化改革正在实操和关键阶段,长三角条件比较成熟,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机遇正推进包括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在内的长三角主要能源交易平台相互联动、形成纽带,让油气市场化改革成果率先在长三角地区落地,形成“长三角样本”。

21记者:浦东三十而立,正式运行三年的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算是改革“新兵”。交易中心将如何发挥自身优势,融入到浦东、融入到上海的改革、开放与建设中?

叶国标: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正在按照“先气后油、先现货后中远期、先国内后国际”的发展思路,持续创新交易模式,优化交易规则,增加交易品种,扩大交易规模,增强交易功能。今年,交易中心将充分利用立足上海的区位优势,在期现联动和国际化发展上做出积极尝试和探索。

第一,我们将积极主动地与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海清算所等在内的金融机构进行对接,共同探讨在期现联动、期现互动等方面的合作。以天然气为例,目前我国天然气领域只有现货市场,没有期货市场,市场体系不完善,与上期所的合作有助于催生一个新兴的天然气期货市场。其次,我们也在积极推进与上海清算所就成品油的中远期交易系统、交易模式的探讨,构建更加健全的能源交易市场体系。

第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设立为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国际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机遇。交易中心的国际化离不开政策、金融、法律等方面的支持,临港新片区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我们希望在政府的指导下,联合国内重要的金融机构、能源企业,在临港新片区打造一个国际化的能源贸易和服务平台。

此外,我们今年还希望力争获得来自上海市政府以及本地能源龙头企业的支持,尽快推进上海境内天然气运销分离试点,率先形成“X+1+X”市场格局,在全国发挥示范和导向作用;运销分离后,协调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助推天然气市场化价格改革进程,巩固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先发优势地位。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油气市场化改革新形势下的再出发

21记者:在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正式运行的发布会上,除了来自国家发改委、新华社以及上海市政府的重要领导出席外,“三大油”的董事长也罕见齐聚。我们也注意到,交易中心的股东结构耐人寻味,请您介绍一下这样的股东结构所具有的意义。

叶国标: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的股东结构包括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以及我国油气产业链上中下游的重要主体。

首先,新华社是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第一大股东。作为国家通讯社和世界性通讯社,它在全球信息采集和网络发布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而成为交易中心设立的牵头者。

其次,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作为大股东参与其中。在我国油气产业链,“三大油”优势显著,它们成为大股东也有助于交易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最后,交易中心的股东体系引入了申能集团、北京燃气、新奥能源、中国燃气、港华燃气、中国华能等下游油气企业参股,形成油气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的有机结合。

值得一提的是,从未来的战略布局和发展前景考虑,我们还要进一步优化我们的股东结构,吸引新的战略投资者,凝聚更强的发展优势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油气市场化改革。

21记者:2019年,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天然气双边成交量突破800亿立方米,继续巩固亚太地区最大的天然气现货交易平台地位。交易中心自成立运行以来,在产品创新、价格发现、指数研发、信息传播、课题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请您介绍一下相关成果。

叶国标: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是我国油气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产物,也是深化改革的重要支撑。自成立运行以来,交易中心不断开拓创新,力争早日建成政府信任、市场依赖、 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能源交易平台、信息交互平台、金融服务平台、改革助推平台和交流合作平台。

在油气现货交易方面,2019年上海交易中心天然气双边交易量再创新高,突破80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3%,稳居亚太天然气第一现货交易中心地位。

在交易功能方面,交易中心与中石油合作重启管道气竞价交易,以市场化手段进行资源配置;与中海油气电集团、中石油天然气销售分公司推出“南气北上”和“液来气走”产品;与中海石油气电集团共同探索,在国内创新性地推出“进口LNG窗口一站通”业务,探索实现接收站共享共用;与港华燃气联合上线我国首单储气库调峰气产品;与会员单位合作创新罐箱LNG上线交易。

在价格指数方面,交易中心与海关总署全球贸易监测分析中心达成战略合作,先后发布中国LNG综合进口到岸价格、中国原油综合进口到岸价格和中国LPG综合进口到岸价格三种价格指数,为行业和政府宏观部门提供系统且权威的价格参考。

在智库功能方面,交易中心去年高质量地完成了7项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国家部委重大立项课题研究的同时,还承接并交付了10余项地方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研究课题和报告,累计超过200万字,获得国家部委和相关委托方的高度认可。

此外,交易中心协助国家能源局打造国家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信息报送系统和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信息公开系统,为监管主体提供强有力的抓手,为业界提供了解管网信息的公开窗口,有利于提高我国油气管网设施利用效率,推动市场秩序公平公正、有序竞争。

未来,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将继续发挥平台和枢纽的功能,连接政府和市场、上游和下游、供方和需方、金融和能源、国内和国际,助推油气交易市场化。

21记者:目前,我国油气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涌现出设立区域性油气交易中心的热潮,如浙江国际油气交易中心近期就如火如荼。如此形势下,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未来的发展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叶国标:客观来说,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当前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如果挑战应对得好,将会变成机遇;应对得不好,将会变成阻力。

一方面,在国际能源市场上,我们还需要力争话语权。我们需要向国外发展成功的交易中心去借鉴、学习经验。另一方面,目前国内部分省市地区都出现建立区域性交易中心的想法。对此,我们需要尽快做大做强,练好内功,成为行业的领头羊,发挥引领作用。同时,我们也需要与外部平台进行共享,形成合力,共同发展。

对于交易中心自身发展而言,我们面临着产品交易和业务创新的调整。比如,我们不能只做现货,还要思考怎么与期货结合,如何研发中远期产品等。这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从产品设计到业务模型,从政策支持到合规风控。所以,今年我们成立了业务创新部门,广泛吸纳人才,在巩固天然气交易优势的基础上,拓展成品油、LPG等交易。

2019年12月9日,国家管网公司正式成立,深化油气体制改革迈出关键一步。国家管网公司是我国油气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步骤和重要支撑,我们将积极对接,全力以赴配合好、服务好国家管网公司,全力助推油气市场化改革,参与构建“X+1+X”油气市场体系。

在外部环境方面,我们也积极拥抱其他地区交易平台的出现。比如,浙江自贸区放开油气全产业链,打造液化天然气接收中心和天然气交易平台。我们正在探索通过股权合作等方式带动资源共享和业务合作。大家相互借力,深入合作,在油气改革方面共同践行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的发展思路。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文作者:曹恩惠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不负韶华 只争朝夕 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交出2019“年报”~

SHPGX导读:刚刚挥别的2019年,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交出一份沉甸甸的“年报”:

---年度天然气双边交易量突破800亿方,同比增长33%,稳居亚太最大天然气现货交易中心地位;

---国家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信息报送系统和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信息公开系统通过验收

---海关总署全球贸易监测分析中心和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联合研发的中国LNG综合进口到岸价格、中国原油综合进口到岸价格和中国LPG综合进口到岸价格指数实现国内首发

---在国内创新性地完成“进口LNG窗口一站通”长期、中短期协议产品、港华储气库调峰气产品、罐箱LNG上线交易;

---高质量完成10余项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开发区、企业、行业协会等的重大立项研究、课题和报告,国家级能源领域高端智库功能显现;

---做精做实十大会员服务,会员数接近2600家

---组织了8期陆家嘴“能源+金融”讲坛,5期陆家嘴“能源+金融”高端沙龙活动,成为业界发声、交流的权威阵地;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迈入崭新的2020年,顺应国际能源结构转型和格局变化的大势,响应国内能源市场化改革的大局,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将秉持“历史担当、创新思维、服务精神、卓越品格” 的理念和价值观,顺势而为、借势而上,积极将政策优势、股东优势、区位优势尽快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创新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力争早日建成政府信任、市场依赖、 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能源交易平台、信息交互平台、金融服务平台、改革助推平台和交流合作平台。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牢记主责,聚焦主业,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关心指导下,交易中心在2019年不断朝着成为政府信任、市场依赖、国内领先和国际一流的能源交易平台目标迈进。

服务国家能源战略、服务油气市场化改革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为响应国内能源市场化改革大局而生。2019年4月2日,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到交易中心考察调研时,要求交易中心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借鉴国际成熟经验,尽快做大做强,提升我国在国际油气市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5月10日,新华社副社长兼秘书长刘正荣与交易中心股东代表座谈交流,要求交易中心聚焦主业,做大交易量,切实提供好服务,尽快建成国际一流、不可替代的能源交易平台,为服务油气价格市场化改革、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民生发挥更大作用。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全年,交易中心天然气双边交易量再创新高,稳居亚太天然气第一现货交易中心地位。截至12月31日,交易中心天然气全年双边交易量达806.43亿立方米,较2018年全年增长33%。其中,PNG成交712.96亿立方米,较2018年全年增幅28.37%;LNG成交633.23万吨,较2018年全年增幅90.22%。

