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你认为薛宝钗是一个明理的人还是一个阴险的人?为什么?

当代诗人李秋忠


我认为薛宝钗是一个明理的人,同时也是一个阴险的人。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形象。

鲁迅说,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红楼梦》塑造人物就是这样。红楼女子都像真人,而不是完人,她们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缺点。 表面上正统淑女,骨子里流着商人唯利是图的髓,是薛宝钗这一典型形象的根本特征。

薛宝钗品格端庄,容貌美丽,举止娴雅。她才华出众,学识渊博。她温柔懂事,待人知礼。她恬淡、宽厚、豁达和知书达礼;她的好人缘是公认的,在贾府上下,她得到的赞誉之词最多。


薛宝钗情商最高,却最无情。薛宝钗最理性,最现实。理性的冷静使她品格端方的大家仪态,笼罩着无情的色彩。她对自己也无情,她装愚守拙,宁可泯灭自然天性,生生地要求自己随时俯仰,随俗媚俗。

对待自己的情感,宝钗也能做到无情。她的一生只为那场婚姻。她总能将情感掩藏在理智之下。她巧妙地排挤黛玉。一步一步地奔向那个目标。她的所有人情练达都因这个目标而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将她本该有的朝气和灵性完全掩盖。她毁心弃性,丧失自我。她人格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人性的悲哀。

薛宝钗表现得豁达大度,却功利心最重。她尽力维护利人形象,细思她无利不起早,每一次帮助人,无不有利于他心中那个目标:长期住在贾府,最终嫁入贾府。

史湘云要开社做东,宝钗资助她办螃蟹宴,顺便请贾母等人赏桂花,获得贾母夸赞;她送礼物连赵姨娘也不落下,贾环游戏耍赖,她训斥莺儿。赢得赵姨娘的高度赞誉,获得她在贾政面前美言,进而影响贾政对宝玉择偶的决策。

宝钗特别会做人,贾母给她庆祝15岁生日,她就在点菜点戏时哄贾母开心。元妃省亲要她做诗,她就写诗道“自惭何敢再为辞”。她听说金钏自杀,马上赶去安慰王夫人,指鹿为马地说金钏是贪玩落井。看上去这么与人为善的人,你能想像她不失歹毒心肠?在紫鹃试宝玉,宝黛爱情公开后,她们娘俩组团欺负黛玉,她甚至抛出求老太太把黛玉嫁给她哥哥的威胁,开玩笑?她们薛家什么事干不出来?

她表面尽力维护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形象。却天天没遍数地往怡红院跑,而且一坐半夜不走,以至于丫鬟们反感;在贾宝玉午睡的时候,她不但不回避,还坐在床头绣鸳鸯肚兜。

为了达到目的,她不顾底线。对待他人,宝钗的冷静与理智令人惊异,王夫人尚且对逼死金钏感到不安;无恶不作的薛蟠也为好友柳湘莲伤心。薛宝钗在这两件事上的反应却是无比冷静,没有一点怜悯与同情,一心只想着如何安慰王夫人,如何安顿做生意的家人。

她在滴翠亭金蝉脱壳全身而退,却让无辜的黛玉在下人中更失人心。这损人利己的行径彻底暴露了她人性中的虚伪与冷酷。封建礼教期望的以及她自己所追求的完美人格,在自欺欺人的鲜美外衣下,掩不住可怜而可卑的本质。

在那场骗婚闹剧中,她任由家长将嫁衣披在自己身上。怎奈宝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最后遁却红尘,留下宝钗独自品味金玉姻缘带给她的凄凉。


伴读红楼梦


也许是我对《红楼梦》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认识上,所以从书中的字里行间中,我感觉并没有看出宝钗是个阴险的人,相反,我却认为宝钗是个很明事理的人,处事低调大度,以大局为重,真诚待人。

第四十七回中,赖尚荣因做了官,宴请贾府众人,其中就有薛蟠和柳湘莲。薛蟠因为喝多了酒,看见柳湘莲串了几部戏,错把柳湘莲当成了风月子弟,一口一个“小柳儿”叫着,柳湘莲也是世家子弟,哪能受得了这种羞辱?气得把薛蟠骗到城外的苇塘中,拳打脚踢,一顿胖揍,狠狠地教训了一顿。送回家后,薛姨妈又是心疼又是发恨,要告诉贾家派人捉拿柳湘莲。这时宝钗及时劝住了薛姨妈,认为这样兴师动众,仗着亲戚之势欺压人影响不好,显得偏心溺爱,纵容生事。宝钗的及时劝说,避免了一场事故,也保全了贾珍等人和赖家的脸面。

