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地產+X”的6種模式加速變革誰能開啟未來?

未來房地產的模式不再是唯一的“拿地建樓賣房”,房地產應該有N種差異的模式和玩法,而現在發令槍已經打響。

“互聯網+”在國家的強大背書之下,成為了時下最為火熱的詞彙之一。在“衣食住行”領域裡,服裝、餐飲、出行這三個行業已經被互聯網深刻的顛覆了,而分量最重的房地產業正在摸索與互聯網結合的模式。

一、“互聯網+房地產”的三個階段

我嘗試將“互聯網+房地產”的發展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是“+”時代,關鍵詞是“工具,利用你”。在移動互聯網彷彿一夜之間席捲全中國的時候,很多房地產企業(專題閱讀)措手不及,有迷惑,有驚恐,之後逐漸開始學習、使用互聯網的思維和技術,慢慢嘗試諸如電子商務、網上賣房等,主要目的是縮短渠道、提升效率、促進銷售。這個階段,我認為更多的像“+互聯網”,互聯網被當作房地產企業一種可選的新工具,而互聯網經濟和傳統經濟則體現競爭關係,甚至傳統企業在線上和線下還存在隱性的自我競爭,從出現頻次很高的顛覆、替代、革命等激烈字眼上可以感受到整體的氛圍。

第二個是“夾”時代,關鍵詞是“合作,我和你”。一方面,互聯網企業開始跳出科技、信息的業務範疇,向實體服務衍伸,逐漸“變重”;另一方面,有實力和遠見的房地產企業也開始嘗試基於互聯網來重構自身體系和業務,努力“變輕”。互聯網與房地產業不再是非此即彼,而是嘗試合作。此外,房地產還探索與其他“不相關”行業的跨界聯合,左手是互聯網,右手是X產業,房地產與雙方互相“夾”住,形成咬合的齒輪組,共同推動創新。

這個階段,我認為互聯網企業和房地產企業在合作中仍是相對獨立的個體,也打著各自的小算盤,比如房地產企業希望引入智能家居、新科技來提升產品層級,改善服務,黏住客戶;而互聯網企業則希望將自己的產品滲透到社區和房間內,培養用戶習慣,進而培育自己的客戶群。

第三個是“家”時代,關鍵詞是“融合,不分你我”。未來,互聯網、房地產與相關企業之間的邊界將會被抹平,不互為工具,也不是單純的合作,而是融合,藉助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N.0,成為圍繞著人、家居需求而形成的生態鏈的一個個模塊。

二、“互聯網+房地產+X”的6種模式

目前,一些有實力的房企開始步入了“夾”時代。聚焦人(租戶和業主)、財(資金)、物(辦公和住宅空間)三大要素,我們試圖跳出營銷的範疇,總結了6種“互聯網+房地產+X”模式,思考房地產與移動互聯網、其他產業的跨界結合,能否“改造”房地產業務鏈的前端(辦公模塊化、住宅定製化、投融資網絡化)和後端(公寓社交化、住家智慧化、服務增值化),完成新物種進化的第一步。

1、辦公模塊化:互聯網+房地產+創業

我國正處於大眾創業的風口,2014年全年國內新註冊市場主體1293萬戶,同比增長45.9%。產業升級也將大批老舊廠房、批發市場騰出來,這些資源亟待“激活”。

在地產商介入之前,國內的眾創空間已有不少,諸如產業咖啡館、孵化器、創新工場等等。近年來,開發商主導的眾創空間在顯著增加,以wework模式為例,用折扣價租下某寫字樓的一兩層,然後將辦公場地劃分成許多小塊,租給那些希望共享資源的初創企業。

目前,盈利方式主要有4種,一是分時分塊收較高租金,比如SOHO3Q;二是部分持有,收取低租金,比如萬科雲城;三是用產權置換股權,比如深圳星河;四是提供全方位服務,收取服務費,比如毛大慶的優客工場。

2、住宅定製化:互聯網+房地產+移動C2B

C2B即消費者根據自身需求定製產品和價格,生產企業根據消費者需求進行定製化生產。產品定製在工業和日產消費領域較為多見,而說到房屋定製,對國內消費者來說似乎是土豪才能享受的事。但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個性化房屋的需求會更加明顯。