2019年,交易中心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政府委托的各项任务。

2019年12月,国家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信息报送系统和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信息公开系统通过验收。信息报送系统和信息公开系统以信息化、智能化手段,为监管主体提供强有力的抓手,为业界提供了解管网信息的公开窗口,有利于提高我国油气管网设施利用效率,推动市场秩序公平公正、有序竞争。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交易中心致力于打造国家级能源领域高端智库功能,在高质量地完成了7项国家部委重大立项课题研究的同时,还承接并交付了10余项地方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研究课题和报告,累计超过200万字,获得国家部委和相关委托方的高度认可,是交易中心为落实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部署、推动油气体制改革所做的积极努力和探索。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6月,交易中心与海关总署全球贸易监测分析中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在中国特色能源价格指数体系构建、价格形势研判、价格信息共享、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研究等方面加强合作。随后,双方于10月、12月先后发布中国LNG综合进口到岸价格、中国原油综合进口到岸价格和中国LPG综合进口到岸价格,三种价格指数均为各自领域我国首次发布周度进口价格指数,为行业提供系统且权威的价格参考,进一步完善国家价格数据库,提升中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话语权。

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民生

2019年,交易中心充分扮演能源交易、信息交互和金融服务的平台角色,致力于服务市场,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交易中心不断创新交易模式、丰富交易品种,交易功能日益完善。与中石油合作重启管道气竞价交易,以市场化手段进行资源配置,通过交易中心公平、公开、透明的机制形成天然气市场化价格;与中海油气电集团、中石油天然气销售分公司推出“南气北上”“液来气走”产品:截至12月31日,2019年度“南气北上”双边累计交易量达到6.42亿立方米,“液来气走”天然气双边交易总量为115.21万吨;与中海石油气电集团共同探索,在国内创新性地推出“进口LNG窗口一站通”业务,探索实现接收站共享共用:先后于6月5日、6月18日和12月24日,完成“进口LNG窗口一站通”中短期“4+5”协议产品、中短期“2+2”协议产品和5年期长期协议产品的首单交易;与港华燃气联合上线我国首单储气库调峰气产品,并于11月27日完成线上交易;与会员单位合作创新罐箱LNG上线交易,于11月15日在交易中心交易系统完成国内第一单罐箱LNG交易。

凭借政策优势、股东优势和区位优势,交易中心着力构建多元化、立体化、个性化的服务体系,为政府部门、金融机构、能源企业以及股东单位和会员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交易中心组织油气全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以及金融界、投资界、中介服务等相关机构的领导及高管代表组成考察团,先后奔赴山东日照、江苏启东、如东和如皋等地进行调研,受到当地政府高度重视,为政府与市场、上游与下游、能源与金融搭建了沟通的桥梁。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与此同时,交易中心充分发挥平台作用,与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国际能源署、上海银行、申能集团、国烨集团等各方联合主办的陆家嘴“能源+金融”系列讲坛。5月20日,首期陆家嘴“能源+金融”系列讲坛暨国际能源署报告发布会在沪举行。截至12月31日,交易中心共举办了8期陆家嘴“能源+金融”系列讲坛,5期陆家嘴“能源+金融”高端沙龙活动,及时解读油气热点、传递行业声音、促进企业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交易中心品牌美誉度、传播影响力日益提升。全年,交易中心官微发布原创信息464篇,文章阅读次数累计612.19万次,阅读人数达358.75万。截至12月31日,官微粉丝数突破2.5万。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影响力与日俱增、服务备受认可之下,交易中心的“朋友圈”不断扩大。2019年,交易中心与山东省日照市人民政府、辽宁省凌海市人民政府、江苏省如东洋口港经济开发区、中交城乡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民生银行、宁波银行、温州银行上海分行、华滋国际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中曼石油天然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三峡燃气(集团)有限公司、德衡律师集团等政府、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此外,交易中心会员数量持续攀升。截至12月31日,交易中心企业会员2571家,较2018年的2242家增长14.67%。其中,交易企业会员2558家,非交易会员13家。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能源交易平台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8月1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原总经理,原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屠光绍在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参观指导时表示,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要加快国际化建设,积极拓展国际业务、制定国际化交易规则、探索股东结构国际化,早日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能源交易平台。

顺应国际能源结构转型和格局变化的大势,2019年,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积极作为,不断登上国际舞台,发出中国声音。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4月4日,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受邀出席首次在中国举行的第19届国际液化天然气会议(LNG2019)并作主旨演讲时表示,交易中心将为建立天然气基准价格发挥更大作用,力争早日建成亚太地区石油天然气交易和定价中心。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6月6日,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受邀赴俄罗斯圣彼得堡参加第二届中俄能源商务论坛,副总经理汪志新出席开幕式,在金融分论坛中发表题为“持续改革创新,助力开放合作”的主题演讲,并在闭幕式上作总结发言。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3月13日,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受邀赴美国休斯敦参加“剑桥能源周”会议,总经理助理陈刚出席会议并发表题为“中国天然气市场化进程”的主旨演讲,以交易中心天然气创新业务为切入点,向全球能源界传递中国天然气市场改革最前沿的声音。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9月24至28日,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及交易中心股东单位、会员单位代表受邀参加日本经济产业省(METI)及亚太能源研究中心(APERC)在日本东京举办的“第八届2019LNG生产者-消费者大会”,并拜访三井物产、大阪燃气,就国际天然气产业发展趋势、天然气项目投资、LNG国际贸易与亚洲天然气交易中心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随着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交易中心正在吸引全球的目光。2019年,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挪威等国政府官员以及埃克森美孚、壳牌、BP等全球知名能源企业高管先后访问交易中心,深入交流,探讨合作。