宝钗的劝说合情合理,一是大家伙儿一块喝酒,喝醉后打架是常有的事,不值得兴师动众。二是影响不好,外人知道后,会认为自己家仗着亲戚无法无天。(宝钗肯定是意识到前面哥哥薛蟠打死冯渊夺取香菱,仗着贾家了解了案子的影响不好)宝钗提出的处理办法也很合理,等哥哥的伤好了,备个东道,请来柳湘莲和那天一起喝酒的贾珍等人,让他给哥哥赔个不是就行了。宝钗这一番话说得有理有利有节,给出的解决办法更是让人称道,不但消除误会,照顾到大家的脸面,而且以后大家还是好朋友。

这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处理问题,充分说明宝钗是个明事理,处理事情冷静,智慧,有大局观念,不意气用事的人。正是这样的宝钗办起事来才让人心服口服。

再看看她对待黛玉,在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中,宝钗看了黛玉的药方,建议黛玉少吃人参肉桂,以平肝健胃为主,早上起来用燕窝和冰糖熬粥喝。因黛玉感觉自己毕竟是寄人篱下,不愿再麻烦他人,怕惹得众人埋怨。宝钗真心宽慰黛玉,自己能帮她多少尽量帮多少,不要做“司马牛之叹”。

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 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

晚上冒雨派人送给黛玉上等燕窝和冰糖,让她在潇湘馆吩咐丫头们熬制,不必再兴师动众。

这里我就为宝钗打满分,薛家作为皇商,上等燕窝和冰糖也许并不缺,派人送点给黛玉不足为奇,关键是宝钗为黛玉考虑得周全妥帖。也许有人认为宝钗是收买黛玉的人心,可反过来想一想,黛玉无依无靠,孤身一人,收买了有什么用处呢?

-同样的帮助还发生在湘云身上。探春带头起了海棠诗社,差点忘了史湘云,等宝玉想起来,回了贾母派人接她来,已经是第二天午后了。史湘云来后一气呵成两首海棠诗,惹得大家齐声赞同称妙,心直口快的史湘云决定要第二天做东请大家作诗。晚上到蘅芜苑安歇时和宝钗商议,宝钗了解她的处境,知道湘云手里缺钱,在自己家里根本作不得主。可是话已出口,不能再收回,于是宝钗就向湘云建议暂时不提起诗社,只说请老太太等吃螃蟹赏桂花,等螃蟹吃完老太太等人散去,女孩们再作诗。螃蟹是宝钗让薛蟠早就准备好的,不用湘云操心花钱。宝钗的这一建议,既帮湘云解了围,又让以贾母为首的女眷们热闹了一番,还帮湘云争到了面子,大观园的才女们还争相施展才华做了菊花诗,可谓一箭四雕。宝钗的办事周到,善于谋划可见一斑。

大多数人认为宝钗阴险是在金钏儿跳井之后,宝钗说的那番安慰王夫人的话,明明金钏儿是跳井而死无疑,宝钗却说可能是在井边玩耍,一不小心掉下去的。其实细细推想,金钏儿被撵出去的原因可能除了王夫人和宝玉,外人并不知道,毕竟这是不光彩的事情,王夫人不可能声张出去。所以宝钗并不一定知道金钏儿被撵出去的真正原因,她也就不会知道金钏儿跳井是因为羞辱而死。说这样几句安慰的话也不为过,何况后面宝钗还主动拿出自己的衣服给金钏儿装裹呢!

还有第二十七回中,宝钗因贪恋蝴蝶,无意中听到了小红和坠儿的私语,为了消除二人的疑虑而急中生智说出的那句:“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的话,被认为是故意污蔑抹黑黛玉。仔细想想其实任何人处在宝钗当时的处境,都会想方设法尽量把自己撇开,不牵扯进去。当时的宝钗就是去找黛玉的,因为看见宝玉先自己进去了,为了不让黛玉起疑心,也为了避嫌才又回来,在回来的路上发生了这件事。所以,宝钗张口说出的不是别人而是黛玉,也就可以理解了。那一天是芒种时节,大观园里的其他人都出来送花神,就只有黛玉还没有出来,不说黛玉说谁呢?

所以从宝钗处理薛蟠被打一事,真诚帮助黛玉湘云来看,我认为宝钗绝不是个阴险的人,只不过是拥有与她年龄不相称的成熟罢了。宝钗这样的性格其实是她的成长环境逼出来的,一个懦弱没有主见的母亲,一个“呆霸王”哥哥,逼得一个青春少女不得不早日成熟,拥有与她年龄不相称的智慧而已。


石径斜


:我认为,薛宝钗在明理的同时,也颇有城府和心机。但是也谈不上阴险,因为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上,她还是比较有底线的。

其实很多读红楼的人,站在宝黛二人的爱情悲剧立场,认为最大的障碍是薛宝钗,因此对她颇多恶感。而题目中所说的“阴险”一论,我想大多是基于宝钗和黛玉有关联的几件事情上。

