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君終為伴虎,以巧妙之姿得全身而退乃諸多臣子所想

导语:我国国代皇权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任何人成为皇帝的阻碍都会被除掉,因此有很多人都会死于皇帝的各种密谋和诬陷之下。长久以往无论是大臣还是皇帝儿子、兄弟都会小心翼翼的做事情,生怕做了什么触怒龙颜的事情。

许多功劳颇高的文臣,都及时告老还乡。战场上立功较多的武将,也都在其名声最为鼎旺的时候解甲归田。他们的做法都是为了逃避功高震主引起的杀头之祸,但是逃避只是一种比较低端的做法,很多人用高超的做法既让皇帝消除对自己的顾虑又让自己的官位爵位得以保留。

一、头在颈上挂,脏水身上泼的萧何

1、政治、军事、用人皆为上乘的萧何

萧何原本在秦朝时期只是沛县的一个狱使,由于秦朝皇帝残暴的压迫行为,使得百姓揭竿而起,此时刘邦、项羽等人纷纷组建自己的军队对抗秦军,而萧何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加入了刘邦的军队。一方面是腐朽破败的秦国,另一方面是众望所归的起义军,刘邦在萧何的辅佐之下很快就成为了一大势力,并最终占领了咸阳城。

伴君终为伴虎,以巧妙之姿得全身而退乃诸多臣子所想

萧何肖像

刘邦的行为让项羽感觉到愤怒,楚汉战争也因此而爆发。此时的萧何接手了秦朝时期的律例对其进行改革,并从秦朝留下的地图当中找到了许多险要的地势,这些行为成为了刘邦战胜项羽的一大资本。在战争当中刘邦将后方的一切政务全部交给了萧何,萧何也不负重望不仅仅将后方的防御打造的铜墙铁壁一般,同时源源不断将物资供给给前线士兵,解决了持续战争最大的粮食困扰,也在萧何的多次帮助之下,刘邦才能够消灭项羽,建立汉朝。

在人才的鉴定方面萧何也是十分有竟然不仅仅是跟随了出身卑微的刘邦,同时体现在众人所知的月下追韩信,萧何的多次举荐将不少人才送到了刘邦的身边。如果说历史重演的话,萧何做了汉朝的君王功绩应该丝毫不比刘邦差。

2、刘邦的猜疑让萧何不得不自泼脏水

(1)功高震主幸得良人指点方向

在刘邦出战的时候,萧何为了将军饷筹集到,不仅仅努力与人们合作,同时将自己的财产全部拿出来捐给国家,这种行为让他深受百姓的爱戴。刘邦的猜疑也是这个时候开始展现出来,要知道萧何本身具有皇帝的优秀品质,同时有深受百姓爱戴,那么他若是造反成功率会很高,因此为了试探萧何的想法,刘邦曾多次排出使者进行试探。

伴君终为伴虎,以巧妙之姿得全身而退乃诸多臣子所想

召平与萧何谈从恶之事剧照

萧何也是一个老实人,一心一意的忙于政务,完全没有发现自己的行为已经达到了功高震主的情况,面对使者来访的越发频繁,他也很是迷茫。最终召平对萧何说:"这是因为你已经成为了皇帝的敌人,现在的你民心所向,后方又全权归于你的通知,刘邦这样做是怕你威望过高抢了他的江山。"

(2)自泼脏水终得君臣和谐

为了让刘邦消除对自己的顾虑,萧何听从了门客的意见,开始以腐败的姿态展现于世人面前,他先是用强买强卖的手段低价买了一些人的土地,百姓看到自己的利益受损自然就开始对萧何的态度发生改变,百姓从一片欢呼声逐渐转变为一片咒骂声。

伴君终为伴虎,以巧妙之姿得全身而退乃诸多臣子所想

萧何贪污后向刘邦请罪

这个事情很快就传到了刘邦那里,刘邦不仅不恼火反而有些高兴,他应该是心想这下我可算抓到你的把柄了,你的名声已经坏了对我的江山已经不能构成威胁。刘邦也因此放下心来全心的投入在战争当中。

对于一个皇帝来说他面对大臣的贪赃都是在一定程度可以容忍的,小贪小污不仅不会给国家带来危害还能够让皇帝安心。皇帝只会担心那种让百姓夸赞的大臣,这种大臣要么是一心为国,要么是有更大的企图,为了自己的皇位皇帝更愿意去相信他们是有更大的企图。

二、禽兽这个贬义词成为李愔保命的稻草

1、李愔的身份

在隋朝之后便是李世民的唐朝,李世民娶了杨氏,二人生下了两个孩子,将他们分别起名为李愔和李恪。生在帝王之家他们的民运早已经不能够受到自己的控制,况且他们的母亲还是隋朝的前国公主,因此从现实的角度上出发,二者是最没有权利继承李世民的皇位的。

2、出行打猎故意踩踏庄稼只为求得骂名

要知道古代为了争夺皇位在皇族内部发生兄弟相残的事情实在太多,虽然说有很多皇子、亲王对皇位并无想法,但是都被对皇位觊觎的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因此那些无意争夺皇位很多人都被误杀,李愔早早的就知道了,因此李愔很早就开始了自己的自救之路。李恪由于没有提早寻求出路于是在李治登基以后便以谋逆的罪名处死了。

伴君终为伴虎,以巧妙之姿得全身而退乃诸多臣子所想

李世民教训李愔

在李世民还在位的时候,李愔像李世民一样常常出去打猎,但是李愔打猎却总是能踩踏庄稼。起初老百姓去找官府,官府也只是对李愔进行了口头警告,随着次数的增多,官府无奈只得上报,这个事情传到了李世民的耳朵里,李世民也下诏书告知李愔要体谅民生爱护百姓。