作为国家级能源交易平台,服务国家能源战略、服务能源市场化改革、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民生是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义不容辞的责任。进入2020年,交易中心将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力争早日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能源交易平台、信息交互平台、金融服务平台、改革助推平台和交流合作平台,成为连接政府与市场、上游与下游、供方与需方、能源与金融、国内与国际、今天与未来的桥梁。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首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2019年的精彩瞬间。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3月12日,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部分员工参观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行的“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人民总理周恩来陈列展”,缅怀伟人风范,激发爱国热情,砥砺创业精神,加强团队建设。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7月18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梁彦在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考察调研时表示,交易中心发展目标清晰,在短短几年内取得了快速发展。希望尽快建成专业化、国际化油气交易和定价中心,形成中国价格、发出中国声音,提升我国在能源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9月10日,中共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翁祖亮到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考察调研时表示,浦东新区高度重视国家级金融要素市场和交易平台的建设,将加快制度创新,提升服务能级,支持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健康发展;进一步突破瓶颈障碍,促进交易、活跃市场,支持交易中心做大做强。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11月1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武伟带队调研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双方就深入参与临港新片区发展,打造面向国际的能源功能型平台达成重要共识。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4月29日,国家发改委体制综合改革司副司长万劲松到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考察调研,希望交易中心充分发挥政治优势、股东优势、区位优势和先发优势,在我国深化油气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10月28日,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党组书记、主任王宇魁一行访问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双方就推动两个交易中心深化合作,共同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等方面深入交流探讨。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11月1日,山西晋城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利锋一行考察调研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双方就晋城煤层气产业发展规划、市场化交易以及如何加强合作进行了交流探讨。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11月7日,浙江省舟山市副市长韩峻一行访问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双方将在加强上海与舟山能源合作、推进长三角能源一体化等领域深化业务交流与合作。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11月14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刚访问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时表示,作为国家级能源交易平台,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拥有成熟的交易体系与运营模式,双方不仅要在油气领域加强合作,更要在交易中心建设中互学互鉴,实现互利共赢。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5月31日,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原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到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考察调研,要求交易中心充分发挥平台作用,促进能源与金融深度融合、良性互动,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进一步降低能源产业成本,切实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10月15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研究员,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黄奇帆到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考察调研时表示,加快国际化建设是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实现跨越式大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关键所在。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5月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张杰在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考察调研时表示,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是一个国家级能源交易平台,做大做强交易中心关乎国家能源安全和国际能源市场的话语权。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5月20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原董事长、党组书记傅成玉到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考察调研,并在首期陆家嘴能源+金融讲坛暨国际能源署报告发布会上作主旨演讲。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4月10日,中石油集团副总经理、中石油股份公司总裁侯启军,华东中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于吉友一行到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考察调研。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4月1日,国际燃气联盟副主席、中国城市燃气协会执行理事长、北京燃气集团董事长李雅兰在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考察调研时表示,作为国家级能源交易平台,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在我国油气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建设,助力交易中心充分发挥市场“风向标”作用。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6月12日,中国城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胡国丹,中交城乡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关敏娟一行访问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双方就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开展战略合作,共同推进能源低碳清洁转型进行深度交流并达成共识。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10月22日,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应光伟一行访问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双方就下一步共同发展方向进行深入沟通,并达成重要合作共识。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8月21日,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带队访问中远海运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中远海运能源董事长、党委书记刘汉波和董事总经理朱迈进接待来访,双方就油气全产业链深度合作展开求真务实地探讨。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10月21日,上海清算所党委委员、监事会主席谢汉立访问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双方就创新油气产业交易合作,推动市场化交易,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4月24日,上海银行董事长金煜、行长胡友联一行访问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双方就优势互补、战略合作进行深度交流并达成共识。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8月22日,宁波银行董事长陆华裕访问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双方共同探讨推动能源金融协同发展、加快金融科技创新、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等市场化发展之路,并达成合作共识。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11月29日,中国民生银行直销银行事业部副总经理罗勇(主持工作)一行访问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双方就共同推动创新合作,共建能源与金融融合发展生态圈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7月19日至21日,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带队赴山东省日照市调研,重点考察了日照港等项目。日照市委书记齐家滨会见叶国标一行,日照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永红,市委常委、副市长刘兆亮等领导分别参加相关考察活动。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11月8日至9日,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带队赴如东考察。南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潘建华,中共如东县委书记沈峻峰,县委副书记、县长、党组书记陈慧宇,副书记陈雷等当地领导会见考察团成员,并深入交流切磋。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11月10日,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带队赴如皋考察。如皋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党组书记何益军,副市长、市政府党组成员程瑞琴等当地领导会见考察团成员,并与考察团成员展开深入座谈交流。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3月1日,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组团赴宁波大榭开发区调研“能源贸易岛”,大榭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江国梁等陪同调研。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8月2日,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组织相关能源企业和投资机构的代表赴华滋能源调研,重点考察华滋能源的油气能源运储装备工程技术和厂区作业等情况。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11月12日,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吉尔吉斯共和国首任总统阿卡耶夫先生访问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时表示,能源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中俄能源合作具有可持续性发展前景。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7月3日,挪威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伊克婷(Kristin lglum)访问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表达了挪威政府与能源企业希望扩大与中国能源领域合作的意愿。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4月4日,壳牌能源全球执行副总裁Steve Hill、壳牌能源亚洲副总裁Ajay Shah等一行访问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双方深入交流,探讨合作。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5月20日,埃克森美孚中国天然气市场营销总裁梁美宝一行访问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双方围绕拓展国内外天然气市场等话题深入交流,探讨合作。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3月8日,BP全球天然气及发电业务首席运营官柏桐、BP中国天然气总裁吴玥一行访问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双方深入交流,探讨合作。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10月17日,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与凌海市人民政府、锦州港股份有限公司在“云聚产业数赢未来”2019华为·锦州云产业合作高峰论坛上签署合作协议,三方将在推动凌海市港口与石油产业一体化发展、共同推进面向东北亚、国际化的石油、天然气、石化产品现货及衍生品交易等方面达成重要合作共识。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7月3日,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与温州银行上海分行在沪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增进交流、密切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通过能源与金融有机结合,共同推动我国天然气市场化改革。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7月30日,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与中交城乡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在沪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密切合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共同推动天然气事业发展,携手服务国家能源战略。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8月5日,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与华滋国际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在沪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密切合作,加强资源整合对接,共同开拓市场,携手为国家天然气产销供储体系建设做出贡献。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8月5日,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与江苏省如东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在沪顺利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在中国天然气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共同推动LNG物流集散、贸易集聚、交易集中、功能集成、价格信息分析、LNG公共储备设施建设等方面合作,共同打造“阳光岛指数”,共同服务国家能源战略,服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服务实体经济,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8月27日,宁波银行与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开展全方位合作,加快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能源业界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共同服务国家能源发展战略。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9月19日,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与德衡律师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并正式签署合作协议。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2019年12月20日,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与中曼石油天然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在油气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进行深度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本文来源: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

本文作者:曹恩惠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刚刚,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又被国家发改委点名了!

SHPGX导读: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能源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天然气储备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表示,推进储气产品交易体系建设,指导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加快研究开发储气库容等交易产品,并与管容预定和交易机制互相衔接,确保与储气设施相连的管网公平开放,实行储气服务公开交易,体现储气服务真实市场价值。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位于拥有“东方蓝宝石”美誉的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金伟良摄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4月14日消息,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能源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天然气储备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快推进储气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天然气储备能力。

其中明确表示,推进储气产品交易体系建设,指导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加快研究开发储气库容等交易产品,并与管容预定和交易机制互相衔接,确保与储气设施相连的管网公平开放,实行储气服务公开交易,体现储气服务真实市场价值。

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是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直接指导下,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国家级能源交易平台。2015年3月4日在上海自贸区注册成立,2015年7月1日试运行,2016年11月26日正式运行。交易中心由十家股东单位组成:新华社、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申能集团、北京燃气、新奥能源、中国燃气、港华燃气、中国华能,注册资本金10亿元,类型为有限责任公司(国内合资)。2019年,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天然气双边交易量突破800亿立方米,保持亚太地区最大天然气现货交易平台的地位。

《实施意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解决储气能力建设和运营中统筹规划不足、行业标准不够完善、储气价值没有充分体现等瓶颈问题,从规划布局、运营模式、体制机制、政策支持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措施。

同时,发改委也将加强工作指导,指导各地探索建立多方共担机制,继续保持采暖季居民用气销售价格总体稳定,并做好低收入群体保障工作,确保基本民生不会受到明显影响。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以下为意见全文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关于加快推进天然气储备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

发改价格〔2020〕56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近年来,我国天然气行业迅速发展,天然气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在国家能源体系中重要性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储气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储备能力不足等问题凸显,成为制约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和行业健康发展的突出短板。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天然气协调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8〕31号)、《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能源安全储备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7号),加快储气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储备能力,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优化规划建设布局,建立完善标准体系


(一)加强统筹规划布局。根据石油天然气有关规划和国务院明确的各环节各类主体储气能力建设要求,制定发布全国年度储气设施建设重大工程项目清单;各省(区、市)编制发布省级储气设施建设专项规划,提出本地区储气设施建设项目清单。城镇燃气企业储气任务纳入省级专项规划,集中建设供应城市的储气设施。引导峰谷差大、需求增长快的地区适当提高建设目标,并预留足够发展空间,分期分批有序建设。调整并停止储气任务层层分解的操作办法,避免储气设施建设小型化、分散化,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发展改革委、能源局、省级人民政府负责,持续推进)


(二)明确重点建设任务。支持峰谷差超过4:1、6:1、8:1、10:1的地区,梯次提高建设目标。突出规模效应,优先建设地下储气库、北方沿海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和重点地区规模化LNG储罐。鼓励现有LNG接收站扩大储罐规模,鼓励城市群合建共用储气设施,形成区域性储气调峰中心。发挥LNG储罐宜储宜运、调运灵活的特点,推进LNG罐箱多式联运试点示范,多措并举提高储气能力。(发展改革委、能源局、省级人民政府负责,持续推进)


(三)建立完善行业标准体系。加快建立并完善统一、规范的储气设施设计、建设、验收、运行、退役等行业标准,尽快形成储气设施标准体系。(能源局负责,持续推进)完善已开发油气田、盐矿和地下含水层等地质信息公开机制,便于投资主体选址建设储气设施项目。(能源局、自然资源部按职责分工负责,2020年完成)对于拟作为地下储气库的油气田、盐矿依法加快注销矿业权,积极探索地下空间租赁新模式。(地方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负责,持续推进)


二、建立健全运营模式,完善投资回报渠道


(四)推行储气设施独立运营模式。地下储气设施原则上应实行独立核算、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鼓励在运营的储气设施经营企业率先推行独立运营,实现储气价值显性化,形成典型示范效应。推动储气设施经营企业完善内部管理机制,进行模式创新和产品创新,提高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相关企业负责,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加强指导,持续推进)

(五)健全投资回报价格机制。对于独立运营的储气设施,储气服务价格、天然气购进和销售价格均由市场形成。鼓励储气设施经营企业通过出租库容、利用季节性价差等市场化方式回收投资并获得收益,加快构建储气调峰辅助服务市场机制。城镇燃气企业自建自用的配套储气设施,投资和运行成本可纳入城镇燃气配气成本统筹考虑,并给予合理收益。(相关企业、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发展改革委加强指导,持续推进)