“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

宝钗看毕,又翻过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到像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红楼梦》第八回

在宝钗来到贾府之前,黛玉已经成为宝玉的知己,二人青梅竹马,感情甚笃。在宝黛二人初见时,宝玉就曾经如发疯癫一般,把玉当众摔掉,只是因为自己有而黛玉没有。而当宝钗和宝玉初次谈论这块玉时,宝钗竟然借着莺儿的口说出了自己有金锁与之相配,这两番对比实在是看似无意,实则有心。我们还记得,在第三十四回里,宝钗因为宝玉挨打和哥哥吵架,薛蟠说她护着宝玉是因为“你这金要捡有玉的才可正配”。

从这两个地方,可以看出宝钗的确是有目的的透露了自己有金锁可以配宝玉的事实。即使如此,我认为首先宝钗是一个性格保守、相信宿命的女性,认定了宝玉会成为自己未来的伴侣,因此才会非常积极地渴望促成姻缘。其次,宝玉相貌出众,性情温润,与宝钗又是两姨表亲,对于正当妙龄情窦初开的女孩来说,很难不为之心动,因此借由“金玉良缘”一说来打动宝玉,也是恋爱女孩的小心机而已。

滴翠亭中的“金蝉脱壳”

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说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这一段是宝钗无意中听到了丫鬟们在亭子里谈论男女私事,而她们又正要打开窗子防止被偷听,宝钗在那一瞬间的机变应对。她故意放重脚步,假装自己刚刚赶过来找黛玉,并没有听见里面人说的话,果然让红玉和坠儿信以为真。在这里我们也看到了丫鬟们对于二人不同的评价:宝姑娘听见还罢了,林姑娘嘴里爱刻薄人。

宝钗在这件事上的表现,被很多读者诟病。其实,是因为宝钗在此之前刚刚去找过黛玉,所以她第一个脱口而出的人就是“颦儿”,我认为这并不是恶意陷害;其次,宝钗已经通过声音判断出说话的丫鬟是红玉,并且评价她“眼空心大、刁钻古怪”,为了避免口舌是非,因此才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重点在于避免难堪的局面。

宝钗兰言 黛玉疑癖

“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绩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看也罢了,最怕见了这些个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一席话,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红楼梦》第四十二回

在此之前,黛玉和宝钗总是暗暗较劲,是因为直觉告诉她,宝钗的存在可能会威胁到自己与宝玉的关系。除了宝玉对自己的感情,黛玉从很多方面似乎都比宝钗略逊一筹。在家世上不如宝钗有母有兄有家产,在性格上不如宝钗谦和大度有涵养,在处事上也不如宝钗圆融妥贴有智慧。因此曹雪芹在这一章的标题里用了两个字:疑癖。就是黛玉总怀疑宝玉喜欢宝钗多一些,也怀疑宝钗藏奸使坏。

宝钗发现黛玉在行酒令时失于检点,误说诗词,并没有当众揭穿,也没告诉众姐妹,而是独自来找黛玉,像姐姐对妹妹那样款款细说,坦诚交心。而曹雪芹在这里也用了“兰言”二字,可见言辞芬芳,可比兰花。相比之下,黛玉的“疑癖”,则的确是以往太过介怀,几欲成病。在后面送燕窝那一次,黛玉更是倾吐心语,说自己以前太多心,而作者在这里也用了特别美的“金兰契”来形容她们的感情。

戏言婚配 难免私心

宝钗笑道:“真个的,妈明儿和老太太求了他作媳妇,岂不必外头寻的好?”黛玉便够上来要抓他,口内笑说:“你越发疯了!”——《红楼梦》第五十七回

宝钗和薛姨妈来看望生病的黛玉,因岫烟和薛蝌已结缘,顺带着谈起了宝钗和黛玉二人的婚事。宝钗开玩笑让薛姨妈向贾母求亲,把黛玉娶回来做自己的嫂嫂。二人之间能开这种玩笑,一是因为关系亲密,感情融洽;另一方面,也因为宝钗难免有私心,如果戏言成真,黛玉果真与别人婚配,那么“金玉良缘”也就美梦成真了。在这一段中,宝钗和薛姨妈母女都有私心试探黛玉。

不管是宝钗还是黛玉,虽然她们俩冰释前嫌,成为了好闺蜜,但是对于爱情的执着依然没有任何动摇。对于宝钗来说,黛玉仍然是她的情敌,既是情敌也是知音,因此在涉及到宝玉时还是需要一些策略的。看起来是开玩笑,其实一方面提醒薛姨妈,另一方面也试探黛玉。在这些地方,我们看到宝钗比黛玉更复杂,但她也并没有密谋做伤害黛玉的事情,因此谈不上阴险,但的确称得上有城府有心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