不过心里想着如何败坏名声保命的李愔怎么可能就此收手呢,他执意继续打猎踩踏百姓庄稼,李世民听后十分气愤,于是就曾说出:"禽兽扰于民,愔曾不如也",意思是李愔还不如禽兽。

3、声名狼藉让其终的全身而退

在李治登基以后,先是处死了很多敌对势力,后来有栽赃陷害一些大臣,李愔在李恪谋反罪名的连带下削去了职位,不过这不仅仅没有成为李愔不开心的事情,反而让他极为开心,因为终于可以安心的活着了。

伴君终为伴虎,以巧妙之姿得全身而退乃诸多臣子所想

马匹踩踏农田

此后李治又认为让一个皇族当平民多少有些不适合,于是李治又将李愔给叫了回来,随便封了个王。为了继续谋求生存,他只好故技重施,李治看到自己的这个哥哥还是如此的禽兽便放下心来,不再为难于他,李愔最终才能善终。

三、弘昼为了活着以活丧消除皇帝的顾虑

1、弘时一心想争王位没想到其父亲心中早有人选

弘历、弘时和弘昼都是雍正皇帝的儿子,当时的雍正比较偏爱于弘历,因此有心立弘历为太子。看清局面的弘昼早早的就采用了自己方法保命,但是弘时则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自己完全可以有机会去竞争太子的职位。

原因一他是雍正的长子,古代讲究的是嫡长继承的制度,由于雍正没有嫡子,那么长子应该是最容易成为皇帝的人。原因二弘时本身家境地位较高,在皇宫父亲都是皇帝,但是母亲就不同了,弘时的母亲是雍正的侧福晋,其地位比其他的妃子都要高,正是因为这两个原因给他了巨大的底气让其去竞争皇位

殊不知雍正心中早已是认可了弘历。

伴君终为伴虎,以巧妙之姿得全身而退乃诸多臣子所想

爱新觉罗*弘时画像

既然得知弘时有着抢夺皇位的心思,雍正便开始以各种方法打压弘时,不仅仅将其渡给罪臣还将其祖父的地位给削掉,雍正已经摆明了自己的意思,弘时这时候也感受到了他父皇并不想让他当皇帝,回想起之前的种种争帝行为,这让弘时感到无比的后怕。虽然弘时并没有被雍正亲手杀死,但是最终却在一系列的逼迫下活活逼死了。

2、多次活丧表明其心终得以存

弘昼他早就将局势看的十分清楚,在其十七岁的时候,就开始为自己置办丧事,当时的古人都会在生前做丧事为的就是让阎王爷以为他死了,让他在阳间多活几年。年仅十七岁的弘昼这么做,显然是给雍正看的。虽然这种做法让弘昼成为了众人的笑柄,但是却让雍正明白了弘昼的想法,因此在为弘历成为皇帝清扫道路的途中,雍正并未将弘昼清除。

伴君终为伴虎,以巧妙之姿得全身而退乃诸多臣子所想

和恭亲王弘昼画像

说了这么多其实弘历就是我们熟知的乾隆皇帝。在弘历成为皇帝之后,弘昼依旧是隔三差五的出个丧,这种笑柄和不务正业的行为,让弘历觉得弘昼对他并无威胁,因此也将其十分善待,最终弘历和弘昼以一种微妙的形式继续生活。

四、皇帝因猜忌而胡乱杀人也并非全是其本心

帝王对自己的江山无比在乎,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如果换做是你,你的利益受到侵害,你也会想办法去规避这些风险,对于皇帝而言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将这些产生风险的人除掉,以此永绝后患,但是皇帝所杀之人只有极少的部分是有谋逆之心的臣子,大多数都是无辜的臣子,到底是为何皇帝宁可错杀一千不愿少杀一人呢?这其实跟除了自己的王位以外还有其他的关系。

即便再贤明的君主都会因为猜忌而杀错人,他们内心中有自己的一套评估方案,再加上朝中佞臣的添油加醋,很容易就将忠臣误杀,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君臣之间建立起一种默契,也就是所谓臣子不应该十分完美,应该存在一些缺漏,臣子不应该获得百姓的诸多赞叹,这都是臣子给皇帝表示安全的一个信号。虽然皇帝会因此而制裁这些臣子,但终究不会成为杀头之祸。

伴君终为伴虎,以巧妙之姿得全身而退乃诸多臣子所想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皇帝的错杀一千实际上也是另一个角度上照顾天下人,要知道一旦出现叛军自然会打仗,无论是战胜和战败,最终身处水火之中的仍然是百姓,如果能从根源处将这种可能灭杀掉,那么杀一人而错杀千人这种骂名背负又如何,所以总的来想我们一直认为皇帝乱杀无辜是一种暴君行为,实际上可能也是皇帝的一种难言之隐。

结语:古代君臣之间的猜忌很早就开始了,赵国的廉颇、蔺相如,秦朝的王翦等等,他们有最终得善果的,有最终冤枉致死的,但论其根本终究还是相互之间的不信任。如果像三国时期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刘备曾对诸葛亮说如果新皇帝不行他就可以废掉皇帝自立为王,这种话对于一个想要将龙脉继承的皇帝来说是多么难说出口,但也就是这样让诸葛亮在刘备死后依然全心全力的辅佐。

那些听从小人谗言错杀忠臣的皇帝,最终不仅落得骂名,同时也还得自己朝代覆灭。我认为君臣之间的和睦最重要的在于沟通,古代臣子和君王之间的沟通实在是太少,伴君如伴虎的思想模式在古代太过于恐怖,如果皇帝能够放下其威严与臣子倾心交之,应该就能够分辨出奸、忠之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