(六)完善终端销售价格疏导渠道。城镇燃气企业因采购储气设施天然气、租赁库容增加的成本,可通过天然气终端销售价格合理疏导。城市群合建共用的配套储气设施,各城镇燃气企业可按比例租赁库容,租赁成本通过终端销售价格合理疏导。探索建立淡旺季价格挂钩的中长期合同机制,形成合理的季节性价差,营造储气设施有合理回报的市场环境。(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发展改革委加强指导,持续推进)


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市场运行环境


(七)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公平开放。推进天然气管网、LNG接收站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对于储气设施连接干线管网和地方管网,管道运输企业应优先接入并保障运输。管道运输企业的配套储气库,原则上应公平开放,为所有符合条件的用户提供服务。(发展改革委、能源局负责,持续推进)
(八)推进储气产品交易体系建设。指导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重庆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加快研究开发储气库容等交易产品,并与管容预定和交易机制互相衔接,确保与储气设施相连的管网公平开放,实行储气服务公开交易,体现储气服务真实市场价值。积极发展二级交易市场,提高储气设施使用效率。(发展改革委负责,2020年上半年完成)积极引导储气设施销售气量进入交易中心公开交易。引导非民生天然气进入交易中心公开交易,通过市场发现真实市场价格,形成合理季节性价差。(相关企业负责,发展改革委加强指导)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储气能力快速提升


(九)土地等审批政策。优化储气设施建设用地审批和规划许可、环评安评等相关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各地要保障储气设施建设用地需求,对分期分批建设的储气设施,做好新增建设用地统筹安排。储气设施建设的项目用地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以通过划拨方式办理用地手续,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实行有偿使用。(地方人民政府负责,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加强指导,持续推进)


(十)财税金融政策。在准确计量认定的基础上,研究对达到储气目标的企业给予地下储气库垫底气支持政策。(财政部负责研究支持政策,能源局负责准确计量工作)储气设施经营企业按现行政策规定适用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退税政策。支持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用于符合条件的储气设施建设。鼓励金融机构提供多种金融服务,支持储气设施建设。支持储气企业发行债券融资,支持储气项目发行项目收益债券。(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推进)


(十一)投资政策。2020年底前,对重点地区保障行政区域内平均3天用气需求量的应急储气设施建设,给予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补助金额不超过项目总投资(不含征地拆迁等补偿支持)的30%。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出台投资支持政策,对储气设施建设给予资金补助或奖励。(发展改革委、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持续推进。


五、落实主体责任,推动目标任务完成


(十二)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储气能力建设跟踪检查,定期通报工作进展。对工作推进不力的地方政府、企业及相关责任人,必要时可约谈问责。对未能按照规定履行调峰责任的企业,根据情形依法予以处罚,对出现较大范围停供民生用气等严重情节的企业,依法依规实施惩戒。充分考虑储气设施运营特点,探索实施降低储气设施运营成本的政策措施。(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能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地区在授予或变更燃气特许经营权时,应将履行储气责任和义务列入特许经营协议,对储气能力不达标且项目规划不落地的燃气企业,依法收回或不得授予特许经营权。(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对开工情况较好、进度较快但暂未能实现建设目标的企业和地区,要采取签订可中断合同等临时过渡措施弥补调峰能力。(相关企业负责,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能源局督促落实)


(十三)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制定储气能力建设任务目标考核制度。(发展改革委、能源局负责,2020年上半年完成)上游供气企业储气能力建设任务,由国务院有关部门进行考核;城镇燃气企业和地方应急储气能力建设任务,由国务院有关部门会同省级人民政府进行考核。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完善推进储气能力建设工作机制,确保建设任务顺利推进。多方合资建设的储气设施,原则上按股比确认储气能力,储气能力确认方案应在既有或补充合同、协议中予以明确。实行集团化运营的城镇燃气企业,在实现互联互通的前提下,可以集团公司为整体进行考核,对集团内异地建设、租赁的储气能力予以确认,但不得重复计算。(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能源局、省级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 政 部

自然资源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国家能源局

2020年4月10日

本文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推进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建设”被写入上海这份重要文件!

SHPGX导读:1月10日,上海市印发《上海市贯彻实施方案 》,明确要求“推进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原油期货市场建设,进一步增强长三角在国内外能源市场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国家级、国际化油气交易平台——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位于“东方蓝宝石”中国金融信息中心17层

为深入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发挥上海核心城市功能和龙头带动作用,推动国家战略更好贯彻落实,1月10日,本市印发《上海市贯彻实施方案 》(下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上海“五个中心”核心功能和服务辐射能级显著增强,跨区域多领域深化合作达到较高水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建立,上海龙头带动作用更好发挥,努力形成长三角共性与个性相得益彰、合作与竞争相互促进、集聚与辐射相辅相成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格局。

油气市场化改革,风从浦东来 ——专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叶国标

值得注意的是,《实施方案》还明确提出“提升能源服务保障水平”,要求“推进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原油期货市场建设,进一步增强长三角在国内外能源市场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赶紧来看全文吧!


1

明确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牢固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充分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和上海虹桥商务区建设为重要抓手,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加强跨区域分工合作,促进全方位协同联动,率先探索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和路径模式,不断提升区域发展的整体效能和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当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桥头堡,带动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服从服务国家战略。始终把上海发展放在国家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思考和谋划,着眼国家战略定位,立足国家有需要、区域有需求、上海有优势的重点领域,着力增强高端要素集聚和辐射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推动长三角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


2.坚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着力构筑战略新优势,积极牵头协调,主动做好服务,以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大项目为载体,增强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努力当好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引领长三角共筑全国强劲活跃增长极。


3.坚持项目化清单化推进。加强沟通对接、协调互动,梳理形成重点工作、重点事项、重大项目清单,逐条逐项细化指标、分解责任,明确任务书和时间表、责任方、路线图,加强督促检查,狠抓落地落实,确保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各项目标任务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4.坚持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在国家统筹指导、综合协调下,推动完善“上下联动、三级运作、统分结合、各负其责”工作机制,坚持各扬所长、优势互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共赢,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充分发挥作用,鼓励多元社会主体广泛参与,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形成各领域、各地区、各方面联动协同、高效务实的一体化工作推进机制。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上海“五个中心”核心功能和服务辐射能级显著增强,跨区域多领域深化合作达到较高水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建立,上海龙头带动作用更好发挥,努力形成长三角共性与个性相得益彰、合作与竞争相互促进、集聚与辐射相辅相成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格局。


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率先形成。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成一批标杆性高层次开放平台,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集聚和配置能力显著增强,高水平外资集聚地和对外投资策源地加快建立,总部经济能级全面提升,引领带动长三角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水平迈上新台阶。


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加快建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发展的核心作用进一步凸显,共同推动长三角成为全国重要创新策源地,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和集聚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


功能性枢纽型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国际大都市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不断提升完善,与周边城市和主要节点互联互通,枢纽航线通达全球,设施功能齐全完备,管理运行和服务高效便利,能源互济互保能力明显提高,率先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率先布局成网并推广应用。


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取得重大进展。重要生态空间和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跨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治机制有效运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下降,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大气和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协同处置机制初步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建立,绿色生产生活和城市治理水平明显提升,推动长三角打造和谐共生绿色发展样板。


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水平不断提升。跨区域公共服务政策协同机制不断完善、便利化程度持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和管理制度更加健全、保障水平逐步提升,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率先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医疗卫生、养老服务、文化旅游等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城市管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升。


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建立。上海城市功能布局持续优化,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与周边城市同城化水平显著提高,上海大都市圈相互联系更加紧密,区域合作协调机制进一步健全,统一开放透明、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基本形成,区域发展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健全。


到2035年,上海城市核心功能更加凸显,现代化经济体系率先建成,城乡实现高质量融合发展,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基本建成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引领长三角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


2

聚焦重点领域协同推进

围绕增强辐射带动能力,聚焦关键领域,在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推进公共服务普惠便利、全面扩大开放和建立统一大市场体系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一)提升上海服务辐射能级,共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1.持续深化“五个中心”核心功能建设。牢固树立“以亩产论英雄”“以效益论英雄”“以能耗论英雄”“以环境论英雄”的导向,建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及政绩考核体系。保持建设用地合理开发强度,分类确定土地利用规划参数,拓展单位土地的经济承载容量,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水平。增强国际金融中心资源配置功能,积极探索合格境外投资者全面参与上海各类要素市场,大力吸引国际金融组织、国内外大型金融机构总部入驻,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加快打造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提升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枢纽作用,大力推动文化贸易、技术贸易、转口贸易和离岸贸易创新发展,打造一批服务全国、面向国际、内外连接、期现联动的大市场和大平台,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数字贸易等新型贸易业态。巩固世界级国际海空枢纽港地位,优化航运发展环境,吸引更多国际航运组织、功能性机构和知名企业入驻,探索更具国际竞争力的航运制度创新,提升高端航运服务能力。大力集聚跨国公司和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加快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世界一流实验室和世界级大科学装置集群,深度参与全球科技合作,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营造一流创新生态系统。


