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真的能和秦始皇相提并论吗?

学海人


秦始皇和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非常巨大的。

秦始皇一统中国结束了分裂,颁布法令,书同文、车同轨、并且统一度量衡。不说其他的,就书同文这一项就意义非凡,使中华文明长久的沿续下去,就算分裂也是一时的(各国的方言和文字当时是不同的)直到现在各地方言也是不一样的,要不是有一个统一文字,中国就会变成中洲了,今日欧洲就会是日后的中国。废郡国,行郡县,使权力集于中央,千古之后仍行秦体制。再说武功,收百越置桂林象郡,使今广西及越南正式并入中国版图。

汉武帝一举平定匈奴之祸,同时开通了丝绸之路,对外交流,使得外国朝拜,确立儒家作为正统思想,这一项就意义非凡,被历朝历代所推崇。

两位帝王的功绩对后世影响都十分巨大,难以比较出来高下。




汐于子


两位惊才艳艳的大帝,平分秋色,成为最传奇的帝皇!


汉武帝与秦始皇能够相提并论的,如果纵观他们的生平,我想,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经历是多么的相似,两位惊才艳艳的大帝,平分秋色,引后人追忆。

提起秦始皇,我们想到的是中国第一位皇帝,开创了帝制,想到了长城,想到了兵马俑,这些现代我们熟悉的震惊世界的奇迹,无不在代表着秦始皇的存在。

同样的,提起汉武帝,就不得不提起封狼居胥,勒石燕然这样让后世无数名将所追求的功绩,正是在汉武帝的支持下,才有了霍去病与卫青的万古留名。

这两位帝皇有着非常相似的经历,首先便是两位帝皇的承受前人的恩泽:

虽然秦朝是在秦始皇的手中一统天下,但是倒不如说是秦国几代君主的共同努力下才开创的着一大基业。正是因为秦国几代贤明君主的努力,才给秦始皇留下了一个稳定强大的根基。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过秦论》

同样的,再看汉武帝,为什么能够接连发动战争,不正是因为自己的父亲爷爷给他打好了根基,也就是文景之治。汉武帝能够发动这场数十万军民的战役,正是因为自己的父辈给自己积累好了钱财,有着充足的后援可以让汉武帝挥霍。所以从这一点而言,秦始皇与汉武帝都有着相同的经历。

《汉书·食货志》:“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除此之外,秦始皇与汉武帝两位皇帝在对外的功绩上,对于国土的增加都有着各自的功绩。秦始皇北击匈奴,南征吴越,开疆拓土。再看汉武帝,同样的北击匈奴,南灭南越,也开疆拓土。两位皇帝在对于匈奴的打击是不留余力的。

秦始皇: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汉武帝:去病与左贤王战,斩获首虏七万余级,封狼居胥山乃还。两军士死者数万人。前将军广、后将军食其皆后期。

两位皇帝在对外战争以及扩张同样是不相上下。而在对内的文化上,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这是形式上的统一,而汉武帝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思想上的统一。

秦皇汉武,当我们评价这两位帝皇的时候,习惯在一起说他们,这是因为在我们的心目中,这两位惊才艳艳的帝皇平分秋色,没有谁逊色于谁,同样的惊才艳艳,同样的举世无双,同样的让后人为之倾佩。


千古张小花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与汉武帝皆是千古一帝,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们也给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以致于后世之人评判他们都是毁誉参半。赞成“功”的人认为要建树必须有牺牲,而评价“过”的人认为他们给老百姓带来的伤害是灾难性的,并不是一句话就能轻易抹掉。亦如两位史学名家司马迁和司马光对秦始皇的评价:司马迁说秦始皇功过五帝,司马光则说秦始皇方毒天下。显然,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认同的秦始皇和汉武帝。

多民族一统和融合

但凡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王者,他都有一项功绩:多民族一统和融合。秦始皇结束战国割据,为中华民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垒;继而又南攻百越,不仅扩大了疆域,在此基础上秦始皇又颁布了一项迁徙的决策,下令将几十万户近百万人口迁往越地与越族百姓通婚。我们常说得到的土地可能会失去,但不同民族的血液相融便成了家和真正的拥有。秦始皇使得闵粤桂等地区与华夏各民族相融。

