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馬店中山街的記憶


1902年,駐馬店開始修建火車站。1904年,京漢鐵路全線通車,駐馬店火車站也建成開始運營。伴隨著京漢鐵路的通車,遠近商賈攤販紛至沓來,競相在火車站附近購地建房,開店設鋪。各種店鋪以火車站為中心逐漸向四周輻射興建,形成街道框架,中山街由此成商業街。京漢鐵路的通車,讓駐馬店商業空前的繁榮。《駐馬店市志》記載,1912年,駐馬店已成為豫南糧食集散中心,方圓數百里的糧食皆集中於此,日交易量達15萬公斤。大量糧油通過“申莊”、“漢莊”、“津莊”等大糧行輸往德、美等國,平均年外運量達6萬餘噸。1932年,糧行已發展到140餘家,主運糧食的轉運公司和貨棧有60餘戶,油行有百餘戶,米麵行達40家。駐馬店已成為馳名全國的中級糧油市場。與此同時,洋人的“美孚油”、香菸、毒品等洋貨和外地的食鹽、洋布等商品陸續進入駐馬店,商品進出兩旺。眾多的商賈,南來北往的客商,加之四處漂泊的遊民,使駐馬店逐漸形成一個繁華的小都市,時有“小上海”之美稱。到1936年,駐馬店的商販已達1500戶。

中山街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客商們的首選之地。湖北、江西、浙江等地富商在此購地建房、開設商號,房屋多為二層樓房,樣式新穎,經銷商品多為洋貨,群眾稱這條街為“洋街”。

放初期,中山街是駐馬店僅有的一條用水泥方磚鋪設的道路,其他街道都是土路,中山街是當時最繁華的街道。“駐馬店有個中山街,緊走慢走走半月;駐馬店有個高橛子(指平等路福音堂),矗到雲裡半截子;駐馬店有個南大河,軍艦掉裡面找不著。”這是解放後,駐馬店廣為流傳的一句順口溜。過去業務員到外地,都是這樣給人家吹的。雖然是一句順口溜,但足以說明,在解放後相當長一個時期,中山街仍是駐馬店一個重要的標誌。

1953年,政府把中山街修成水泥路,這是駐馬店修建的第一條水泥路,開創了駐馬店市街道路面硬化的先河。這條道路修得質量很好,時至今日,除了路兩側修了下水道和補修外,沒有大修過。現在的中山街,雖然60多年過去了,路面被磨得發亮,但路面依然平坦,破損的地方不多。

作者自2008年至今,陸續在中山街拍攝了大量片,如今,昔日的中山街因火車站廣場升級改造已拆遷完畢,僅保留紅衛大樓、拐角樓和戲院三棟建築,二期拆遷項目也在2018年9月下旬開始啟動並於10月底結束。駐馬店人記憶裡的洋街、高橛子,藍夢、中山舞廳等將成為我們心中永遠的懷念。

其實,一座城市的魅力,遠不是外在的建築和風景名勝等呈現出來的表象,更多是深入到每個人骨子裡的與人和事兒有關的文化傳承。關於一個城市,到底是哪些東西可以打動更多人,觸動更多人的心絃?到底是哪些內容可以通過影像來讓我們舒服地接受,慢慢地回味,認真地思考?這才是城市影像傳播過程中的每一個參與者必須認真思考,並給出答案的問題。

小巷的記憶,在流逝的歲月裡發酵,讓一種懷念越來越清晰,小巷的記憶,開始走進懷古的歷史,逐漸被林立的高樓抹去,小巷的記憶,不老的話題,像一首歌,唱響著城市的往昔……(注:本文圖一、圖二為網絡照片。部分文字說明參考自網絡,涉及有關作者或版權,本人在此一併表示誠摯感謝。)

▼民國二十七年四月二十日,駐馬店中山街被日軍轟炸得幾乎夷為平地。

▼一九四八年人民解放軍在中山街清剿殘敵。

▼冬日的傍晚,一群鴿子飛過中山街基督教堂的塔樓。

▼中山街居民楊志傑和老伴翻看著老相冊,回憶往昔逝去的歲月。

▼原五小退休教師柴老師坐在輪椅上發呆。一杯水一把輪椅,就這樣一天天地度過孤獨漫長的暮年時光。

▼玩耍的孩子與收廢品的老人。

▼姐弟倆無憂無慮天真無邪,姐姐活潑好動,頂著電飯煲當帽子笑得那麼開心,弟弟有點靦腆,見到生人有點不好意思。

▼2018年9月17日,三萬元獎金簽約第一天,中山街居委會人山人海,據說今天有很多居民簽訂了拆遷補償協議。

▼生於1936年,現在八十二歲的李發財老人留著回族人特有的山羊鬍顯得鶴髮童顏。

▼中山街賣燒烤的新疆人。

▼中山街遇見喜歡玩跨子的谷鵬飛,小夥子騎著黑色的邊三輪摩托車陽光帥氣。

▼馬德偉用煤氣噴燈燒烤羊蹄上清理不掉的羊毛。

▼居民閒置不用的鳥籠竹椅捨不得丟棄,都掛在房簷下。這樣的竹椅已不多見了。

▼人們都說隔代親,六十歲的丁愛梅慈祥地看著孫子孫女。

▼中山街西醫診所醫師賈國平的愛人在做包子。

▼今天是平等路向南街居民郭愛琴父親去世七週年忌日,姐弟倆帶著祭品與親朋一起去墓地祭奠。

▼中山街平等路向南街,駐馬店老公安局當時辦公室是樓房共十八間,民間稱“十八間樓”。劉海成1962年從遂平常莊衛生院入伍,退伍後分配到駐馬店公安局,後在駐馬店人民街派出所所長退休。退休後經常用這個雙體小魚船在湖裡下粘網捕魚