2.持续打响上海“四大品牌”。打响优质高端的“上海服务”品牌,扩大服务半径和辐射范围,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拓展、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提升,提高服务型企业提供解决方案、开展跨地区业务、运作全球市场的水平。打响享誉全球的“上海制造”品牌,加快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聚焦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培育生物医药、民用航空、前沿新材料、智能网联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提升上海制造在质量、标准、研发、设计和管理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加快迈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打响时尚繁荣的“上海购物”品牌,以支持品质消费、时尚消费、服务消费为发力点,建设一批具有全球知名度的“上海购物”平台,打造面向全球市场的新品首发地、引领潮流的风向标和创新发展的新零售,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城市。打响独具魅力的“上海文化”品牌,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优势,做大做强文创产业,推出“上海原创”的文化精品,打造城市精神标识和文化地标,培育集聚文化名家大家,建设更加开放包容、更具时代魅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以“上海品牌”认证活动为抓手,推动“四大品牌”的培育、评价和发展,持续提升“上海品牌”认证服务能级,树立一批新时代品牌标杆,着力把“上海品牌”打造为驰名中外的城市名片。


3.推进上海大都市圈协同发展。加快编制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围绕上海和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宁波、嘉兴、舟山、湖州的“1+8”区域范围构建开放协调的空间格局,发挥空间规划的引领作用,加强在功能、交通、环境等方面的衔接,促进区域空间协同和一体化发展。


鼓励支持虹桥-昆山-相城、嘉定-昆山-太仓、金山-平湖、枫泾-嘉善等跨省市城镇合作。推进崇明东平-南通海永-南通启隆、嘉定安亭-青浦白鹤-苏州花桥、金山枫泾-松江新浜-嘉兴嘉善-嘉兴平湖等三个跨省城镇圈协调发展,进一步实现功能布局融合、基础设施统筹、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


4.大力推进城郊融合型乡村振兴。实施“美丽家园”工程,全面完成村庄布局规划、郊野单元(村庄)规划编制,实施乡村规划师、建筑师制度,优化村庄布局,加大政策力度,鼓励和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编制“四好农村路”建设规划和设计导则,推进实施提档升级改造,有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巩固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收运处置体系,全面完成农村卫生厕所改造、生活污水处理。实施“幸福乐园”工程,实施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推进城乡一体医联体建设,实施上海市农村地区养老服务美好生活行动计划,发展互助式养老,实施“离土农民就业促进计划”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推进农村综合帮扶。实施“绿色田园”工程,推进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创建农村产业融合新载体,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线上线下产销对接平台,打造一批精品乡村旅游路线、民宿集群,提升和培育一批农村双创空间,加快长三角农创平台建设,支持长三角“田园五镇”乡村振兴先行区等省际毗邻地区探索乡村振兴一体化发展模式。加快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二)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共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

1.全力打造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动张江实验室创建为国家实验室,与安徽合肥共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加快推进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活细胞结构与功能成像线站工程、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上海光源线站工程、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积极开展若干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储备项目前期研究工作。


2.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推动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加快推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深入推进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建设运营,加快培育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装备材料产业创新中心,共同打造集成电路共性技术研发公共平台。在人工智能基础算法、核心芯片、脑机融合、开源框架等重点领域加快布局,筹建类脑智能、算法研究院等重大基础平台,加快建设上海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创新应用先导区、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办好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推进生物制品、创新化学药物、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发展布局。


3.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依托上海技术交易所深化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功能,建设线上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推进长三角技术市场一体化,建设全球技术交易市场。依托科技创新承载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闵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推动创新产品在长三角示范应用。建设一批高水平功能平台和新型研发组织,推动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探索市场化的“绿色技术+金融”综合解决方案,推进高新区“零排放”试点示范。引进和培育市场化、专业化科技服务中介机构,推动建设高校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合力打造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合力办好浦江创新论坛、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组织好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


4.加快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出台我市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开展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深化科技人才和科研院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规划土地、财政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政策。扩大外资参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范围和领域。推动长三角优质科创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联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长三角协同创新产业体系总体方案设计,合力培育“长三角科创圈”,共同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加大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力度,完善长三角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平台。构建长三角科技资源数据目录体系,推动建立区域科技资源共建共享服务机制。拓展“科技创新券”“四新券”通用通兑范围和领域,在合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共建产业创新平台、强化创新政策协同等方面出台一批新举措。


5.持续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导向和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积极开展产业园区合作共建,加快建设全要素科技成果对接转化平台和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共同打造长三角高端制造业主阵地。通过实体化运营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服务G60基地、建立特色产业基金等方式,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科创型企业的成效。深化G60科创走廊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试点,在推动长三角政务服务一体化中发挥先行先试的区域作用。


6.着力提升制造业产业链水平。围绕长三角共同打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等世界级制造业集群,立足上海优势,聚焦研发设计、高端制造等环节,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推动产业迭代升级和产业链延伸,提升在全球价值链的位势。加快推动船舶、汽车、化工、钢铁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加快生产方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转变,培育发展新优势。聚焦“3+5+X”重点区域整体转型,打造高经济密度“产业新区”。鼓励临港、漕河泾、张江、市北高新等品牌园区输出开发管理标准和品牌,支持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海宁分区等一批跨省合作载体发展,推动产业链优化布局。


7.促进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推动研发设计、文化创意、信息技术、总集成总承包、检验检测认证、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拓展,牵头研究编制长三角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指导目录,支持“双推”工程,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建设,引导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进实体零售、文化服务、家庭服务、体育服务、旅游服务、健康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提升,加快在科技金融、现代物流、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布局建设专业化平台。协同推动专业服务标准化建设,加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共同培育高端服务品牌。大力发展高能级的总部经济,支持现有跨国公司总部提升能级、拓展功能。落实《上海市鼓励设立民营企业总部的若干意见》,支持我市民营企业总部依托长三角腹地开拓市场。推进互联网新技术与产业融合,共同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三)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布局,共同提升互联互通水平

1.加快建设区域轨道交通网络。加快构筑“五个方向、十二条干线”的铁路网络,推进沪通铁路一期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沪通铁路二期,重点推进北沿江、沪苏湖高铁等项目规划建设,启动沪乍杭铁路项目前期工作。促进城市轨道、市域铁路、城际铁路等不同层次轨道网络的融合,谋划统一的技术制式和运营组织保障。


2.构建便捷高效的公路网络。加强跨省高速与普通国省道的规划建设,推进G15沈海高速嘉浏段拓宽等改扩建及S16蕰川高速、G228公路出省段项目前期工作。持续推进省际断头路建设,开展毗邻地区公交客运衔接线路试点。科学编制我市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撤除方案,2019年底前取消路中收费站。


3.提升上海航空枢纽辐射能力。开展浦东国际机场总体规划修编和三期扩建工程建设等相关工作,提高浦东国际机场服务能级。加快推进浦东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构建空铁联运体系,提升浦东国际机场对长三角的服务能力。加快推进机场联络线建设,完善浦东国际机场与虹桥国际机场之间的快速联系通道。制定实施航班正常性工作提升计划和旅客体验提升计划,提升两场航班放行正常率。优化空域资源利用。


4.强化国际航运枢纽港功能。落实《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发展六大行动方案》,推进区域港航协同发展。推进铁路进外高桥港区,促进海铁联运发展。大力推进长湖申线、杭平申航道项目建设,开展苏申内港线规划衔接和前期工作。推进长江集装箱江海联运综合服务信息平台的建设。鼓励上港集团与长三角港航企业开展多层次合作,联合浙江省开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小洋山北侧作业区规划编制工作和项目前期工作,推进项目建设。深化沪苏长江口港航合作,以市场化为导向优化集装箱航线布局。


5.推动综合交通管理服务再提升。坚持客车拥有与使用双控管理,抑制机动车总量过快增长。推进交通相关标准在长三角对接和互认,构建一体化的管理标准体系。强化与苏浙之间省际交通运输监管与协同共治,有效推进区域联合执法。加大互联网技术在交通行业应用与管理力度,全面提升智慧交通水平。


