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可選項變“剛需”新媒稱疫情推動中國智能醫療大發展

新媒称,随着新冠疫情大流行,智能医疗登场并受到广泛关注,从此前的可有可无变成刚需。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4月12日报道,新疆喀什市的帕金森患者刘女士(68岁)去年12月中旬在北京的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接受了脑起搏器手术。按照常规,术后三个月要回医院复诊,调整起搏器参数和用药剂量。不料,2019年底新冠疫情暴发,中国各地加强防疫,社区隔离,交通管制。就在她一筹莫展的时候,由中国国家神经调控协同创新联盟、清华大学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机构发起的远程诊疗义诊活动,让刘女士得以足不出户,在新疆家中的客厅里接受了北京主治医生“面对面”的诊疗。

刘女士说,第一次接受远程医疗并不如想象中复杂:“儿子帮着在手机上下载了应用软件,医生会让我做些动作,检查康复情况,全程大概半个多小时。”

报道介绍称,面对新冠疫情,只需有5G或4G网络就能实施的远程互联网医疗,为地处偏远地区的患者解了燃眉之急。

世卫组织专家布鲁斯·艾尔沃德在2月的赴华联合考察团记者会上,高度赞扬中国四川省的5G远程医疗。他与中外专家考察团通过5G视频,看到四川偏远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团队在开展工作。这让他相信,相隔千里的中国医患之间,能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互动诊疗。

报道称,在中国因疫情蔓延加强管控后,卫生主管部门紧急发文,建议常规诊疗转为在线方式,以期降低线下就诊交叉感染风险。

多家公立医院以及数十家互联网医疗平台还利用5G等信息通信技术,召集全国各地医生线上咨询问诊,以及进行心理援助。

报道认为,互联网远程医疗在疫情中被引爆,智能机器人在线下也表现不俗。从为病患测温导诊,到送餐跑腿,再到给楼房、医废消毒,穿梭忙碌在各个医院的智能机器人,被网友赞誉为与人类医生并肩抗疫、百毒不侵的“钢铁侠”。

中国初创科技企业依图科技CTO颜水成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表示,新冠疫情将中国医疗科技向前推进至少三年以上。

他说:“以前,智能医疗好像可有可无,而疫情大规模暴发,医护人员紧缺,让智能医疗由可选项变为刚需。”

颜水成说,在疫情中,不仅患者开始接受智能医疗,医生对智能科技的态度也在改变,包括AI辅助诊疗系统等智能技术提供的便利,逐渐被医生接受认可。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副教授胥正川在受访时说,未来医院将业务转向线上的趋势不可逆,但医疗数字化进程会不会昙花一现,取决于“往线上转的最终效果如何”。

他认为,AI和大数据在疫情中的作用不宜过分夸大,目前人工智能仍局限于语音识别以及图像识别,“个性化、比较动态的服务,它仍力有未逮”,而化解公共卫生系统危机的关键还在于用技术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

从可选项变“刚需”新媒称疫情推动中国智能医疗大发展

2020年2月4日,辽宁省一家医院的医生对患者进行远程问诊。(法新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