同样,汉武帝在秦始皇南攻百越的基础上继而南吞百越,疆域兼并了云南至云南以下大部分区域(统称交趾),但因人口没有大量迁徙,致使云南以下这部分区域在我国历史上叛变反反复复。以及匈奴和西域,汉武帝采用的都是征服战略。汉朝强大都归属,汉朝薄弱就全叛变。虽然当时没有拥有,但不得不说汉武帝为中国的疆域奠定了大一统的雏形,同时丝绸之路的开通也使得汉族与西北各民族血液相融。

诚然论战略格局,从表层看汉武帝只考虑到了眼前拥有,并不及秦始皇采用迁徙人口长期拥有的格局。然而从深层讲汉武帝并非不懂迁徙人口这一套,可能考虑到了其它因素,毕竟迁徙人口劳民伤财,再加上当时交趾西域匈奴地处荒凉等等。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时代因素,我们也不能就此下定说汉武帝不如秦始皇。同样,在迁徙的问题上,秦始皇动辄就迁徙上百万人口,可以称赞他的决策英明果断,但你也可以批评他太狠,不顾上百万人的死活。所以,任何一个因素都具有两面性。

双面皇帝和独裁皇帝

秦始皇是双面皇帝,秦始皇的双面在于对臣能礼贤下士,不拘一格;而对民却不顾死活,刑罚奴役,残暴专断。秦始皇歼灭六国之前,有个叫尉缭的人给了他一条非常有价值的谏议:花重金收买各国关键人物。秦始皇同样也十分器重尉缭,让他做了国尉(秦国丞相级别),但尉缭却跑了,并留书痛骂秦王内心阴暗,形同豺狼。秦始皇的做法让人大跌眼镜,他竟然把尉缭追了回来,继续让其做国尉。这样你不得不称赞秦始皇胸怀坦荡,但另一件事却证明秦始皇又是一个有仇必报的人。在秦始皇第二次出巡赵国的时候,他把曾经他在赵国为质时欺负过他们娘俩的人统统夷了三族,杀得干净利落。这就是秦始皇的两面性,他可以胸襟坦荡,也会睚眦必报,只是看对谁罢了。他的功利性很重,能为他效力的人,他能不要面子让人家做上宾,但对他没用的人,皆是随意宰杀的奴隶。

在对待人的问题上,汉武帝没有秦始皇的这种偏见。但他对政方面许多举措都开创了我国皇帝的先河,比如搞了两个朝廷,一个是以丞相为首的外朝,一个是以汉武帝亲信组织的中朝(俗称内朝)。这就是他的独裁特色,丞相成了摆设。武帝一朝换了十几位丞相,不是被罢免,就是被他杀了。其实他不喜欢设置丞相这个官职,只不过是碍于贵族阶级盘根错节的阻力。越阻碍他,他就越要架空它。为政,他善于独裁,总是把事情先决定好了再拿去给臣子讨论,走面子工程,并且十分自信自己的独裁魅力。

英雄本色和人物性格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有英明神武、卓尔不凡的一面,都为中华民族建立了万世之功。秦始皇扫六合,攻南越,破匈奴,修建万里长城等等。汉武帝东并卫氏朝鲜,西进西域,南吞百越,北击匈奴,开通丝绸之路等等。看上去汉武帝的开疆拓土比秦始皇更辽阔,但毕竟生命有限,若再给秦始皇20年,完全相信他也能超越汉武帝的成就。明代大儒李贽赞其曰:千古一帝。

但在人物性格方面两人截然不同。秦始皇暴躁,汉武帝霸道。秦始皇能虚心纳谏并且能及时知错就改,而汉武帝自信独裁一般不会认错(罪己诏是唯一的一次)。秦始皇能够隐忍,汉武帝不能忍。这么一看秦始皇的性格似乎胜过汉武帝,但这也不能全说是汉武帝的缺点,只能说是他的个性。