6.建设世界级的信息基础设施标杆城市。推动5G网络规模部署,打造“双千兆宽带城市”。到2025年,实现5G网络市域全覆盖。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开展综合应用示范,打造若干5G网络建设和应用先行区。构筑“城市神经元系统”,赋能“城市大脑”。完善全市互联网数据中心布局规划,试点毗邻地区网络互联。推动广电、网络、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全面升级,加大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领域推广力度,提升网络和应用基础设施的IPv6承载能力。到2025年,上海网络、应用、终端全面支持IPv6。


7.推动重点领域智慧应用。聚焦社会治理、民生服务、产业融合等重点领域开展示范应用,发展“互联网+”“智能+”等新业态。深化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上海)建设,做强工业互联网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平台国家先行区,建立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体验中心,发布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专业服务商推荐目录,培育壮大专业运营商。推动上海电气、上海汽车等企业集团开展安全试点示范。深化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上海)试点示范区建设,在G2京沪高速、G60沪昆高速上海段等开展车联网和交通设施智能化技术创新试点,组织实施洋山港自动驾驶集卡示范运营项目,探索建立智能网联汽车一体化测试认证示范体系和产业发展标准。


8.推进能源设施规划建设。组织编制长三角天然气供应能力规划。加快推进崇明-长兴-五号沟天然气管道、洋山LNG储罐扩建工程等项目建设,配合推进沪浙联络线、中石油中俄东线南段工程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上海第二液化天然气站线项目前期工作和建设。完善港口LNG加气站布局,扩大LNG在港口集卡、水上交通的使用,鼓励地方能源龙头企业围绕LNG加注业务开展多方合作。加快建设500千伏崇明输变电工程、东吴-黄渡-徐行500千伏和黄渡-泗泾-新余线路改造工程、远东-亭卫线路加装串抗等项目。稳步推进东海大桥、临港和奉贤海上风电基地建设,探索实施深远海域重大示范工程,开展分散式风电和用户侧分布式风电试点示范。依托工商业建筑、公共建筑屋顶和产业园区实施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积极实践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多种开发模式。


9.提升能源服务保障水平。探索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加快提高能源综合效率和服务水平。推动国家新能源微网、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建设,在张江科学城、西虹桥等区域建设泛在电力物联网示范工程。通过示范应用,推动关键技术产业攻关和能源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原油期货市场建设,进一步增强长三角在国内外能源市场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四)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共筑绿色美丽长三角

1.构建多元共生的生态系统。制定我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全面落实生态空间差异化管控,构筑以自然保护区(地)、公园、生态廊道、农田林网、绿地组成的多层次、网络化、功能复合的区域生态空间格局。加强对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金山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的协同保护。推进湿地野生动物栖息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性修复工程。加快开展长江口国家公园的规划研究工作。高水平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到2025年,我市生态用地占陆域面积59%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19%以上,湿地总面积保持在46.5万公顷。


2.强化水源地保护和防洪安全保障能力。共护太浦河、淀山湖、长江口等重要饮用水水源生态安全,建立全流域水源保护预警体系。制订落实太湖水资源调度方案、太湖生态水位及黄浦江松浦大桥生态流量保障实施方案,建立跨省级行政区应急水源一网调度体系。加快实施青草沙-陈行原水系统连通方案,不断提高水资源供应的安全稳定能力。按规划标准实施江堤海塘达标改造工程,推进吴淞江(上海段)工程、太浦河后续工程建设,共同推进淀山湖岸线达标贯通工程,加强骨干河湖水系和排涝泵站建设,不断提高流域防洪和水资源调控能力。


3.加大跨界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力度。配合制订并实施新一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联合制订并落实太浦河等重要跨界河道联保专项治理方案。共同制订淀山湖联保专项治理方案,协调急水港、千灯浦、大朱厍和白石矶等主要入湖河流纳入治理范围。深化落实跨界河(湖)一河(湖)一策方案,按规划标准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厂达标改造及完善污水收集管网。联合制订长江口、杭州湾联保专项治理方案,落实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设施的规划建设,严禁航运船舶非法排污。到2025年,主要河流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比例提升到35%,淀山湖水质达到Ⅳ类(除总氮达到Ⅴ类外)。


4.深入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强化能源和煤炭总量双控,继续深化燃煤污染防治,禁止新建燃煤设施,全面完成中小燃油燃气锅炉提标改造,深化钢铁行业污染治理,全市钢铁行业铁水产能规模控制在1502万吨以内,完成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落实挥发性有机物总量控制和行业控制,在汽车制造及汽修、包装印刷、家具、集装箱制造、船舶制造及维修、工程机械制造、建筑等重点行业全面推广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产品替代。持续加强大气移动污染源管控,实施机动车国六排放标准,制定出台老旧车淘汰补贴延续政策。实施进入排放控制区船舶换烧0.1%低硫油措施,加强跟踪评估和执法检查。实行外环线(含)以内区域使用的机械排放满足国三标准要求,推进全市禁止使用国一及以前标准的非道路移动机械。全面完成涉气“散乱污”企业整治,落实精细化排放清单管理制度。到2025年,全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达到33微克/立方米。


5.统筹固废处置设施布局和危废协同监管。制定上海市固废处理处置综合规划,统一固废危废防治标准,提高无害化处置和综合利用水平,探索固废区域转移处置合作机制,完善危废产生申报、安全储存、转移处置的一体化标准和管理制度,严格防范环境风险。探索建立跨区域固废危废处置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区域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体系,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督察考核工作,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跨界转移、倾倒等违法犯罪活动。


6.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研究构建区域生态环境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逐步实现常态化数据共享和智能化应用管理。统一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先行衔接跨界地区空气质量监控站点体系和水环境自动监控站点体系建设。统一长三角移动污染源的油品质量标准和燃油、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政策。完善高污染机动车的信息共享和联动监管。深化落实临界市区县生态环境协作机制试点并复制推广成功经验。建立健全长三角应急指挥体系,完善水源地过境危化品船舶信息共享机制和突发水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及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完善长三角空气质量预测预报机制和应对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机制,联合做好重大活动环境质量的协同保障工作。共同制定区域环保标准统一建设规划,逐步推进区域统一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清洁生产标准、绿色产品标准和环境执法规范,配合研究建立太湖流域生态补偿和污染赔偿机制。


(五)强化政策协同制度衔接,共享公共服务普惠便利

1.全面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推进制度衔接和标准统一,在实现省(市)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上,促进长三角全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致相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跨区域人员流动趋势,加强协作联动,逐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逐步增加保障项目,提升保障标准。创新跨区域服务机制,共同探索建设长三角基本公共服务平台。


2.持续提升异地公共服务便捷度。建立信息沟通和应急联动机制,探索异地就医备案互认,深化推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争取实现全部统筹区和主要医疗机构两个全覆盖,完善异地就医协同监管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公共卫生联防联控,加强重大传染病疫情信息通报和卫生应急联动,建立严重精神障碍重点患者信息交换机制,完善跨省市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协作机制。探索建立信息比对认证合作机制,便利长三角居民异地办理社会保险。推动实施民生档案跨区查档服务项目,建立互认互通的档案专题数据标准体系。


3.共同营造良好就业创业环境。制定相对统一的人才流动、吸引、创业等政策,完善长三角高校毕业生就业、参保等信息共享机制,联合制定针对性项目和计划,帮助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成立区域公共创业服务联盟,推动公共创业服务资源共享,开展长三角创新创业大赛,共推创业型城区(城市)建设。加强紧缺急需技能人才培养,推进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和培训实训资源共享,协同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深化劳动保障监察跨区域协查制度、劳动者工资支付异地救济制度,制定协同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的指导意见。加强欠薪治理,建立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共享和联动惩戒机制。


4.在互动合作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联合开发长三角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协同开展监测评估应用,推动率先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发挥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等平台作用,鼓励大学大院大所开展跨区域全面合作,推进校校、校企协同创新,联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推进校长和教师联合培训、交流合作,鼓励上海一流大学、科研院所面向长三角设立分支机构,鼓励上海学校开展跨区域牵手帮扶。推进区域开放教育和社区(老年)教育联动发展。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合作办学,强化长三角国际化人才服务。统筹区域职业教育院校和专业布局,做大做强联合职业教育集团。探索教育人才评价标准互认机制。


5.推动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推动高端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统筹布局,采取合作办院、设立分院、组建医联体和专科联盟等形式,支持推进优势医疗资源品牌和管理向外输出,探索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柔性流动。以常见病、多发病为切入点,实施跨区域联合医疗质量控制。共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互联互通。共建医疗协作系统,完善远程医疗服务,实现双向转诊、转检、会诊、联网挂号。加强急救信息共享和网络连通,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联动机制,逐步建立统一的急救医疗网络体系。加强中医药合作,共建中医药传承创新一体化发展平台。


