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安被蒙古人攻破時的情景是什麼樣的?

歷史一書生


臨安末日,標誌著南宋政權的結束。在這之前主要經歷了兩場意義重大的戰役,一個是丁家洲決戰,一個是焦山之戰。

丁家洲決戰發生在今天的安徽省銅陵附近,當時元軍進展迅速,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消息震驚了南宋朝廷。此時宋度宗剛剛駕崩,幼帝趙顯年僅四歲,祖母謝太后臨朝稱制。權力掌握在賈似道手中。趙顯曾詔令天下勤王,但響應者寥寥無幾。臨安太學生等紛紛要求賈似道出師禦敵。迫於朝野壓力,賈似道不得不率精兵赴蕪湖應戰。於是,宋元兩軍在丁家洲展開一場決戰。

公元1275年二月,賈似道在丁家洲一帶,以步軍都指揮使孫虎臣為先鋒,淮西制置使夏貴率戰艦兩千五百艘列陣於長江,軍隊總數十三萬。就水軍數量來講,南宋優於元軍。

元軍主帥伯顏為了迷惑宋軍,先是讓士卒準備柴草,擺出一副要火攻的樣子,把宋軍搞得草木皆兵,疲於應付。待宋軍鬆懈之時,伯顏命令左、右萬戶率騎兵夾江岸而進,又用火炮轟擊宋軍的中堅。同時,元軍水軍出動,攻擊宋軍的艦隊。元軍用騎兵吸引一部分宋軍,這樣極為巧妙的避開了兵力不及的短點。南宋孫虎臣先敗,接著夏貴也率軍逃跑。夏貴所率的水軍系南宋最後一支精銳,夏貴的不戰而逃使南宋徹底陷入絕境。他在逃跑途中還向賈似道大呼道:“彼眾我寡,勢不支矣。”賈似道本來就膽小如\r\r鼠,聽到這個夏貴的呼喊後,急忙命令撤軍,結果導致南宋全線失敗。

伯顏和阿術率領元軍乘勝追擊一百五十里,宋軍死傷慘重,屍體浮滿江面,江水都被鮮血染紅。南宋兩千多艘戰艦被元軍繳獲,連賈似道的都督之印也落於元軍之手。丁家洲決戰是元宋之間的最後一次大決戰,宋軍十三萬精銳之師盡喪敵手,使南宋徹底喪失了與元軍周旋的實力。

丁家洲兵敗後,陳宜中等大臣奏請謝太后殺賈似道以謝天下,但謝太后只是把他貶謫循州安置。押送官鄭虎臣深恨其貪婪誤國,就在途中殺掉了賈似道。

焦山之戰,丁家洲決戰後幾個月,元軍與南宋又在鎮江焦山展開了另一場激戰。公元1275年五月,忽必烈將伯顏召回京師,另命阿術負責攻宋。阿術發現南宋軍艦每十艘一組,皆用鐵索相連,於是決定採取火攻。阿術指揮麾下劉琛、董文炳、劉國傑、忽剌出,張弘範等萬戶,兵分五路,同時從東、南、西、北、中向宋軍發起進攻。又選拔善射之士,從兩翼向宋軍的連鎖船射擊火箭。宋軍大敗,很多士卒為了活命都跳入水中被淹死。張世傑見勢,只好匆匆東逃。

焦山戰役後,南宋方面基本喪失了軍事力量。後來雖然有文天祥等少數“勤王”之師援助臨安,但軍力有限,根本不是元軍敵手。只有江北揚州李庭芝等精銳餘部仍在奮力抵抗。

公元1276年正月,伯顏重新回到軍中,統率三路大軍包圍臨安。南宋丞相陳宜中主張南逃,謝太后反對,她認為,錢塘江出海口已被元軍封鎖,南逃根本無望,為了保全臨安城內數十萬軍民,謝太后決定出城投降。陰曆正月十八,宋幼帝和謝太后派遣臨安知府賈餘慶,奉傳國玉璽以及降表到伯顏軍中投降。南宋就此滅亡。南宋幼帝和謝太后、全太后等被元軍悉數押往大都覲見忽必烈。

謝太后降元前一天,宋幼帝封庶兄趙昰、庶弟趙昺為益王和廣王。二王在陸秀夫和楊鎮的保護下逃出臨安,後來在福建和廣東重建政權,繼續抵抗元軍。三年後崖山之戰中,陸秀夫身背趙昺蹈海而死。南宋官員、婦女和將士們紛紛跳海殉國。

元軍平定南宋前後持續四十餘年,是蒙古大軍遇到的最為強大的抵抗力量,也是在征戰當中最英勇、最慘烈的對手。陸秀夫死後,張士傑也投水自盡,展現了南宋臣民高尚的道德情操。


歷史的小學生


《宋史》記載:德祐二年(1276)

正月,元兵圍困湖南潭州(長沙)三個月後,長沙淪陷。

陸秀夫等至元軍中,求稱侄納幣,不從;稱侄孫,不從。

嘉興城投降。文天祥知臨安府。…遣監察御史奉表稱臣,上大元皇帝尊號曰仁明神武皇帝,歲奉銀絹二十五萬,乞存境土。……

元兵至皋亭山(杭州北),遣監察御史上傳國璽(傳國玉璽,國家正統的象徵)投降,其表曰“宋國主臣,……權奸(賈)似道背盟誤國,……謹奉太皇太后命,削去帝號,以兩浙、福建、江東西、湖南、二廣、兩淮、四川見存州郡,悉上聖朝,為宗社生靈祈哀請命。伏望聖慈垂念,不忍臣三百餘年宗社遽至隕絕,曲賜存全,則趙氏子孫,世世有賴,不敢弭忘。”

(大意就是趙家不當皇帝了,國土也給你了,但請求你對百姓們仁慈點。)

二月,太陽有黑子,如鵝卵。元使者入臨安,封府庫,收史館,禮寺圖書等,罷官府及侍衛軍。…元軍當時駐紮在錢塘江沙灘上,但是錢塘江三天都沒來潮。

《宋史》中元朝人脫脫先是誇宋朝仁義禮義,然後說“我皇元之平宋也,吳越之民,市不易肄。世祖皇帝命徵南之帥,輒以宋祖戒曹彬勿殺之言訓之。” 也就是說,(元朝寫史書的人認為)征服南宋時,吳越地區的百姓受到戰爭影響很小。

在臨安投降蒙古人的是宋度宗皇子瀛國公,度宗駕崩時,瀛國公才4歲。

臨安是投降的,沒有被元兵屠城的記載。(元兵攻陷金國首都後,把金國皇帝完顏一家殺得差不多了)。

在崖山殉國的是宋度宗庶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