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做實業累死累活還沒買理財產品賺的多,風險低,是這樣嗎?

問題青年


不盡然,話不能說滿。

其實銀行理財、餘額寶、零錢通等理財方式僅僅只能讓自己現金資產跑贏通貨膨脹帶來的貶值或降低貶值。

相對實業來說,理財收益相對穩定,風險較低,這個觀點成立。

但市場永遠是收益與風險成正比,在風險較低時,收益可想而知。

實業雖然存在風險,但卻是國家蓬勃發展的基礎,一切行業都需要實業的基石。就算我國目前互聯網產業蓬勃發展,仍然不可能擺脫實業而獨立存在。實業經營存在週期性,只有不斷的更新技術、拓展市場才能在龍爭虎鬥中存活下來,的確如樓主所說,實業的確很累,因為要想不被淘汰,要想不被理財利息超過實業利潤,只有不停的往前走。

實業不光能帶來遠超理財的利潤,還能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副產品,如權利的享受、眾人矚目的禮遇等。

實業興邦!


楓葉菜刀


做事業和經營理財產品是一樣存在風險,只是做事業考慮的是事業的成功,是願望實現,是服務於大眾。而投資理才產品考慮的是賺錢,是利潤回收,是服務於小集體和個人。


老黃8012


肯定不是這樣的,從經濟的角度講,你購買理財產品的錢也會留到實業中去,金融(銀行)本身是不會產生利潤的。最終也是通過把錢貸給或者其它方式流動到實業中,實業產生利潤在循環,從而維持整個經濟生態鏈的穩定發展。


這個有點像矛和盾的關係。沒有實業,我們去哪裡上班,產生工資收入呢?不可能央行印一大筆錢發給我們,我們在去理財,那銀行還不崩掉。其實銀行有時候資金太多也會很苦惱,不把錢放出去,就是產生成本,只有通過吸儲、放貸、投資這個循環鏈條,才能有效的流動起來,整個社會的財富才能有效發展。


當然我們作為大海里的一滴水來講,現在實業不好做,你把錢放到銀行去理財是可取的也是可行的,銀行會科學配置資金的使用,如果錢太多,就會降低理財收益,甚至不給收益,雖然國內還沒有先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