▼一個月的拆遷期限之後,這裡將不復存在。

▼李項英、高成枝、王培仁及老伴王冠榮是糧局幾十年的老同事,他們幾個最大的八十六,最小的也七十六歲了。多年不見他們非常激動,兩眼閃著淚光。

▼坐在門口做棉襖的大嫂。

▼一間房子兼做廚房客廳餐廳。牆上掛著各種家當。

▼街頭巷尾是居民娛樂休閒的場所。拆遷宣傳標語在牆上格外醒目。隨著拆遷工作不斷推進,鄰里之間這樣和諧的場面將成為永遠的回憶。

▼豆沫西施鄧麗君站在自家招牌前留個紀念。

▼中山街拿著槍玩耍的孩子們。

▼拆遷在即,街頭巷尾居民們談論的話題都是拆遷補償標準評估價格等關乎自身利益的問題。

▼丈量房屋面積,評估登記表簽字。

▼拆遷評估分組入戶摸底調查登記。

▼拆遷在即,房地產開發商不失時機地到中山街做置業推廣宣傳。

▼老太太穿針引線為孫子做棉褲棉襖。

▼工作人員為居民講解有關拆遷補償政策。

▼拆遷戶遺棄的舊衣櫃印證著歲月的滄桑。

▼宋秀敏老人生於1928年,今年90歲,耳不聾眼不花,拿著1958年在中山街合作社二食堂工作時的照片感慨萬千。她說這是她在食堂掃地時一個攝影師抓拍的。

▼幾十年的老鄰居難捨難分,讓我給他們拍個合影留作紀念。

▼清真寺牆外,三個放寒假的小朋友在一個鐵架子上玩耍。

▼兩個雙胞胎小朋友玩性真大,午飯了還騎車在狹窄的巷子裡亂跑。

▼這個小院原來是駐馬店鎮老食品公司,現在住著苗苗和琪琪兩家。大家在一個院子裡相處了幾十年,跟一家人似的很和諧。

▼老人展示自己年輕時的照片,旁邊坐的是小他二十歲的妻子。

▼在中山街經營多年裁縫的劉巧玲為顧客改制一條牛仔褲。

▼鏹菜刀磨剪子……多麼遙遠又熟悉的吆喝聲在耳邊響起,時空好似跨越孩提時代。

▼街道上晾曬的衣服如萬國旗。

▼中山街清真寺回族居民出殯。

▼門裡門外小盆友的兩重天。

▼自家門口賦閒的老人。

▼代寫書信

▼畫像邊拿玩具手槍的女孩。

▼一個拿傘的人行走在中華路地下道上沿,遠處建築為中山街清真寺。

▼小女孩衝到我的鏡頭前,調皮地敬了個軍禮。

▼蒸饃籠屜剛打開,熱氣騰騰,給這個冬天平添了幾分溫暖。

▼摸不透拆遷補償政策,把拆遷公告拍下來回家仔細研究研究。因建設年代久遠,居民區住房密集狹小,面積大多在二三十、六七十平方,大一點的也就百十平方,按當前駐馬店拆遷補償標準,這裡每平補償不會超過五千,駐馬店房價在五千五到七千不等,‘’拆遷後連個衛生間都買不住‘’,居民們抱怨到。