历代史学家诊断得出秦始皇暴躁易怒很可能患有先天性疾病,有人说是脑膜炎,但更符合论证的可能是哮喘。有哮喘的人脾气易失控,有一次秦始皇出巡至湘江时,狂风四起,他竟然怒气冲天大骂河神,一个正常人怎么可能去骂河神,显然秦始皇是有疾病的。这种疾病促使秦始皇莫名其妙暴毙也是完全符合常理的。他的暴躁并不是自己能够控制的,我们应该原谅这一点。而汉武帝的霸道想必没人看得惯了!私设小朝廷;包庇霍去病射杀李广儿子;朝廷尊儒术,他却独用法家;赐死李陵全家等等事件无不彰显他的霸道风范。

秦始皇能做到隐忍不发,他的自制力相当超群。小小年纪的就他能忍受吕不韦把持朝政9年,目睹嫪毐和吕不韦争权隐忍不发,可见秦始皇当时就已老成持重,独当一面。同样尉缭骂得他如此不堪,他还能忍住,这都体现了秦始皇完美的克制与自制力。而汉武帝看不惯的事情坚决不能忍,他不喜欢被贵族势力压制,于是阿娇被废,丞相成了摆设,又让平民来刺激和取代贵族,比如卫氏和贺氏两大家族的崛起等等。只要是武帝看不怪,与他意见不统一,等待的就是被冷落、被排斥、甚至被杀。他真得忍受不了有人把脚踩在他的头上,当然也正是因为这种不能忍的性格促使他有了一颗不灭匈奴心不死的决心以及要让汉朝强盛的雄心。

秦始皇能够虚心纳谏知错就改,嫪毐秽乱后宫,还带了几千门客叛去行刺他,被秦始皇剿杀后夷了三族。作为母亲的赵姬也被他禁足于雍城,于是大臣纷纷劝秦始皇不要这样做,秦始皇不听都把进谏的人给杀了,这是因为那些人的建议没有说服他反而把他惹怒。后来有个叫茅焦的说客告诉他,他把母亲撵走,劝谏的人来一个杀一个,这要是传到其他各国,谁不会说秦王残暴,谁还敢亲近秦国,天下有识之士谁还敢来秦国效力。秦始皇一听完,便亲自下阶相扶茅焦,并亲自去雍城将赵姬迎回。李斯的谏逐客书事件也体现了秦王的纳谏能力和知错就改的人物性格。秦始皇能扫六合,靠的就是这种性格,促使他身边的文臣武将比比皆是。而汉武帝并不是不听别人的建议,而是他自有主张。每次议事,他总是决定好了要怎么干,他需要的建议是别人提出他在做这件事的路上会遇到的问题,该用什么方法去避免它,而不是去议这件事能不能做的问题。所以,他信任卫青是因为卫青不堵他,能和他保持在一个问题的方向上。我们都会怀疑难道汉武帝在政策上的决断就不可能犯错走偏吗?这种自信的独裁就真得好吗?所以,这恰恰彰显了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对一般人而言显然不行,但对汉武帝来说,正是因为他个人的远见格局造就了他的自信和魄力。

知人善任和用人方向

自古明君都是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秦始皇在这一方面可谓专家,心怀不轨的李斯被他用的得心应手,多次逃跑的尉缭也被他征服打动,告老还乡的老将王翦也被他请出山灭了楚国等等,秦始皇座下的历史名人比比皆是,他知人善任,每个人都能大放异彩,并且相处十分融洽。秦始皇用人的最大特色是他身边的人个个都能善始善终,这一点没有一位皇帝能够赛过他,就连我们熟知的纳谏如流的唐太宗也是稍逊风骚。这正是彰显了秦始皇知人善任的本色,他能把对方用得服服帖帖,并且没有人能够威胁到他。在军事上,给了李信20万,给了王翦60万,给了蒙恬30万,给了赵佗50万等等,他从不怀疑他的将军会拥兵自重,这种自信是无人能比的。

