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能否完全脫離中國技術與供應鏈?

路茫


國際需求市場

從產業環境來講,中國是半導體消費大國,消費佔全球比重約43%,遠高於美/歐/日等國的10%。但中國自給率目前約10%,到2021年尚不足20%,國產程度較低。中國是IC進口大國,貿易逆差近2000億美元;中國電子產品出口以pc/手機/IC/面板等為主,佔比72%;下游終端產品出口較多,上游核心元件能否自主可控,是貿易話語權的關鍵;美國在華營收較高的企業以芯片、設備等上游環節為主,中國市場是他們的主要營收來源,國產替代空間巨大。

蘋果供應鏈分析

蘋果的全部供應商在全球的分佈比例其實並不令人意外。最大的供應商群體當然還是在我國,有346家;其次是日本,是中國的三分之一;第三位是美國,有69家供應企業;第四位是我國臺灣共有41家供應企業。亞洲成為主要的供應圈,東南亞各國總計有百餘供應企業;歐洲同樣分佈密集,但是數目較少,只有德國有10家供應企業,其餘均為個位數;另外在中美洲墨西哥也有少量分佈,巴西則是拉美唯一為蘋果供應組件的國家,企業數目為6個。

蘋果的18個代工廠,支持的產品包含Mac,iPhone,iPad,iPod和其他配飾。除了為蘋果提供Mac組裝的偉創力是美國走出的全球化公司以及蘋果公司本身,其餘全部是華人企業,他們是富士康,仁寶電腦,廣達電腦,和碩聯合公司,緯創資通,英華達以及比亞迪。他們建廠遍及全國,主要集中在崑山-蘇州-上海一線以及深圳。

蘋果供應鏈中中國零部件供應商居多。在蘋果供應鏈中,核心模塊芯片供應商仍外國廠商居多,如高通、Skyworks 等;中國大陸、香港供應商主要聚集在精密組件及材料供應模塊中,如信維通信、領益智造等;中國臺灣供應商主要聚集在代工模塊中,如富士康、臺積電等。


2019 年中國三地廠商合計佔比達到 43.5%,蘋果供應鏈對中國廠商依賴加深。中國廠商不僅在蘋果供應鏈中數目有所增加,同時核心供應商數目也在逐年提升。在蘋果公佈的 200家主力供應商中,中國大陸/中國臺灣供應商 2017-2019 年分別為 20/42 家、31/45 家、41/46家,佔比分別為 10.0%/21.0%、15.5%/22.5%、20.5%/23.0%,2019 年中國大陸香港臺灣三地供應商佔比合計達到 43.5%。此外,在蘋果核心供應商中,中國廠商數目也在逐步增多:從 2015 年 33 家核心供應商中擁有 30 家增長到 2019 年 59 家核心供應商中擁有52 家。

國內供應商逐步蠶食蘋果供應鏈。隨技術的成熟與發展,以立訊精密為代表的國內供應商在蘋果供應鏈中產品覆蓋範圍逐步加大。2011 年-2018 年,立訊作為連接器龍頭企業分別拓展蘋果 Macbook、iPad、AirPods、Apple watch 等產品供應鏈,同時佈局聲學領域、無線充電、線性馬達等領域。

華為也不甘示弱

在相對成熟的智能手機行業,供應鏈已儼然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要素之一。每款手機的上市、發售、出貨時間,產品性能、價格等等,都與其上游供應鏈存在著十分緊密的聯繫。隨著5G的全面商用,智能手機供應鏈內部盈利能力觸底,回暖跡象已經出現;外部受到 5G 新興市場刺激;伴隨的各大廠商供應鏈“國產化”的大趨勢;電子行業未來大概率超預期。

華為供應鏈中國外廠商佔據重要地位,尤其是芯片模塊。華為核心供應商總共 92 家,中國大陸廠商 22 家,中國臺灣廠商 10 家,國外廠商共有 60 家,佔據 65.22%,其中美國廠商 33 家,日本廠商 11 家。在芯片模塊,華為對國外供應商依賴度較高,恩智浦控制NFC 芯片,賽靈思控制 FPGA 芯片等。高端邏輯芯片、存儲芯片、高速模擬芯片等國產化率較低,短期內難以突破。

扶持國內供應商,推進供應鏈“去美國化”。為保證自身供應鏈安全,華為正在大力扶持華為海思,提高芯片自給率,同時其他部件尋找替代供應商,進行供應鏈轉移。在 5G 手機移動處理器方面,華為採用海思的最新高階處理器,多模基帶晶片模組採用海思的Balong 5000 產品,並且都採用臺積電的 7nm 製程,後段封裝和晶圓封測由日月光投控和京元電子服務;在功率放大器( PA) 方面,過去華為手機的 PA 元件供應商主要為美商,現在已換由中國臺灣相關供應商協助生產製造、以及日商村田製作所提供。此外,電源管理芯片由中國積極扶持的中芯國際供應。

從數量上看,華為供應商遍佈全球,美國供應商數量最多,70家核心供應商,美國33家,差不多佔50%,其次中國24家。從產品類別看,華為對美國芯片、集成電路、軟件、光通信等廠商依賴度高,另外,其實華為對美國的軟件依賴程度也很高。

