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鬆:利刃的鋒利與溫柔

杨建松:利刃的锋利与温柔
杨建松:利刃的锋利与温柔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0年第7期

铁血荣光,别样青春

——记陆军第二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

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陆军政治工作部宣传局

统筹/本刊记者 刘善伟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人民军队展现了值得信赖的强大力量。他们以无畏的勇气、科学的严谨,再一次彰显了人民军队始终如一的爱国主义精神,震撼着国人,感染着每一位同胞。

精神的力量不仅表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也展现在军人的日常训练与成长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理想信念在全军牢固立起来”,“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

日前,陆军第二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揭晓。谭斌、杨建松、尼都塔生、巴兴、颜鹏志、马和帕丽(女)、刘茂、郝卫坚、韩.礼、朱武龙等10名同志获此殊荣。

他们理想信念坚定、对党绝对忠诚,矢志备战打赢、苦练胜战本领,自觉担当作为、勇于攻坚克难,心系家国、甘于牺牲奉献。他们是在习近平强军思想哺育下成长起来的时代先锋,是在改革强军伟大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标兵模范,是陆军近百万官兵的杰出代表。

本期《中国青年》全面展现陆军第二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风采,记录他们别样的铁血青春——奋斗与责任、拼搏与汗水、奉献与付出交织的成长,深入感受在岁月静好背后那些默默负重前行的人。

杨建松:利刃的锋利与温柔

杨建松:利刃的锋利与温柔

@文/本刊记者 彭姝疑

通讯员 林思吉

杨建松:利刃的锋利与温柔

极限体能训练中

“六度出征联训联赛,勇夺二十五枚金牌称雄国际赛场;十次领衔猛虎集训,锻造一百余名精兵建功硝烟沙场。用血性搏杀擦亮胜战刀锋,靠绝对实力挺立军人脊梁。强军标兵为战而生,特战利刃逢坚必克!”

这是在陆军第二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颁奖仪式上,授予获奖标兵第75集团军某旅副参谋长杨建松的颁奖词。

两次个人一等功、一次个人二等功加身;先后六次为国出征,次次扬威国际赛场;先后担任特战尖子、狙击爆破、新毕业排长等12项集训队队长,培养出大批特战骨干——有人统计,全旅几乎所有的小队长和一半以上的士官骨干都是他的“弟子”......

在“笑傲沙场兵中王”聚集的特种部队,这个面容黢黑、身材精瘦的35岁云南汉子,是名副其实的王中之王,无人质疑。

“黑旋风”与“黑教头”

2008年7月,杨建松军校毕业,选择了素有“丛林猛虎、南疆长城”之称的原14集团军,来到最偏远、最艰苦的一线边防团——成为一名侦察排长。两年以后,他以17分31秒的成绩创造了集团军5公里武装越野纪录,至今无人打破。“咋跑的呢?”军网上开始出现不少以此为标题的文章,以杨建松的经验为战士们普及五公里越野的要诀。同年10月,他成为当时全团最年轻的连长。

2013年初,哈萨克斯坦“金鹰-2013”国际特种兵比武选拔队员的消息传来,正在家里治疗胃病的杨建松带着没吃完的十几副中药提前赶回部队,打算参赛。而当时的他,被原四总部表彰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在标兵连连长岗位上也即将任满年限,职务的提升近在眼前。

“标兵连连长虽然是很好的平台,但参加国际特种兵比武的机会一辈子可能就只有一次。”杨建松想起当初自己没有留校、没有答应机关借调、坚持一直留在野战部队的选择,下定了决心,选择了那条难走的路。“放弃艰苦,就意味着放弃自己坚持的选择和初心。”

集训队初选,他意外受伤,在最后一个环节没有成绩的情况下排名第九,因为手枪射击和军事地形学两项成绩突出,免遭淘汰。不喜欢“侥幸”,他给自己制定了6个月的个人训练计划——别人负重越野以距离计,他以时间计,每次跑90分钟雷打不动;别人据枪瞄准以时间计,他以重量计,枪上的沙袋从1斤、3斤到5斤、7斤;别人练力量以重量计,他以距离计,抓举数十公斤杠铃还冲刺几百米......等到他和队友们经过在卡拉干达大草原5天4夜的披荆斩棘、斩获16个第一、5个第二,作为副队长拿着团体总冠军、个人一等功载誉归来,杨建松“黑旋风”的名号已正式打响。

2014年初,原成都军区组建首支营级专业化蓝军,杨建松主动请缨出任模拟“蓝军营”营长——一项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的工作,一旦失败,这个年轻的营长无异于“自毁荣誉”。

他开始带人赴朱日和训练基地、某装甲旅等单位观摩取经,到院校请教专家、研读书籍资料,率先在“蓝军营”推行“步兵特种化、多能化”训练模式,牵头编写训练与考核等资料,带领“蓝军营”完成8类40多个课目100余项训练内容。

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在“红军”中广为流传的“活捉杨建松,荣立二等功”的“悬赏令”下,杨建松带领“蓝军营”先后转战1万多公里,在69场实兵对抗中创下了“68胜1平0败”的辉煌战绩。“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是自毁荣誉,要捍卫荣誉,必须创造新的荣誉。”他说。

