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请点评下关羽北伐前,曹操,孙权,刘备三方形势如何,谁更有利?

闪电侯爵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读完一本厚厚的《三国演义》,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它是一个历史人物的舞台,把重多人物刻画地淋漓尽致,使我不得掩卷长思……

先来谈谈曹操,大多数人认为他很奸诈,也有人总结了一句话:”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体现了他做事周到的特点。”宁我负天下人,莫使天下人负我“是曹操的人生哲学。但曹操也有优秀的一面,他求贤若渴,看重人才,无贵贱之分,打破了当时书香门第、贵族子弟才能做官的规矩。

与曹操相同的人物是刘备,在现在的社会上,人们都打趣的说刘备是”哭来的江山“,刘备胆小,当年他与曹操煮酒论英雄时,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今天下英雄,惟操与使君耳。“可把刘备吓出了一身冷汗。刘备讲仁义,爱戴百姓,他也很注重人才,使得关羽、张飞、赵云都在他帐下听令。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今……“这就是着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再现了赤壁之战的战火纷飞,也为三国鼎立定下了基础,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曹操也差点在赤壁之战中丢了性命。

一个国君要想建立一个好的帝国需要一个辅佐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好大臣,这就是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事实也证明,诸葛亮不是一个草包,他一展英才,空城记、草船借箭充分验证了这一点。而”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看出了诸葛亮的忠心耿耿。

光有”识“可不行,还需要有”胆“,就像赵云,几乎百战百胜,无战不胜,他也称”赵子龙“,他其时也为曹操效过力,但后来归了刘。虽说一代天骄是成吉思汗,但子龙也可以做了。

我们世纪少年应该具有诸葛亮的”识“,赵子龙的”胆“,这就是胆识。《三国演义》有三绝:义绝、奸绝、智绝。恰恰,关羽见证了义绝,曹操见证了奸绝,诸葛亮见证了智绝。读了这本,《三国演义》,我获益匪浅。



小夜猫成本课堂


关羽北伐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先说结论,历史小学徒认为:孙权政权更有利,北伐前曹魏政权处于内乱四起、疫病猖獗、战线收缩的战略收缩期,刘备政权处于新建政权暗流涌动、疆域版图持续扩大的创业扩张期,孙权政权处于权力稳固、后方安宁的稳健期。形势对孙权政权更加稳健、更加有利。


一、曹魏:内外交困、战略收缩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之前的曹魏,是一个内乱四起、疫病猖獗、战线收缩的全面收缩期。

(一)首先是内乱四起

从216年曹操晋爵魏王开始,曹操开始一步步露出了他的狼子野心,不断僭越帝王礼制,从旌旗、车饰等都按照皇帝的规格去执行,引起了曹魏内部部分士大夫群体的严重不满,217年许中京兆金祎造反,挟持汉献帝反攻曹魏。218年宛城守将侯音造反。一直以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相当一部分人的归顺真是因为曹操在法统上的正当性,而曹操不断加码的僭越行为,让曹魏政权内部潜在的矛盾激化显现出来,而且集中爆发在许中、宛城等曹魏政权的核心区域,虽然曹操很快就平息了叛乱,但仍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许中金祎甚至还暗中与关羽通信联合,引以为援,威胁极大。

(二)其次是疫病猖獗

217年冬天,曹魏境内爆发了大规模的疫病,建安七子一年之内死了5个,连医圣张仲景的宗族都死了三分之二,可见疫病传播之广、影响之烈,极大地影响国计民生,直接导致屯田大面积减少、民生凋敝,219年陆浑县孙狼起兵应关羽,让曹魏震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疫病余波让百姓不堪重负、惮于远役。

(三)最后是战略收缩

219年初黄忠在定军山斩夏侯渊,夺取汉中。曹操与刘备对峙数个月,曹军疲惫,于是撤回长安,刘备就此占据了汉中。

从这以上几个方面来看,关羽北伐前的形势对曹魏是极其不利的,王制僭越、疫病猖獗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也许是因为内部形势不稳,曹操才会放弃汉中,收缩战线。


二、刘备:快速扩张,新旧相争

从建安十六年(211年)刘璋借助刘备力量攻取汉中张鲁开始,一直到关羽北伐前的219年,可以说是蜀汉的战略扩张期,刘备一路凯歌,顺风顺水,占据荆州,攻取益州,但很多内部矛盾被创业过程中的极速扩张所掩盖,却极大地影响了刘备后续的发展。

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就是新人与旧人的问题,刘备从荆州等地的老部下旧人与益州本地的新人处理问题,由于也仅有短短8年的时间,加上外部扩张来的影响,未能得到较好的平衡。正是因为在这个问题上处理不当,导致关羽败走荆州后,没能得到上庸房陵地区的援助,最后兵败被围、身死人手。

在刘备旗下的益州新人派中,孟达和法正是两个典型代表人物,他们两人都原是刘璋的部下,当时刘璋以法正为正、孟达为副,赴荆州迎刘备。以对孟达的处置为例,刘备称王后,命孟达从秭归攻房陵,刘备“恐达难独任”,仍自汉中遣养子刘封与孟达会师上庸,统孟达军,刘封下统孟达之军,是以亲统疏、以新统旧,造成了三郡地区敏感的局面。后来孟达和刘封不肯援助关羽攻打樊城,导致关羽需要从荆州抽调人马,荆州防守空虚给了东吴可乘之机;关羽败后,他们也不肯援助。正是因为二人不和、相互牵制的缘故。当时,如果守上庸的不是刘封孟达,而是张飞,关羽也不至于输的这么惨、还丢了性命。

