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錯了",孩子委曲求全,卻不知道錯在哪了,悲哀

相信很多人都曾见过这样的场景:孩子在公共场合满地打滚大哭大闹,父母在一边怒吼:

"你知道错了吗?快认错!不许哭了,赶紧道歉!"

乍一看,为孩子捏一把汗的同时,然后敬佩起家长来:嗯,这是个会教孩子道歉的好家长。不过看的多了就感觉出不对劲了:家长们翻来覆去就这几句话,也不追究事情的前因后果,也不告诉孩子到底哪里错了,看上去只想要赶紧结束这件事,而孩子的"道歉"正好可以使事情圆满结束。

那么,真正需要这句对不起的是谁?是那个可能被妨碍或者伤害的人还是这个只想着息事宁人的家长?

这时孩子的道歉真的有意义吗?家长催着孩子道歉的本意是好的,可是大多数家长都误认为一句"对不起"就已足够,这样孩子就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能确保不会再犯了

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小区里有个名叫阳阳的小朋友,今年七岁,非常喜欢调皮捣蛋。今天追着别人家的宠物狗满小区跑,明天就把大家晾晒的被子全扔在地上,后天又连续挂花十多辆私家车。每次闯了祸,阳阳都会被爸爸"押着"挨家挨户地道歉。

可是根本没有效果,没过多久阳阳又会"卷土重来",闯下更大的祸。

由此可见,逼孩子道歉没有任何实质性效果:孩子不仅不会知错能改,反而更可能变本加厉,因为从来没人对他讲过到底是哪里做错了。

因此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很差,更难约束自己的行为。


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道德研究发现,孩子在四岁左右才逐渐形成道德感,在这之前他们很难理解各种道德准则。

心理学家柯尔伯格也指出,即使四岁前的孩子表现出某种道德行为,那也很少是因为儿童本身理解了其中的道德准则,更多的是孩子在根据成人的喜好而作出的讨好行为。

因此,不分青红皂白地催孩子说对不起另一个可能的结果是孩子日后会频频道歉,即使不是自己的错也道歉个没完,因为以往的经历告诉他们说"对不起"可以获得更多的喜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特权,比如为了避免责罚、获得物质奖励,孩子会"主动"分享玩具和吃的。


教育专家尹建莉曾说过这样一件事。

小女孩费力地想要抱起五岁的小表弟,可是小男孩实在太重了,最后两人一同摔在了地上。

小表弟的哭声引来了大人,他们看到这情景,二话不说开始责骂小女孩要她赶紧道歉。

讲完故事,尹建莉最后问了读者三个问题:

小女孩说完对不起,她的内心是善意还是刻薄?

她对小表弟的态度会更和善还是冷淡?

她是平静的还是更情绪化的?

这三个问题可以说问到点子上了。

这件事过后,被误会的小女孩可能会生好一阵子气,满肚子委屈也没处说。

在这种情绪压力下,小女孩可能会变得"刻薄",对小表弟产生不满:"都怪你,哭什么哭!"也许从此都不愿意和表弟亲近了。

而这些负面情绪不会轻易散去,家人会发现小女孩比平时更暴躁更不懂事,会引发更大的家庭争吵也不一定。"不就是说句对不起吗,至于的吗?!"

家长们,真的至于,对你来讲可能只是琐碎生活中的一角但对孩子来说可能摧毁了TA整个世界。

同样是道歉,陕西的一位妈妈知道儿子在电梯里撒尿后,不仅让儿子亲自手写了道歉信,还承担了电梯间接下来一个月的清洁打扫工作。

不得不说这位妈妈的做法非常明智,因为她深刻地意识到做错了事不是说句对不起那么简单,而是要学会为自己的错误负责,用行动去弥补所造成的影响。

孩子在电梯里撒尿了?那好,弄脏了公共区域就是他的错误所在,让别人都没办法继续使用电梯造成了他人的损失,这就是他要去弥补的事情。

怎么弥补呢?亲自打扫,将电梯恢复如初。

相信这个男孩不会忘记这次自己犯的错误。不过,明白了认错和承担责任的重要性,应该是他学到的更重要的一课吧。

我们呕心沥血地教孩子说对不起,说谢谢,说你好,是为了让我们的孩子能明事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但是,一句轻飘飘的话并不够,使用不当还会有反作用。与其心急火燎地逼孩子说对不起,不如冷静下来弄清事情的原委,告诉TA这样做的不良后果,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最后再用行动来为道歉完成一个完美的闭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