机遇与挑战再次降临。2016年5月,杨建松率队参加被誉为“特种兵奥运会”的巴西国际丛林巡逻比赛。除了在亚马逊原始丛林里对抗高温和疟疾、毒虫和巨蟒,让他印象最深的是“机上跳水”科目——要在12米高空急速飞行的直升机上携带20多公斤物资,毫无保护地跳入亚马逊河中,再泅渡500米抢滩登陆。

杨建松:利刃的锋利与温柔

杨建松(左一)在做观侦装备教学

杨建松还记得直升机第一次飞到亚马逊河上空,俯视这条“手撕”南美大陆的宽阔湍急的河流,大家的第一反应是“哇......这叫河啊......”

为了帮助队员们攻克难关,他一次次跳水示范,摔得浑身淤青。而面对世界上流量最大、至今没有桥梁可以跨越的亚马逊河,10余支外军特种兵队伍都或多或少退缩了,比赛当天只有我军代表队全员参赛。一路过关斩将,他们斩获7个单项第一、1个综合第一,夺得团体总评第一。

2018年7月,陆军组织首届“特战奇兵”比武考核,杨建松又主动挑起“总教头”这份重担,现场监督、亲自示范。最终,这支参赛队从15支参赛队中以绝对优势夺得团体总评第一、特战小队总分第一、女兵个人综合第一等4个第一的优异成绩。2019年,他又率队参加陆军“狙击精英-2019”集训,两位队员分别斩获综合第一和女子组第一、勇夺陆军“枪王”称号,杨建松完成了从特种兵到教官的身份转变——“黑教头”的名号也坐稳了。

在这次陆军“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颁奖仪式上,杨建松的妻子也在现场。集体用餐时,记者可以听到杨建松每咀嚼一下,下颌关节都会发出“咔咔”的响声。“不知是什么训练导致的。”他已经习惯了,说话的时候头也不抬。

“他的鼻子也闻不到味道,从巴西回来之后就这样了。”妻子在旁边补充道,“还好目前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但我看有文章说,嗅觉是最会激发幸福感的......”她的语气里满是心疼。杨建松抬头望向妻子,黑黢黢的脸上露出温柔的微笑。

少年与诗意

如果说2013年哈萨克斯坦的那场国际特种兵比武是杨建松“兵王”之路的开端,那么走向比武的路,也许还要追溯到他的大学时光。

他还清楚地记得,在哈萨克斯坦经历近一周的“炼狱”后拿下总冠军,中国参赛队受到热情招待和祝贺。回程的汽车奔驰在黄昏里的卡拉干达大草原上,“我突然想到另一幕场景,那是9年前的夏天。”他回忆起来。

2004年,杨建松还是解放军理工大学的大一学员。军校的生活和想象中并不相同,吃饭、睡觉、训练......累了,他就躺在足球场上看头顶的蓝天。“我还记得天边隐约可以看到一抹红霞,一行大雁披着一袭红霞,我感觉太美好了。那个时候已经是深秋时节,在遥远的南方,很温暖......”“黑教头”的语气和眼神丝毫不与他的意志和作风一样坚硬,反而有一种互补的温和。19岁少年渴望自由的心不安起来,他在QQ个性签名里写下“改变现状”四个字,开始酝酿一次“精神之旅”。

元旦那天,军校生们照常上课。杨建松还记得当时教室里的低气压和训练之后的酸臭味道,这被走进来的心理老师捕捉到了,放下课本,让大家即兴做一个新年规划。“我要一次流浪式的旅行。在冬天来的时候到北方去,去追寻‘大雁’的痕迹。”杨建松写道。

等不到冬天,他当年夏天就独自出发了。

从陕西华山开启第一站,一天爬上爬下,再到西安的古城墙下露宿。“那座斑驳的城墙一定沾染着无数将士的鲜血,我就在那里裹着一件黑色的军用雨衣睡了一晚。”接着到了延安宝塔山、榆林神木,然后穿过鄂尔多斯沙漠,走过包头、呼和浩特,在草原上一路往东,再一路南下,历时一个月,回到南京。

他吟诵起当年在内蒙古草原上写的一首散文诗,目光投向没有阻挡的方向。

“我曾在清风吹拂下追寻远去的似血夕阳,最后在晚风中静静伫立,望着天边那抹朱唇般的晚霞,感受天地双唇留给我的余温。当我蓦然回首的时候,心中一股暖流激荡起来,一轮皓月静静凝视着我,我想她是否也发现了那样一种美,却不忍心看我独自在寒风中撑起整个天幕,于是在天边与我等高的地方,静静等待与我对视的永恒瞬间。”

“原来做过文艺青年,后面就变成‘三黑子’了。”听他说完,坐在一旁的妻子笑道。

杨建松也笑。“因为我就是一个人走着,只拿一个指北针,天快黑的时候,我不想失去那个夕阳,就沿着起伏的缓坡一直奔跑......”