▼中山街平等路地下道,見證了歲月的滄桑,自行車將水泥路面磨出了一道深溝。該地下道上面是貫通中國南北的鐵路大動脈-京深鐵路。

▼難得的豔陽高照,居民們高高掛起棉被晾曬。

▼笑笑與她的小侄女邊走邊吃著零食。

▼居民老張平時理髮,間或在建築工地打工。

▼兩個小傢伙好奇地打量叔叔手中的相機。。

▼小傢伙看到生人怯怯地躲在媽媽身後,小女孩調皮地從門口探出半個腦袋喊著男孩的名字。

▼居民們在門口納涼,一個光頭小盆友看到攝影師,很調皮地歪著腦袋看。

▼小姑娘在幫大人看舊書店的閒暇時間讀書。

▼一個新疆到內地做生意的婦女抱著孩子從坐輪椅的老人面前走過,後面不遠處跟著的是她的兒子。

▼玩跳棋的小盆友被悅耳動聽的鳥鳴深深吸引,紛紛扭頭張望。

▼飯店老闆與美女合影。

▼晚飯後,幾個小朋友以巷子為舞臺,跳起自編自演的舞蹈來,瞧,觀眾不少,大家好像被她們的精彩表演吸引。。

▼中山街居民在自家樓頂養羊。

▼吃早餐的老人從兜裡費勁地排出一堆硬幣放在桌子上,賣早點的老闆娘用眼睛的餘光數著錢。

▼牽手相扶的一對老年夫妻。

▼老先生在認真地看報紙,遠處的幾個女人不知道在議論著什麼。

▼小丫頭好有愛,拿著勺子喂小妹妹吃飯,旁邊的小朋友嘴不自主地張得大大的。

▼平等路地下道口一個遺棄的沙發和匆匆而過的小狗。

▼大雪中,一個手拿油布傘的老人小心翼翼地騎車前行。

▼中山街平等路四巷,一男子站在房頂上向遠處張望。

▼一碗豆腐腦,一個油炕菜饃或幾根油條,簡單實惠吃的飽吃的好。

▼戲院是駐馬店早年戲曲、電影和群眾集會的重要場所,後來改為中山舞廳,在不知不覺中它淡出了歷史舞臺,現在這裡的地攤小吃很火爆。

▼小傢伙不知道羞羞,捏著雞雞對著大街尿尿。

▼中山街清真西寺,穆斯林開齋節,兩個女孩在走廊竊竊私語。

▼美麗的穆斯林姑娘戴著彩色的頭巾別具異域風情。

▼中山街清真寺穆斯林開齋節,大人們都在虔誠安靜地做禮拜,走廊裡突然竄出一個小傢伙。

▼為了照顧孩子,在家門口招攬生意,為這裡的街坊鄰居理髮。

▼老黃年輕在部隊跟著首長當通訊員,因此寫得一手好字,退伍後一直居住在中山街,為人代寫書信為生。

▼李老二把剛炸好的燒雞整齊地碼放在大盆裡。每盆大概四十隻左右,金黃中透著紅色油光,離老遠就聞到燒雞的香味,百年老湯滷出來的東西就是不一樣。

▼由於小區房屋參差不齊,缺乏市政公共設施,一部分居民生活用水還要靠壓水井。

▼中山街居民區內通道狹窄低窪,下雨天路面很多積水,嚴重影響了居民的生活和出行。

▼中山街原來有一個國營縫紉機門市部,所以這裡還有修理縫紉機的。

▼2008年春雨季節,在中山街南端丁字路口,遇見正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露露,當時她應該小學二年級,非常漂亮活潑的小女孩。隨即給她拍了幾張,後來九年後才找到她。

▼2017年1月,再次見到露露,她已經出落為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現在就讀於駐馬店一中讀高一。

▼2017年春節,露露家庭合影。

▼新華街派出所在中山街懸掛的打擊黃賭毒橫幅格外醒目。

▼中山街南頭小地下道,是平等路通往共和街的唯一通道,由於地勢低窪,下雨天這裡一片汪洋。地下道的上面是貫通中國南北的京廣鐵路。

▼春節臨近,賣鞭炮的商販為了顯示自己的炮響,在路上長在點燃一枚大炮。

▼中山街一個和尚口中唸唸有詞地在作法。

▼提鳥籠的老者。

▼清真寺邊燒火炸油香。回族的喪葬根據伊斯蘭教“三日必葬”的規定,一般是早上無常,下午埋;晚上無常,次日早上埋,不能超過三天。回族人辦喪事,一是不用棺,只用三十六尺白布纏身,用水沖洗後,白布纏身,舉行殯禮,最後將屍體抬往公墓安葬。頭七起油鍋炸油香給親戚和幫忙的每家四個。

▼平等路三巷18號丁長富、孫桂榮家房子八十多平方,領到拆遷補償款四十多萬。房價連年持續攀升,每平四千多的補償價格對拆遷戶來說顯得很尷尬。

▼支付寶改變了人們的消費方式,這裡的小旅館也不例外。老闆娘王文燕老家駐馬店平輿縣人,原來在中山街經營一家平輿人快餐屋,後因拆遷現在平等路開了一家小旅館慘淡經營。

▼中山街是駐馬店回族聚居區,因此平等路街道兩邊很多買羊肉的生意人。

▼牆上的鏡子裡倒映出居民馬富安的鏡像。馬富安早已不在老屋居住,拆遷工作組走訪登記產權評估,他回到老屋登記房產面積。他是車輛廠退休職工,祖傳針灸推拿,現在靖宇廣場行醫。

▼中山街上閒聊的小商販。

▼一個年輕女子手拿一支玫瑰花匆匆而過,這個西洋建築在解放前是一個監獄。

▼中山街居民張金柱在家裡熬糖稀做糖葫蘆,他的兒子躺在床上打電話。

▼搬家的回族居民,‘’克爾白‘’掛毯一般回族家裡都有。

▼中山街像這樣臨時休息的小旅館很多,成為這裡的一景。

▼拆遷後,老鄰居再見面就不容易了,彼此緊握的手久久不願鬆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