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璽臨摹:“造府之璽”,界格的妙用

这方印是我们古玺临摹作业的第9方(一共50方),是一方楚玺,印文是“造府之玺”,界定它是楚系玺印的有三个主要特征:

1、是它有“田”字型的边框和界格,这当然不是决定性的,因为秦国官印用“田”字界格更多(楚系玺印用田字界格大概率是受秦玺印的影响,两个国家文化方面互相影响很多,因为两国多有联姻情况);2、“玺”字的写法,这一条更重要,看到“玺”字这样,我们基本就可以确定它是楚玺了;3、“府”名,在战国时期,以“府”来命名各机构的,楚系最多。它的样子如图:

古玺临摹:“造府之玺”,界格的妙用

(造府之玺)

府库本来是为了储藏器物而设置的,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府库也往往兼有造器的职责。这方“造府之玺”大概是职掌器物制造的机构的官玺。

这方玺的特征很明显,就是有“田”字界格,这个“田”字界格将自由奔放的古玺印秩序化了,没有界格的战国玺多是自由、稚拙和质朴的,有了“田”字界格之后的战国玺,则大幅度提高了它的秩序性、规整性。

没有界格的古玺,文字占据印面面积的大小,几乎全看文字的字形大小和笔画多少:文字繁密,笔画多,就占更多的印面面积;文字稀疏,笔画少,就占较少的印面面积。如第8方临摹作业“行士之玺”,完全自由,如孩童作书,无拘无束,妙造自然。

古玺临摹:“造府之玺”,界格的妙用

(行士之玺的文字分布)

战国玺印里,非常多的无界格印,都属这一类。

古玺临摹:“造府之玺”,界格的妙用

(无界格楚玺)

但人类总在进步,如同儿童总要长大,于是不断形成制度,形成规范,使原始的天真烂漫变得规矩起来,于是,国家有了法律,印章有了界格。

让我们来看一下,这种“田”字印格,给古玺印带来了什么?

一、增强了“三密一疏”的章法特征。

在这方印里,四个字字形天然的“三密一疏”,“造、府、玺”三个字明显繁密,而“之”字明显稀疏,如果没有界格,“三密一疏”的红白对比就不强烈,因为繁密的字会挤占稀疏的字的空间。有了界格,完全不一样了。有了对比,审美效果就出来了。

古玺临摹:“造府之玺”,界格的妙用

(三密一疏因界格而形成)

因为有界格,四个字就各自占有平均的印面,同样面积,“之”字的稀疏得到强调。章法特征由此彰显(当然,这可能不是古人主动选择的)。

二、给不规整的战国文字增加了秩序

战国文字一般认为属于“大篆”系篆书,字形不规整,既不像秦小篆一样是竖长方块字形,也不像汉缪篆一样方方正正,所以,在划定的界格里,每个字都排排队,顶满格,站整齐,秩序井然。

古玺临摹:“造府之玺”,界格的妙用

(楚玺实物:安里之玺)

格子的作用到什么时候都是一样的。就是建立秩序,就像现在的我们写书法作品,也会划定界格,提前建立秩序。

古玺临摹:“造府之玺”,界格的妙用

(界格的秩序建设性)

三、区隔和团聚文字。

我们说过,印面界格的作用,笼统地讲,最重要的基础作用有两个:其一,分(界)的作用;其二,合(结)的作用。

有了界格,文字分别有了自己的位置,这是分界;有了界格,四个文字得以团聚在一方印之中,四个字才能合成一印,保障了玺印的印章属性。当然,有了界格,章法上的天真烂漫就消失了,容易板滞,美,总是两面性的。

古玺临摹:“造府之玺”,界格的妙用

(文字与界格的关联)

在这方印里,四个字甚至都与各自的界格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关联,或扶正了文字,或给文字提供了 支撑。即便是磨砺严重的边框,也依然保留了对文字的团聚和支撑,比如这方“周阳信玺”:

古玺临摹:“造府之玺”,界格的妙用

(楚玺:周阳信玺)

这方印的界格问题容易临摹(因为是直线),难以临摹的是战国文字的憨朴稚拙的曲线,印中文字除了“止”字,直线不多,多是各种形态的曲线。其实,这也是“动与静”结合的印面(直线是静态的,尽管是斜线;曲线是动态的,因为它们姿态更丰富。)刻好这种曲线,最锻炼刀功,因为,它的粗细如何控制,粗细到什么程度,线质的“光”和“毛”到什么程度,需要不断的练习体会,练习和体会得来的,才是真东西。

(【篆刻作业】之229,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