6.加快推进区域养老服务合作。推动养老服务产业统筹规划布局,建设区域养老服务公共信息平台,推进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建设标准、服务标准、照护需求评估标准互认衔接,制定区域产业资本和品牌机构进入当地养老市场指引,支持养老服务机构规模化、连锁化发展。协同开展养老服务行业联合执法监管。培育养老从业人员专业化市场,共同建立养老护理员综合水平评价制度。建立跨区域养老服务补贴等异地结算制度,研究规划和建设异地康养基地。


7.促进体育产业联动发展。共同编制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规划,推动建立长三角体育产业联盟,搭建体育资源交易平台,完善体育产业项目库和数据库,推动体育资源共享、赛事联办、信息互通、项目合作和人才交流培养,共同打造区域性体育品牌项目。加快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与体育产业协同发展,促进长三角“体育+”发展。


8.提升区域文化协同发展能级。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打造一批彰显文化特征的示范点和城市文化地标。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协同共建一批资本化、数字化、平台化重大创意产业和文化项目,培育一批文化龙头企业,办好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建立长三角影视拍摄基地合作机制。深化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机制,加强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和群众文化场馆等馆际联动。强化长三角新闻宣传联动和网信协作发展机制。建立长三角非遗保护联盟,开展联合考古发掘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推进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9.打造世界级高品质旅游目的地。深化旅游合作,鼓励扶持优势旅游企业组建战略联盟。依托上海特色自然人文资源,打造一批高品质休闲度假旅游区和世界闻名东方度假胜地,推出“乐游长三角”网络服务平台和优惠联票产品,联手开发“一程多站”精品旅游线路和互联互通红色旅游线路。推进高铁站点文化和旅游咨询、集散和服务设施建设,推出“高铁+景区”“高铁+住宿+门票”“高铁+汽车租赁”等自由行要素组合产品。以“中国长三角”为统一品牌形象,共同拓展入境旅游市场。建立假日旅游、旅游景区大客流预警等信息联合发布机制。


10.合作提升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水平。加强法规规章立法协同,研究制定区域社会治理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促进法律适用标准统一,推动重点领域执法司法合作,探索公共法律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体系建设。推动建设一体化城市管理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立联管联控机制,完善重大活动维稳安保协作机制,联手开展整治执法行动。建立城市公共安全风险防控标准体系和规划体系,建立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联动机制,强化重大案事件防范处置合作。优化网格化管理标准和流程,建设和推广标准明确、管理规范、联动高效的城市综合管理指挥监督体系。健全区域性重大灾害事故联防联控机制,统筹应急救援基地规划建设,依托华东应急指挥骨干网建设,推动跨地区跨部门信息共享、预警联动、演练协同,加快推进上海都市圈防灾减灾救灾一体化。加快安全应急产业发展。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和联动长效机制,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完善文明城市(区)、文明乡镇、文明村庄共建协作机制,推进志愿服务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建共享和项目协同协作。


(六)深化对内对外开放联动,共促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1.加快跨境贸易平台建设。深化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出台市级跨境电商示范园区管理办法。建设跨境电商零售出口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吸引跨境电商出口企业集聚。推进业务流程改造,采取“清单核放、汇总统计”方式报关,提高直邮出口平台业务问题半小时内解决比例。建设数字贸易交易促进平台,拓展与国际标准相接轨的数字版权确权、估价和交易流程服务功能,打造数字内容和产品资源库。


2.着力推动重点领域扩大开放。全面贯彻外商投资法,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完善自贸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缩减限制措施。加快金融市场对外开放,逐步放宽金融业外资市场准入,逐步扩大外资金融机构经营范围。加快建设中以(上海)创新园。强化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国际运营(上海)试点平台功能,探索扩大知识产权跨境交易,完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实施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健全外商投资权益保护工作机制,探索实现长三角外国人工作许可异地办理,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以柔性流动方式开展工作。支持持永久居留身份证外籍高层次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


3.进一步优化对外投资促进服务。落实《上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桥头堡作用行动方案》,深入推进“一带一路”伙伴关系计划,加强长三角经贸外事协作,完善贸易投资促进网络,支持印尼青山产业园区建设,深化沪仰全面合作,打造一批示范性项目。做大做强长三角一体化对外投资合作发展联盟,依托上海市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中心,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引导金融机构服务企业“走出去”。打造服务长三角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合作联盟,加强重点产业国际经贸风险防范,推动上海自贸试验区贸易调整援助制度复制推广。依托上海国际争议解决中心,推动多元化商事争议解决服务机制联动,提升区域商事争议解决国际化水平。深化国际友城合作,组团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友城论坛,加强高端智库国际交流。发挥新侨人事交流会平台功能作用,用好华侨华商资源。


4.共同推进长三角口岸通关一体化建设。完善长三角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数据互联互通合作机制,开放上海口岸企业评价结果信息查询功能,推进上海口岸与长三角重点口岸实现“通关+物流”数据点对点对接共享。协同推进亚太示范电子口岸网络(APMEN)互联互通。健全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推广应用溯源标签,建立基于大数据风险评估的进出口商品差异化检验与监管机制。加强联动协作,逐步在长三角推广144小时过境免签电子申请系统。


(七)建设统一开放市场体系,共创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1.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推进产业用地高质量标准化出让和先租后让试点,深化城镇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落实新增建设用地和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全面挂钩,开展低效产业用地专项处置,推进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探索建立“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体系。稳妥推进宅基地改革,完善宅基地权益保障和取得方式,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和闲置宅基地统筹利用方式。加强生态保护,统筹田水路林村等空间要素,有序推进区域土地综合整治。探索建立区域土地指标跨省调剂机制,优先保障跨区域重点项目落地。


2.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区域性股权市场。完善专项建设债券、绿色债券、自贸区债券、创新创业债券发行机制,推动区域专项债发行常态化制度化。推动建立统一的抵押质押制度,推进异地存储、信用担保等业务同城化。支持符合监管政策的地方法人银行在上海设立营运中心。推动上海证券交易所加强服务基地建设,支持优质新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支持依法合规发起设立主要投资于长三角的各类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与浙江省共同建设期现一体化油气交易市场,合作建设国际油品交割基地。建立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协作机制,联合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和开展互联网金融等专项整治。推动区域内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互联共享,建立统一信息发布和披露制度,逐步完善统一交易规则和操作流程,建立安全风险防控机制,推动建设长三角产权交易共同市场。培育完善各类产权交易平台,探索水权、排污权、知识产权等初始分配和跨省交易制度,逐步拓展权属交易领域与区域范围。


3.加快建设信用长三角。聚焦生态环保、全域旅游、食品药品安全、产品质量、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养老服务等重点领域,深化推进跨区域信用联合奖惩机制。建设完善信用长三角平台,加大对行业协会商会、信用服务机构、金融机构、大数据企业的市场信用信息采集力度,推动信用信息按需共享、深度加工、动态更新和广泛应用,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交换共享。鼓励信用行业服务创新,共同打造一批信用服务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信用服务企业,加快研究设立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


4.加强市场准入标准统一和市场监管执法协同联动。推动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优化办理流程,简化登记材料。建立长三角标准化联合组织,制定区域协同标准编号规则,在农产品冷链物流、基本公共服务、环境联防联治等领域开展统一标准试点。建设区域检验检测认证信息服务平台,推进信息共享、结果互认。推动实施统一的境内自然人与境外投资者合资、合作设立企业登记办法。以垄断、不正当竞争、价格违法、广告违法、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以及食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为重点,加强监管协同,强化执法联动。协同开展“满意消费长三角”行动,建设安全满意消费环境。制定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统一技术标准,建设统一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5.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统一规范区域政务服务标准,推进高频事项接入长三角“一网通办”平台,实现线上“一地认证,全网通办”、线下“收受分离、异地可办”。创新政务服务移动端“无感漫游”应用,实现跨区域异地服务自动切换。建设长三角数据中心和政务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推进电子证照共享互认,促进区域数据资源互通共享、统筹调动和创新应用,实现区域数据广泛共享和应用。


3

聚焦重点区域率先突破

聚焦示范区等重点区域,探索一体化制度创新,全面深化改革系统集成,协同推进对外开放,实现共享共赢,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探索路径、提供示范。