杨建松:利刃的锋利与温柔

杨建松(上)组织三人协作攀登训练

这个场景与哈萨克斯坦比武结束后的黄昏重叠起来,“那时候同行的人都睡了,我如梦初醒。”杨建松突然意识到,“十年,我实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2004年的我都不认为这是可以实现的,但现在的我是国际特种兵。”

“我想那就是艰难之路上的无限风光。每个人生命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我不希望我每一天画的都是同心圆。”他想起最初在草原过夜的晚上,被狼嚎声惊醒后看到流星时的惊喜。“所以我就要选择一条最难的路、最苦的路去走,这条路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磨砺。你要是坚持从头到尾走通了,你就已经成功了,不管你通向何方。”

生活与战场

《中国青年》:您怎样看军人的责任?杨建松:有的人在享受生活,有的人在感受生命,用生命扛起肩上的职责使命。我入伍宣誓是在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我在南京读了4年书,始终不愿意面对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这是民族的悲剧,更是军人的耻辱。如果要用父老的头颅、姐妹的身体、婴儿的尸体做苍白无力的抵抗,那么我们军人存在的意义何在?我们军人要做的就是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

《中国青年》:特种兵的身份会赋予一个军人很多重量,您觉得这三个字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杨建松:我们这个集体一定是最先走向战场的,一定是最残酷的、战斗最激烈的一个群体,特种兵在于它使命的特殊,在于它战斗方式的特殊、对战争关切的特殊,因为它随时都是要跟敌人血拼的。

国庆70周年那天我有幸在天安门广场观礼,阅兵当然振奋人心,军队强大,人民自信,我也感觉无比光荣和自豪。再到那天联欢晚会的烟火,现场非常热闹,对面就是人民英雄纪念碑,我当时想的是,这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盛世,他们都化作了满天的烟花,燃放后的烟火灰烬落下来,落在我的肩膀上、帽子上,我就感觉到这是一个沉甸甸的责任,是前人的殷殷嘱托,我们不能懈怠,我们必须要捍卫这种成果,而且要把这种成果扩大,不是以前敌人想来就来,想切割就切割,想瓜分就瓜分,想窃取就窃取的。这是最近的感受,是感觉职责和使命最强烈的一次。所以那天在天安门广场的氛围里,我感觉到责任更重。

《中国青年》:和平年代军人的价值在哪里?您会怎样回应这个问题?杨建松:之前也有人问过我同样的问题,当时我用了一个比喻。我问他,你走过天桥没有?他说走过。我又问,你有没有关注过天桥上有护栏?他说好像有。我说你扶过一次没有?一次都没有,是吧?好,我们军人就是那个天桥上的护栏,不管是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年代,它就在那里。如果没有天桥上的护栏,平时你敢不敢走天桥?如果没有天桥上的护栏,在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中,你能否安然前行?这,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也许有一天你看到天桥上的护栏落满灰尘,你都不曾想靠近它,但是在风雨之中,只有护栏保护着你。

杨建松:利刃的锋利与温柔

杨建松(左二)组织军事地形学训练

《中国青年》:您觉得当兵之后的军营生活,对您最大的改变是什么?杨建松:变得坚韧、变得刚强、变得勇敢,变得可以承受别人认为无法承受之痛,也变得在最艰难的时候可以去承担常人无法完成的任务,而这个任务对你来说就是你的终极目标,你的终极光荣。现在组织给我的荣誉不少,别人问我,获得这么多荣誉高不高兴?我说,我只是在尽一个军人的职责,我的终极目标是在战场上打得赢,这才是军人最大的荣誉。

《中国青年》:但是战场在哪里呢?杨建松:战场无处不在。正如那首军歌里唱的:“这是一个晴朗的早晨,鸽哨声伴着起床号音,但是这世界并不安宁,和平年代也有激荡的风云。”从来都有有形的战场、无形的战场存在,对于特种兵,不管是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年代,我们都是第一个走向战场的,甚至在战争爆发前就已经深入敌后,去战场上活动了。所以这种紧迫感、这种危机意识一直存在。

扫雷英雄杜富国受伤那天,我听到之后痛心疾首,当时在笔记本里写了一句话——军人,永远站立在战争与和平之间,你必须随时做好向前一步走向战争的准备。但是,你绝不可能、永远也不会有后退半步、退到和平里面的可能性,你要么往前,要么站在那里,不可能后退。我们就站在战争与和平之间,非常沉重,我觉得穿着这身军装也非常沉重。

《中国青年》:“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您有什么心得想要分享给青年读者?杨建松:我曾经说,青春不迷茫,岁月不蹉跎,梦想可及。对于我们很多年轻人来说,总是被别人的成功历程吓到了。很多人认定自己是平凡之人,不可能铸就不平凡,所以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自然就放弃了。但是这就错了,要接受平凡,但是不能甘于平凡。每个人都有权利,应该尝试去突破环境、周遭给你的所有限制,你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但是要有宽广的胸怀,坚毅的内心,高远的追求,实干的精神。别人说,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我不这么说,我说:不到既成事实,绝不放弃。最后一刻和既成事实是不是还有个临界点?在临界点上放弃的人非常多。所谓的成功与不成功就在这个临界点之间,这是我的理解。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陈敏 刘晓

责编:申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