汉武帝自然也是知人善任的。他不停地换丞相并不是说他不会用人,而是丞相没人想做,被做的都是硬挤上去的人。外朝对汉武帝来说只是一个摆设,他更关心的是他的内朝,用内朝的人,他更方便,更顺手,更大胆。显然,他用人面面俱到。在军事上,汉武帝用人也是独树一帜,他不用老将,只用新兵。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样的老将有很多,他们在汉武帝座下皆“怀才不遇”。汉武帝也因此备受指责,殊不知他要的是年轻人的大胆,不然怎有卫青和霍去病深入匈奴腹地八百里;而李广在雁门驻守近十年,虽然他防守一流,但这也让汉武帝看到了老将太稳重不易主攻的特点,他不喜欢这个打法,他不仅要敢打,还要敢冲的将军。显然,汉武帝的魄力决定了他的用人方向,也决定了他能够横扫列国的格局。

毁誉参半和百姓灾难

评价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功过,只能说毁誉参半;虽说皆有不世之功,但对老百姓的灾难却是史诗级的,是空前的。

秦始皇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绝对是空前的。大规模的战争,沉重的赋税,频繁的徭役,残酷的刑罚等等,让人听来都害怕。在战争上,秦扫六合,百姓早就生灵涂炭了。并韩灭赵之战,秦军30万,赵军20万,第一年秦将桓齮斩杀赵军10万,第三年赵将李牧又反歼秦军近30万。灭赵之战持续了长达九年之久,想想死了多少人,多少个家庭因此死了男丁。这还只是一个赵国,想想看还有五国啊!这并不是要批判秦始皇,只是想通过这些数据来说明有多少家庭没有了男丁。在生产力落后的秦朝,失去了男丁就意味着彻底地失去了家庭生产力。

秦始皇并没有在意老百姓的死活,继续加重赋税。在秦朝,一个家庭除了要交田租,还要交户税、更税、口税等等全部算下来,收入的三分之二都要被强行征收。家里的男丁在前线打仗,家里的女人和老人不仅要去运输粮草,还要去挣这些赋税,谁能够坚持下去?

秦灭六国之后,频繁的徭役又成了老百姓的噩梦。秦始皇好大喜功,修万里长城,修秦始皇陵、建阿房宫,向东修驰道,向北修直道,向南修栈道绵延全国数万里,还有在咸阳的北部复制六国宫殿,这些长年修建甚至有些直到秦始皇驾崩都没修完的工程都只是为了彰显他的威风和征服感,然而又有多少男丁成了他的奴隶。据史学家统计,参与修建这些工程的人口数达八九百万之多,多么可怕的数字啊!想想看当时的秦朝又有多少人口呢?这么多人都在给秦始皇奴役,可以说秦始皇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奴隶主了。


还有残酷的刑罚,简直让老百姓闻风丧胆了。劓刑、耳刑、截舌、断手、刖足、凿颠、抽胁、镬烹、腰斩、枭首等等,没有你想不到的,随便犯了错就要服刑,据统计进过秦牢狱的男丁都不下百万之众。尽管秦朝法度森严,但亦是漏洞百出,这刑罚也不过是给无权无势的百姓定制的罢了。比如项羽的叔父项梁当年犯了死刑被下狱,他竟然还能出来,要知道他还有一个身份是楚将项燕之子,可谓秦始皇的对头了,可偏偏项梁免去了死刑……可以说,秦国的刑罚早已民怨沸腾,法令制度也只是秦始皇自以为是的森严罢了。

以上总总,秦朝已是天怒人怨了,老百姓揭竿而起是早晚的事,不得不说,秦王朝的毁灭并不是胡亥一人造就的,更大的雷是秦始皇埋的。相比秦始皇,汉武帝给百姓带来的伤害也是巨大的。修皇宫是每个皇帝都爱干的事,汉武帝修建了4座宫殿,比起秦始皇的奢侈算是九牛一毛了。但是在战争和赋税方面对百姓的伤害皆属同一性质,并且汉武帝跑在了秦始皇的前面,因为他活得比秦始皇长,因此百姓受破害的时间也更长。两人一番对比,秦始皇赢在了数量,赢在了频繁,而汉武帝却赢在了时间,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看,他们并没有谁胜谁劣,皆是无情和冷血之人。

所以,秦始皇是秦始皇,汉武帝是汉武帝,没有谁好谁坏,谁更胜一筹;各自有各自的人格魅力和做事风格,各自也有各自的一意孤行和残暴冷血。他们是什么样子,只是看待的角度不一样罢了。我相信你的心中也有一个不一样的秦始皇和汉武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