2014年,萬通提出了自由築屋定製夢,就是搭建一個互聯網平臺,集結一群購房者,根據購房者的集體意願,提供造房團隊,由這個平臺全程跟蹤建造進程,提供後勤支援。這種模式的好處在於先定再建,開發商解決了客戶問題,而購房者能擁有更多選擇權。今年5月原世茂集團(專題閱讀)(相關乾貨)副總裁蔡雪梅宣佈離職創業,就是打造中國首個基於C2B邏輯的地產移動互聯平臺,利用移動互聯技術與大數據系統完成客戶需求開發以及與之匹配的規模化產品定製與營銷,創造全新的互聯網+房地產運營模式。

3、投融資網絡化:互聯網+房地產+金融

互聯網金融與房地產的結合,能否開闢一條開發商融資和購房者投資的新路?比如近期比較火的房地產眾籌,可以為購房者提供優惠和貸款,還可以與金融機構合作開發金融產品,房企藉此得到融資和意向客戶,消費者可以較少的錢投資房地產,獲取投資收益。

2015年5月中國平安在入股碧桂園之後,雙方攜手推出首個“開發眾籌”項目,項目以每平方米為單位而不是按套進行資金的募集,把項目包裝成保險、債券或者餘額寶那樣的金融產品,將眾籌建房的行為變成購買金融產品,投資者並不會直接接觸開發商,“繞開”預售制度。

不論是眾籌、P2P、P2W,還是資產證券化,未來房地產與互聯網金融的融合大有可為。

4、公寓社交化:互聯網+房地產+社交

對於大城市的外地年輕人來說,在滿足租住的前提下,還有較強的交流需求,於是以社交公寓、長租公寓為代表的新模式出現了。

與中介、公寓相比,“社交公寓”的定位更接近“社區平臺”,房子只是載體,重要的是社區運營和管理。以前開發商追求土地價值最大化,是開發的邏輯,是B端思維;而“社交公寓”更多是從人的需求要效益,是運營的邏輯,是C端思維。租客用私人小空間去換取社交大空間,運營商則通過造圈子、增加黏性,從各種衍生需求挖到金子,同時還可以與開發商、基金合作,實現物業的保值增值。這種模式看似容易,其實卻有很高的門檻。

5、住家智慧化:互聯網+房地產+智能系統

某種程度上,人類就是為了讓自己能更“懶”而推動科技和社會進步的,智能系統會讓居家生活更簡單舒適,於是諸如騰訊、小米、360等互聯網巨頭與方興、正榮、華遠等房企都展開了合作。

將來,智能系統絕不僅僅是生物識別、遠程控制,而是從單獨產品的智能化向系統化、平臺化、去中心化發展,最終實現物聯網化和人工智能,通過物聯網技術將家居中的各種設備連接在一起,並能夠統一協調管理,最終為提供更為舒適、安全、便捷、環保的生活環境所服務,科幻電影裡的生活場景可能變為現實。

6、服務增值化:互聯網+房地產+社區O2O

未來房地產的競爭看的不是誰的面積大、誰的產品多,而是看誰的體驗做的好。住戶的生活空間體驗是線上和線下O2O的,像互聯網一樣,讓住戶感覺很好玩,很有趣。所有的社區服務應該圍繞家和人展開,社區是生活共性生活的集合體,生活需求的直接的觸點。互聯網思維和技術是依託,根本目的是藉助它們為住戶提供增值服務。

服務如何實現真正的O2O,需要解決幾個問題:一是要有集成服務移動平臺,通常是APP類應用;二是有橫向覆蓋眾多服務的運營機制,比如購買流程、價格折算、積分兌換等;三是線下縱向的服務商管理,如何挑選、合作、利益分配等,讓服務商有錢賺,住戶更放心。

本文也只是管中窺豹,無法全面、透徹的剖析現在和預測未來,但我們相信,在“夾”時代的高級階段,“互聯網、房地產和X”將會產生全新的經濟形態,可能產生於6種模式之中,也可能完全不是。

正如陳春花所說:“現在所發生的一切,具有著未來的屬性,未來本身就是現在。”只要敢想,大膽去做,有什麼不可能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