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是怎么形成的?

蚂蚁传统文化


俗话说:逆境铸人才,乱世出英豪。人类常常在逆境乱世中,才更能有思想文化的迸发,成就一代代的人才与英豪。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对后世文化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用一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形容最为合适。

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各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和思想家,都按照本阶级、本阶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各派,史称“诸子百家”。

诸子中主要的学派有儒、道、墨、法、名、阴阳、兵、纵横、农、杂等家,在当时思想领域影响最大的是前四家。各家的社会理想、政治思想各不相同,其中却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共同之处:即大一统的思想。各种社会理想、政治思想的提出,都不是只为某一国、某一家,而是为了当时所谓的“天下”。所以,孔子、孟子、韩非子等等,当时的士,都以天下为己任,并不拘泥于要在本国出仕,而是哪里能用其主张,即在那里为实现其平天下的理想而奋斗。


精神小伙一代目


诸子百家的形成要从当时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环境说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发展时期,其历史环境总体表现为大分裂、大动荡,而思想文化的发展却呈现出大繁荣,百家争鸣,群星璀璨,是中华文化奠基的重要时期。

春秋战国以前是漫长的奴隶制社会,夏、商、周都是奴隶制时代的强盛王朝。

特别是周朝的前半段达到了我国奴隶社会的顶峰,众所周知,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我们一般意义上讲的先秦时期的周朝专指西周,而东周分为两段,一般直接称之为春秋与战国。

平王东迁,周天子失去威势,大权旁落,数百年来以周天子为核心的奴隶制政治秩序发生了动摇。周天子的军政影响力伴随着经济实力的下降而渐趋被遍布神州大地的诸侯所忽略,特别是文化下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教育与学术文化的垄断地位,一些经济实力强大的诸侯国,想方设法延揽人才,发展经济增强实力,比较著名的就是先后出现的“春秋五霸”,发展到战国的时候则变为“战国七雄”。

诸侯坐大进而威胁王权,有着深刻的政治制度根源,西周初年,颁行了分封制,与之配套实行的还有宗法制和礼乐制度,分封制下的诸侯有很大地方权力,几乎比较完整的拥有领地内的军政、赋税徭役及组建军队的权利。周天子强大时恭顺服从,如众星捧月般环绕天子,拱卫王室;天子势衰,则僭越之心开始逐渐显现。

诸子百家的产生正是得益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特殊历史背景与政治环境。上文讲到分封制遭到破坏、宗法制难以为继,礼崩乐坏之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传统也随着历史的发展烟消云散了。

春秋时期,尽管诸侯之间征战不断,但他们还表示愿意承认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至少是名义保持着认同的传统),所以春秋五霸的各位诸侯王都会去找当时的天子承认自己的霸主地位,并以此为功勋,你征我伐,络绎不绝。

战国,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早日升级为兼并战争,西周以来大大小小二百多个诸侯国只剩下了比较强大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为了助力自己永葆强大,助力富国强兵,保证自己在残酷的争斗杀伐中取得胜利,诸侯特别重视对人才的选拔,可谓不拘一格,只要有才能,荣华富贵自不必言,甚至愿意出让部分王国的治理权。

于是乎,民间兴盛创办私立学校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最重要的还是如何安邦治国,如何富国强兵,如何在征战中获得胜利。各派思想家开始游说诸侯希望能够得到重用,改变命运。所谓乱世出英雄,下层士人为了获得前途纷纷拜师求学,当时比较著名的有儒家学派、法家学派、兵家学派、墨家学派等。

历史事实雄辩的证明:法家学派在战国后期更受诸侯青睐,比较著名的有李悝、商鞅、管仲、子产、吴起等。

秦以后最晚至汉武帝重用董仲舒时,则主要是儒家的活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杂糅众家学派之所长的新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开始上升为官方哲学,经历唐、宋、明、清,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文明的演进,以至于现在的人一提起传统文化就不由自主的将她与儒家文化联系起来。

写在最后:通常教科书探讨诸子百家的起源会罗列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因素,小阅在此只是通俗的为大家介绍了诸子百家产生的社会环境。

千古兴亡多少事,闲来翻阅看细节。欢迎关注,一起飞翔。


小阅人文


诸子百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是当时大社会环境背景下,人民寻求自身突破与追求下产生的。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导致先秦文化思想开放,竞争性很强,各家学说也因所代表的不同的社会阶层而进行自己的游学活动,从而实现自己的学术主张。

  在后世看来,百家学说的产生不外乎以下五个因素:

  一、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二、经济因素。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三、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四、文化因素。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

  五、学术自由因素。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出现了“ 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各派,史称“诸子百家”。

  其中,各家思想都是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大一统”思想,都不是只为某一国,某一家,而是为了当时所谓的“天下”。

  所以,当时的智者都以天下为己任,并不是只限于在本国出力。哪里能实现自己的主张,就在哪里为实现天下大同而奋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