從替代的程度來看,我們系統分成了幾類,如部分傳感器、調製器、連接器可以用國產完全替代,代表公司有紫光、光迅、旭創、紫光同創、立訊精密、長盈精密、航天電器、中航光電;部分中低端芯片、硬盤等可用國產部分替代,代表公司有海思、展銳、漢天下、韋爾股份、聖邦股份;驗證測試、部分光器件和軟件、CPU、GPU、數據庫等暫無國產替代,即使能找到替代,也只是美國的供應商。

芯片是說不出來的痛

整體分析下來、普通硬件還是國內供應鏈來完成、但這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供應鏈的行程不是一時半會完成的。需要一個長期消費市場來帶動、剛好中國完全符合這個定位。國內好多企業也在芯片領域持續發力、核心技術的掌握才有很多的主動權。


派顯財經


蘋果能否完全脫離中國技術與供應鏈?單純從是否脫離上來說,蘋果是可以完全脫離中國。蘋果有依賴中國的技術嗎?沒有!蘋果有依賴中國的元器件嗎?也沒有!離開中國,蘋果產品就不能生產了嗎?並不是!那麼從蘋果的利益角度來說,蘋果是否能夠完全脫離中國技術與供應鏈呢?不能!或者說不容易!



蘋果主要是提供技術服務,至於由此組裝成產品所需的各種零部件供應、製造、人工等,則是依靠全球來完成。其產品可以說並不依賴於中國的技術,也就是技術上可以拋開中國也可以完成其產品。至於其供應鏈及製造等,同樣可以依靠全球其它國家提供零部件,或者製造工廠,或者人力資源等來完成。


雖然也發生過像一顆螺絲釘難到了蘋果生產工廠的事兒,但只不過是沒那麼容易找到,最後還不是找到了麼。但如果從商務或者從利益角度來說,蘋果要離開中國的技術或者供應鏈,確是相當划不來甚至會讓蘋果失去市場都是有可能的事兒。



蘋果全球主要的供應商,中國就佔據絕大部分,達到了將近350家。其次有100家左右的日本企業、69家美國企業、還有中國臺灣41家,其它地區佔據差不多隻有100家左右。而且蘋果產品的主要生產製造廠家18個,集中放在了中國,即使不是中國大陸的企業,但主要生產基地卻放在了中國大陸。比如如,富士康,偉創力,仁寶,廣達,和碩,緯創資通,英華達,比亞迪等等,幾乎清一色在中國大陸是他們的主要生產基地。


為何各大生產廠家會把生產基地放在中國大陸?就是因為這會為各大生產廠家和蘋果帶來極大的利益。中國大陸有廉價而熟練有紀律且數量極為龐大的技術工人、有全球齊全的工業體系可以為蘋果提供各種各樣需要或者想要的零部件、還有快速的物流體系隨時保障生產需求、還有國內對這些廠家極為優厚的政策等等,這些都為蘋果產品帶來了極低的成本可以大幅度提高其利潤。



如果蘋果一旦離開中國供應鏈或者製造廠,隨之而來的就是懶散而生疏的工人可能帶來永遠無法完成的生產任務,還有從全球各地尋找零部件而帶來的高額成本,還有動輒罷工漲工資等等無法安定生產而不能滿足的需求,還有可能帶來比現在高得多的價格而影響的銷量等等。這樣一來,也許蘋果會被搞得焦頭爛額,離開中國雖然可以是他們的選項之一,但卻不是聰明的選項之一。


所以單純從是否可以脫離來說,是可以的。但從利益角度來說,蘋果卻並不能完全脫離中國技術或者供應鏈,離開中國實在不是一個好想法。


更多分享,請關注《東風高揚》。


東風高揚



2020年,任何涉及到製造業的廠商,膽敢脫離中國,那就是在作死。中國改革開放40年,最大的成就就是憑藉自身的人口宏利實現了製造業的現代化,從過去的第一產業全面升級成為了第二產業大國,並且現在正在向第三產業轉型。


製造業上來說,中國目前的製造業總額,已經超過美國、德國、日本三國之和,成為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國家。小到穿的衣服、褲子、鞋子,大到電腦、手機、相機,有一個算一個,都需要中國的供應商提供服務。包括蘋果這種全球數碼消費產品的巨頭。

供應鏈脫離中國,蘋果不是沒幹過


將生產線搬到其它地方,完全脫離中國來進行製造,蘋果沒幹過這事兒嗎?當然不是。


2013年蘋果發佈新款的Mac Pro主機,是蘋果最高端的臺式電腦產品線,售價最頂配高達30萬元人民幣,妥妥的生產力工具。當時蘋果在製造這款產品時,就準備做一款完全由美國自己製造的產品,在發佈會宣傳片上最後一個鏡頭,激光雕刻機在機身地步刻上了:Assembled in USA(美國組裝製造)。發佈會上倒是非常振奮人心,美國人覺得製造業有希望了。


