硨磲·天若有情天亦老

近来,金砗磲成为市场新宠儿,让诸多爱磲人士爱不释手。到底是怎么样的魔力,令金砗吸引了大众眼球呢?

金色,是不是很容易让我们想到黄油油的麦子,大地一片丰收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种世上最单纯的快乐!

云曼平台感恩大家的长期关注,砗磲天下会努力为大家奉献更好更精彩的文案。

砗磲·天若有情天亦老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海南这么多年,总是会忍不住跟朋友和客户炫耀这里的蓝天碧海,这里的淳朴民情。偶尔出了岛便开始万般不适,每分每秒的想念这片土地的气息。

上帝对海南是眷顾的,这儿的海就像散落在大地的天空,这儿的天空总是云卷云舒怎么看都看不够。常常,看着看着就笑了,想着想着就睡着了。人们总是说海南是个很懒的地方,对,懒得你不必在乎明天到底会怎么样,只要今天可以喝椰子水就可以,只要今天还能摘一片绿叶扫去眼角实在炽热的阳光就成。就这么爱着海南,就如懒懒的爱着一个人一样,不求天长地久,只愿今朝拥有

砗磲·天若有情天亦老

南海航道更路经”是海南岛民自编自用的航海“秘本”,是每位船长必备的航海图。罗盘是古代航船指示航向的必备的唯一器具。把罗盘圆周分成24等份的方位,用于确定航向。迄今发现的《更路薄》有10多种,它记载了渔民从海南岛文昌县的清澜港或琼海县的谭门港起航,往返于西沙,南沙,中沙群岛和东南亚各国的航线以及“海上丝绸之路”。

它详细地记录了西南中沙群岛的岛礁名称与分布,以约定俗成的方法给西沙,南沙群岛各岛礁起了形象生动的地名;对各岛礁的距离,相对方位,地貌和海况,以及海浪,潮汐,风向,风暴等气候和水文情况等都作了述说。记录了现察海上风云和出海行船的知识及积累的丰富谚语;渔船自海南岛往返于西沙,南沙群岛和东南亚一带各起讫点之间的更数(距离),航向针位(航向)和航行线路等。

“南海航道更路经”的特征有:其中口头传承和《更路薄》记载的西沙和南沙群岛各岛礁的地名古称,如东海(西沙),北海(南沙),铜铳(东礁),弄鼻(西礁),鸟仔峙(南威岛)等,都明显具有典型的海南方言俗称特征。这就充分证明海南渔民开发西沙和南沙群岛的历史十分悠久。

其中的西沙和南沙群岛地名古称和基本航线,都充分体现了海南渔民开发西沙和南沙群岛的古老经验特征。

在开发西沙,南沙群岛和航行“海上丝绸之路”中,其远海航行和捕捞技术及技能,都具有典型的地域经验特征。

浓缩了海洋历史与文化,具有浓郁的海南东海岸开发西沙和南沙群岛的地域海洋文化特征。

“南海航道更路经”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果说南海航道更路经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写本,那么砗磲就是这条路上最璀璨的明珠。

砗磲·天若有情天亦老

海南贝雕指的是海南艺人以各种贝壳为主要材料进行雕刻的工艺。海南贝雕主要流传于海南岛沿海各地,与2012年入选第四批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旧石器晚期的山顶洞人遗址的发掘可以发现,贝壳很早就被人类穿成串链作为装饰。

海南贝雕也是源远流长。古文献中有记鹦鹉螺的,如晋代郭璞《尔雅》载“螺大者如斗······可以为酒杯。按今所谓鹦鹉杯者,出南海”;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载“南海出大螺,南人以为酒杯;螺之类不一,有哆口而圆长者,日螺杯。有阔而浅,形而荷叶者,则潋滟杯。有剖半螺色而红润者,日红螺杯。有形似鹦鹉之睡,朱喙绿首者,日鹦鹉杯”;明朝琼州诗人王佐,作诗《鹦鹉杯》以记述用鹦鹉螺制作酒杯的情景,“海不扬波三载来,枯螺托质为鹦鹉,飞潜蠢动在春台,去作南山万寿杯”;有志载:鹦鹉螺“出清澜,形似鹦鹉。用金银镶为嘴足,作饮器”。

有记砗磲的,如: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海物有砗磲蛤属也。大者如箕,背有渠垄,如蚶壳,故(攻)以为器,致如白玉,生南海。”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云:“南海有蚌属日砗磲,形如大蚶盈三尺许,亦有盈一尺以下者,惟其大者为贵······切磋其厚,可以为杯。甚大,虽以为瓶可以。其小者,犹可以为环佩花朵之属,其不盈尺者,如其形而琢磨之以为杯,名曰潋滟,则无足尚矣。”可见早在古代,海南贝雕工艺就有很高的水平。

早期海南贝雕大多都与椰雕拼合,镶嵌而成,或者用椰雕作座架。明丽的贝雕与古朴的椰雕形成强烈对比,色调古典雅致,构思精巧细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厚的海南民族特色。

砗磲,贯穿古今,在那艘载满奇珍异宝的大船里或许是最不起眼的,却是“份量”最重的!

砗磲·天若有情天亦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