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鐵11條線路縮短髮車間隔 邁入“2分鐘”大關

疫情期間,北京地鐵多條線路採取超常超強措施,11條線路邁入“間隔2分鐘”大關。不少乘客發現,站臺等車的時間減少了,站外排隊限流的情況少了。而在這背後,則是北京地鐵員工用“十八般武藝”努力為列車安全運營保駕護航。


  列車:模擬乘客重量 搬沙袋完成荷載校準


  早高峰,北京地鐵應急指揮中心,客流調度員手臺裡傳出一串串來自列車司機報告的乘車率數據。“現在司機通過屏幕可以實時看到荷載量。根據測算,只要有一個車廂乘車率超過50%,司機就要及時上報。”北京地鐵公司資產維護管理部部長代偉說。


  這些數據到底準不準?北京地鐵公司管轄16條線路上,每條線路都奔跑著不同車型的列車。車齡不同、空氣彈簧老化的程度不同。隨著時間的推移,通過空氣彈簧稱重也會出現偏差。“由於功能設計的原因,既有線路列車滿載率檢測,此前一直對精度的要求並不高。”北京地鐵車輛總監張唯介紹。


  應對疫情對滿載率提出的更高要求,從1月份開始,北京地鐵列車就已經悄悄開始了一場“集體體檢”。“我們的工作人員用沙袋模擬乘客的重量,上百個沙袋一個個堆滿車廂,然後測出荷載,對系統進行校準。一節車廂校準完成之後,還要把沙袋一個個搬到下一節車廂上繼續測量。一連忙了幾個晚上才算大功告成。”張唯說,校準的過程中,每個車型都要挑選一列車進行校準,得到數據後就可以應用到同型號的列車上。現在北京地鐵800多列地鐵列車,已經實現了“精準稱重”。


  信號道岔:具備仨能力 老線也能跑進2分鐘


  北京地鐵信號主管於柯介紹,想要讓列車間隔跑進兩分鐘,有三個能力必不可少:信號追蹤能力、終點站折返能力和車輛段發車能力。


  “像5號線,去年底剛剛完成了信號提升工程,實現了自動駕駛和自動折返。信號的短板補齊了,這條運營了13年的老線也就能跑到2分鐘了。”北京地鐵通信信號AFC總監于濤說,目前除了5號線和13號線兩條老線外,北京地鐵全部採用了CBTC系統,理論上信號最小追蹤間隔可以達到1分30秒。


  信號問題解決了,可兩分鐘的折返極限卻成了“木桶效應”中的短板。有沒有辦法解決?增加區間車!


  疫情期間,多條線路採取了大小交路套跑的措施,緩解客流高峰斷面的壓力。不過,中途的這些道岔,多年以來沒有經歷過這麼高強度的使用。像亦莊線的榮昌東街,以往只用來臨時停放車輛,現在卻成了小交路的終點站,使用頻次大大超過以往。


  “要應付這麼多區間車,首先道岔需要提高維護等級。”於柯說,超常超強措施期間,道岔檢修的頻次增加了。“列車運營間隔縮短後,道岔轉轍機的轉換頻次翻倍增加,零部件的磨損度也會隨之變大。所以要更加及時更換受損嚴重的零件,每一個環節都精益求精,降低設備故障率。”


  供電:壓力上升 精打細算超極限


  “超常超強”,超的是以往不敢想的極限。列車跑得勤,線路的供電壓力隨之也會上升。假若一個開關跳閘了,影響的可能就是整條線的運行,運行間隔就會退回去。


  3月31日,包括6號線在內的四條線路加入到超常超強運行當中。這天早上7點剛過,代偉就急匆匆地來到了地鐵應急智慧中心內,緊盯著數據的變化:“供電設備負荷有多大,我們的心理壓力就有多大。”


  如何在“超極限”的運營中做到安全穩定,需要精心地科學測算。為此,工作人員需要依據供電能力核算,對相應的保護定值進行調整。


  6號線東段的外部供電能力不足,是一個多年未解決的問題,這也使6號線東段一直跑不出2分鐘的設計間隔。供電專業出身的代偉著了急:“供電跟不上,線路上的列車一多就跑不起來了,不能貿然加車。”


  一面是供電壓力,另一面又需要更多車輛來減小間隔,怎麼辦?6號線就採取了“不均衡運行圖”的方法:早高峰進城方向間隔2分,出城方向間隔3分,平衡之下,進城方向的擁擠度下來了,還保證了供電穩定,任務總算完成了。


  “地鐵勤拉快跑,壓力留給了我們,乘客就可以少在站外排隊。”代偉說,這次採取超常超強措施期間,許多地鐵員工從春節開始就一直沒有歇下來,“每週都有忙不完的活,但看到把以前不可能的變成現實,心裡總會有成就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