(一)高水平建设示范区,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1.打造生态友好型一体化发展样板。探索生态友好型高质量发展模式,与江苏省、浙江省共同制定实施示范区饮用水水源保护法规,加强对淀山湖、太浦河等区域的保护。建立严格的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对生态保护红线以外区域制定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从源头上管控污染源。提升淀山湖、元荡、汾湖沿线生态品质,共建以水为脉、林田共生、城绿相依的自然生态格局。切实加强跨区域河湖水源地保护,打好生态品牌,实现高质量发展。


2.创新重点领域一体化发展制度。统一编制示范区总体方案,按照程序报批实施。共同编制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统筹土地管理,探索建立跨区域统筹用地指标、盘活空间资源的土地管理机制。建立统一的建设用地指标管理机制,开展基本农田规划调整试点。建立要素自由流动制度,统一企业登记标准,实行企业登记无差别办理,实行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继续教育证书、外国人工作证等互认互准制度,制定统一的成果转移转化支持政策。创新财税分享机制,理顺利益分配关系,探索建立跨区域投入共担、利益共享的财税分享管理制度。加强公共服务政策协同,实行不受行政区划和户籍身份限制的公共服务政策。


3.加强改革举措集成创新。系统集成、集中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的全面深化改革举措。率先推动实施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及政绩考核体系。成立高层级决策协调机制、高效率的开发建设管理机构、市场化运作的开发建设平台公司,负责示范区改革创新和开放建设的统筹协调。争取国家加大对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支持力度,争取中央分配新增地方债券额度向示范区倾斜。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完善空间布局。


(二)高标准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带动长三角新一轮改革开放

1.着力发展总部经济。建设亚太供应链管理中心,完善新型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投融资服务的系统性制度支撑体系,吸引全球或区域资金管理中心等总部型机构集聚。


2.积极发展前沿产业。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维修和绿色再制造等前沿领域,制定新片区创新型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国际开放型合作平台建设,建立以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口的前沿产业集群。


3.大力发展新型国际贸易。支持发展数字贸易,推动建立跨境电商海外仓。推进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升以人民币计价的大宗商品交易规模。扩大服务贸易规模,重点发展文化服务、技术产品、信息通讯、医疗健康等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


4.扩大投资自由。推动在电信、保险、证券、科研和技术服务、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放宽注册资本、投资方式、经营范围等限制,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制订商事登记改革创新方案,加快推出新片区涉企政务服务方案。


5.深化贸易自由。研究出台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办法。支持浦东国际机场探索航空中转集拼业务。创新跨境电商服务模式,鼓励跨境电商企业在区内建立国际配送平台。


6.推动资金自由。研究出台金融支持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的相关措施。推动开展自由贸易账户本外币一体化功能试点,支持新片区内企业和金融机构参照国际通行规则依法合规开展跨境金融活动。


7.实施国际运输自由。研究制定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开展沿海捎带、国际船舶登记、第五航权等业务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提高对国际航线、货物资源的集聚和配置能力。


8.实行人员从业自由。推动建立外国人在区内工作许可制度和人才签证制度。制定完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和管理办法。研究制定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备案管理办法。


9.提升网络信息服务能力。研究制定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跨境数据安全评估标准。加快推进国际通信设施建设,着力布局5G、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不断提升区内宽带接入能力、网络服务质量和应用水平。


10.创新税制安排。研究出台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税收政策实施细则(含产业目录),重点在贸易、产业、人才等方面创新税制安排,加快推动开放型经济功能集聚。


11.建立健全风险安全监管体系。建立涵盖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管理机构、行业主管部门、区内企业和相关运营主体的一体化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智能化监管基础设施,实现相关监管信息联网共享,提高监管严密性、有效性和时效性。制定信用评价基本规则和标准,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信用管理机制,实施失信名单披露、市场禁入和退出制度。建立主动披露制度。聚焦金融、知识产权、生产安全、人员进出、反恐怖、反洗钱等重点领域,制订新片区风险防控总体方案,实施严格监管、精准监管、有效监管。


12.高标准规划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结合上海“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重点聚焦空间及土地利用、产业体系、交通运输、社会服务等领域,加快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中长期专项规划编制。出台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管理暂行办法。根据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发展的目标定位,加大特殊政策支持力度。建立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重大项目资源储备和实施机制,布局符合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产业导向、具有标志意义的重大项目。


13.加强与长三角其他地区的协同发展。开展定期评估,制定推广清单,按照程序报批后有序推广实施。加强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动,放大上海自贸试验区辐射带动效应。


(三)高品质建设上海虹桥商务区,全力打造国际开放枢纽

1.高水平协同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建立跨区域协同服务保障机制,强化安保、口岸通关、大气、环保、水域、航空、知识产权保护等重点领域协作,联合做好外事接待、住宿、旅游、招商引资等工作,提供一流服务保障。完善会展配套相关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周边综合保障,形成常态长效机制。持续放大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带动效应,加快建设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推进常态化交易服务平台建设,助力上海成为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辐射亚太的进口商品集散地。开展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永久会址和高端国际会议中心规划研究,协力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打造成为比肩达沃斯的国际一流高层次经济论坛,发出更多“中国声音”。依托长三角城市会展联盟,梳理目标展会和重点项目清单,推动长三角国际会展制造和装备产业园项目建设。


2.加快建设国际化的中央商务区。对标国际最高水平,制定“虹桥标准”,健全统一规划建设机制。聚焦发展总部经济、创新经济、会展经济,推动功能融合、产业联动的国际企业总部园区建设。大力发展高端会展业和配套专业服务业,培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展会活动,加强会商旅文体联动发展,推动长三角各类品牌展会和贸易投资活动联动,打造长三角高端商务活动集聚区。提升上海虹桥商务区对示范区的服务功能。


3.推进建设开放共享的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加快建设虹桥海外贸易中心,集聚国际化区域性贸易组织和投资促进机构,建立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长效互动机制。建设上海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探索促进区域产业数据汇集、互联、共享和应用,建立数字贸易城市联盟。深化与长三角城市间的战略合作与发展联动,建成长三角城市特色展示平台和知名品牌展销平台。加快建设长三角电子商务中心,吸引知名电商及供应链企业集聚,形成技术新颖、特色鲜明的电子商务集聚区。继续推进长三角医学联盟、智慧能源与智慧办公示范平台等平台建设,推动建设商事法律、贸易仲裁、海外投资等专业服务平台。


4.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务生态环境。全面提升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完善上海虹桥商务区联通内外的综合交通体系,拓展国际航运、客运中转功能,探索空陆、公铁联运,推动安检一体化,加快长三角城际快线规划建设,成为长三角联通国际的枢纽节点。加快5G网络技术、城域物联专用网平台融合应用升级落地,建设虹桥综合指挥“智慧”平台。引进长江商学院、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等一批国际知名教育培训和高端医疗服务平台,推动教育、医疗和文化等市级公共服务项目优先落地。创新国内外高端人才服务机制,集聚便利化出入境相关机构和服务窗口,完善长三角企业海外人才互通机制,建成虹桥国际人才港。对标国际水准,全面提升商务区绿色建设和生态运行标准。


4

做好实施保障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协同配合,全方位推进、项目化重点突破,形成上下联动、多方参与、共同推进的一体化工作格局和体制机制保障,确保国家规划纲要明确的各项任务措施落地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上海市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加强指导、统筹、协调,研究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点项目和年度工作安排,督促检查有关工作落实情况。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并加强与各部门、相关区和有关单位沟通对接,做好日常统筹协调工作。发挥好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对接中央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服务平台功能和协调三省一市抓落实的枢纽作用,做好统筹协调和综合服务工作。


(二)动员各方参与

市相关部门和单位要担负起主体责任,按照本实施方案健全机制、细化措施、明确分工,切实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各方参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人大立法保障、专项执法检查督促落实作用,充分发挥政协专题协商、民主监督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实施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政策支撑

全力配合国家制定实施专项规划和配套政策,健全区域政策协同机制,加强区域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的衔接。继续深入推进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完成。集思广益,组织推动开展事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前瞻性议题、课题研究工作,为国家有关部门和三省一市党委、政府做好决策储备。积极推动设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投资专项资金及各类基金,探索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牵头创新统计体系,加强一体化发展水平监测分析评价等工作。


(四)加强督查考核

加强跟踪分析,动态掌握年度计划和重点任务落实情况。加强督促检查,将年度重点工作和重大合作事项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督查范围。建立评估制度,适时组织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本实施方案落实进展进行评估。建立通报制度,定期将年度工作落实情况和第三方评估结果向领导小组报告,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加强考核管理,研究将相关工作成效和第三方评估结果纳入部门和单位绩效考核的内容。


本文来源:上海发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