但是現實卻教了蘋果做人,製造工廠修建完畢,機器裝配好,員工培訓到位,但是用於裝配的集中單一型號螺絲,在美國暫時找不到供應商......因為螺絲釘這種東西早就被視為低端產業淘汰轉移到國外生產去了。最後蘋果在德州找到一家工廠,生產出了符合要求的螺絲釘,工廠的老闆親自開車,分批十幾次,給蘋果工廠送貨。這一度導致Mac Pro的生產交付比預期晚了整整4個月,還好本身需求就不多。


如果像是iPhone那樣發佈過後就是千萬級別的訂單,出現這種找不到合適供應商出現無法生產發貨的情況,損失那可就大了去了。但是如果在中國,只要蘋果一個電話,一天之內合格的螺絲釘就可以成批運往代工廠。這就是產業集群的魅力。2019年蘋果發佈新款Mac Pro,這一次還是老老實實讓中國代工廠生產了。

蘋果屹立不倒的本質就是供應鏈


聊到手機市場的競爭,都在說最近手機好貴,連小米都要賣5000多了。也有不少人分析了漲價的原因,其核心就是因為隨著手機同質化越來越嚴重,性能越來越過剩。手機廠商的核心已經不是產品本身,而是向上探尋供應鏈:能不能拿到最新的技術?能不能拿到最好的產品?能不能保證只給我一個人供貨?那麼背後看的就是:錢!


無論手機還是電腦,一千多個零件,背後就是幾百家供應商,沒有整合能力,壓根不可能做下去,老羅和他的錘子科技就是最好的例子。在供應鏈來說,蘋果財大氣粗,就是供應鏈的爸爸。當年蘋果發佈MacBook Pro,使用了叫做:Unibody一體化成型工藝 的加工技術,用一塊鋁板雕刻出產品的外殼,做到美觀、堅固、可回收。

為了讓MacBook Pro擁有足夠的競爭力和差異化,蘋果直接賣斷了當時這種工藝需要的全部機床設備,是的,你沒看錯,不是成品,而是製造用的機床設備......這樣的結果就是蘋果電腦在早期就在工業設計上獨樹一幟,到目前已經形成了非常牢固的消費者意識:買什麼電腦輕薄而且質量可靠?蘋果啊!


這些東西的背後,就是錢。對於蘋果來說,高額的產品,帶來高額的利潤;高額的利潤,就可以買到更好的零件和技術,反過來又製造出更好的產品賣更多錢。這是一個正循環。所以蘋果本身對於供應鏈一直非常看中。如今的CEO 蒂姆庫克,在喬布斯時代幾乎沒有多少人知道,但是他早就在蘋果內部管理了十幾年的供應鏈,專門幫喬布斯擦屁股,努力把想做的產品實現大規模量產。

只有中國製造業能夠滿足蘋果


蘋果有錢,可以到處收購公司,買斷技術,拿到最好的零部件。這背後的功臣,就是蒂姆庫克。外界傳聞:當年做iPhone的時候,喬布斯本來打算自己修建工廠生產,確保產品質量。被庫克勸阻,採用代工廠的模式,是能夠按時、按量、按要求生產出質量過關的產品,誰就可以給蘋果代工生產,蘋果的出貨量是按照億計數的,誰能拿到訂單,誰就可以成為世界500強.....看看現在的鴻海精密唄。


蘋果每年電腦、手機、平板、手錶、耳機加起來賣出3-4億臺,這樣的需求量,哪個國家可以滿足?現在看來,全世界只有中國。什麼越南、印度、非洲,聽聽就好了。

  • 首先我們說人口素質,中國由於施行9年義務制教育,導致中國擁有發展中國家最龐大的高素質教育青年人口,再加上技校、專科、本科教育的人,中國青年接受教育程度是最高的。遠超於東南亞國家,勞動力素質更高,自然工作方面就更好。

  • 其次我們說配套設施建設,建一個工廠,不是單單建一個工廠的問題,工人從哪兒來?來了住哪裡?生活怎麼辦?;原料從哪兒來?怎麼運過來?運過來後存哪裡?;生產的成品怎麼運出去?這些統統都是問題。富士康在鄭州的工廠,圈地給建廠,同時建設宿舍樓,修商圈、醫院、學校、菜市場,通鐵路、公路。這些條件目前,只有中國可以滿足。
  • 最後我們說存量市場,大中華地區本來就是蘋果第二大的消費市場,僅次於美國本土地區。蘋果敢搬走,各種優惠政策還要不要啦?國內要不要被打壓一下呀?中國手機用戶數量全球最大,蘋果又是旗艦手機,價格還有下探的可能性,現在在製造業上丟掉中國,並不是最好的時機。


因此技術和供應鏈,要分開來看。蘋果的關鍵技術幾乎都是自己的,處理器有A系列芯片,系統有自己的IOS、Mac OS,屏幕有自己的mini-LED,相機模組是自己設計,包括又購買了英特爾移動通訊業務部門準備自己做基帶。但是技術歸技術,沒有強大的後勤保障,技術只能停留在實驗室無法大規模量產。誰是後勤保障?中國的供應商才是,有錢一起賺,難道不美滋滋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