由此可见,虽然刘备在北伐前扩张得很快,实际上由于政权新建不久,在很多利益分配问题上都未能得到妥善的处置,间接导致了关羽北伐的失败。


三、孙权:内部稳定,地缘失利

相对刘备,孙权在江东经历二世,已经不存在这样突出的内部矛盾处理问题,也没有像曹操那样严重的疫病影响,东吴内部安定。加上建安二十二年,陆逊起兵征讨山越,降服丹阳、会稽(今浙江绍兴)等三郡山越,收降了山贼,得精兵数万人 既消除了后方的隐患,也进一步增强了军事实力。正处在一个最好的时期,可以全力应对来自曹操和刘备的外部影响。可以是形势最好、内部环境最为稳定的一方。

对那时候的东吴来说,影响较大的是曹操在合肥等地与东吴的相持,但那段时间曹魏自顾不暇,压力大减,其次是刘备占据荆州上游,虽然后来东吴讨回长沙等三郡,但战略要地南郡还在刘备那。万一蜀吴联盟瓦解,随时面临着来自刘备和曹操的双线攻击,隐患极大。因此,东吴才会趁机攻取荆州,夺取南郡。


四、关羽北伐:天时地利俱全,唯缺人和。

关羽北伐前,占据了天时、地利,唯独缺了人和,导致了北伐失败。

(一)从地利来讲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获得房陵、上庸和西城后,曹操所属的襄阳、樊城的西侧已经没有屏障,使得关羽进攻襄阳樊城更加有利。如果他能够成功占领襄阳樊城,还能让荆州与汉中连成一片,破解荆州远离益州的不利局面。

(二)从天时来讲

当时水潦方生,有利于关羽发动水军。曹操方内乱不止,都是攻打的好机会。

(三)唯独败在人和

一方面关羽在对吴关系的处理上太过生硬,强硬拒绝孙权的和亲提议,又在敏感时期抢占东吴的粮仓,给了东吴发动进攻的借口;另一方面,蜀国内部势力还不够稳定,在快速扩张过程中没有处理好新人旧人的关系,导致关羽失利后未能得到来自刘封和孟达的援助,最后败走麦城身死人手。


格物小书斋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继拿下蜀中后,又夺得了汉中,并于七月在汉中称“汉中王”,同年八月关羽率兵北上发动襄樊战争,十二月兵败败走麦城,突围时被东吴部队所杀。那么这场战争该不该打,打之前魏蜀吴三国形势如何,我在这里简单分析一下。

发动战争前魏蜀吴三国的形势如何

  1. 首先,说魏国,赤壁之战以后魏国战败,虽然暂时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但是此时魏国仍然占有中国北方大片土地,国富民强,是三国中实力最强的,当时荆州北部也有部分地区是魏国统治的,关羽攻打的襄樊就是荆州的治所,是曹魏的统治地盘,樊城守将是曹仁。

  2. 第二,说蜀国,此时刘备已经接连拿下蜀中和汉中,并在汉中称王,实际掌握了整个益州,加上赤壁之战之后瓜分到的一部分荆州,从实力上来说虽然比不上另外两家,但是也算是有了自己的一块地盘,有了用武之地,且益州易守难攻,刘备据此有成就霸业的可能,荆州此时由关羽镇守,主要部队驻扎在南郡江陵公安一带。这个阶段孙刘联盟还是一直保持在的,蜀国也把主要魏国当做是主要敌人,关羽更是从来没有把吴国镇守在江夏前线的大都督放在眼里。

  3. 最后,说吴国,吴国此时的心理很微妙,从实力来说吴国强于蜀国一点点,但是又落后很多于魏国,因此按正常决策来说肯定还是继续保持孙刘联盟,联蜀抗魏,但是此时刘备已经取得益州并且控制了荆州比较富庶的南郡,换句话说就是刘备基本上掌握了长江中上游地区,因此这时处于长江中下游的吴国的压力会变大,他们肯定十分希望夺回荆州这样才有保障,也防止蜀国过于强大后进而先吞并他们。因此这个时候吴国在关羽攻打襄樊的时候选择了站边曹魏,偷袭了关羽的大后方,致使关羽丢了荆州。

关羽该不该发动北伐

我的看法是应该北伐,但是需要考虑周全准备好一切事物以后再去打襄樊。

  1. 首先,襄樊地区是荆州治所,刘备要想控制整个荆州,这场战必须是要打的,而且本来蜀国的政治口号就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因此迟早也都是要往北打的,诸葛亮的《隆中对》中也给了战略规划“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因此北伐是必然的,但是时机尚未成熟。

  2. 北伐应该发动,但是要先处理好与吴国的关系,因为刘备已经占据了益州,现在如果拿下襄樊就基本上等于又控制了整个荆州,这个肯定是吴国不愿意看到的也不敢看到的,因此需要处理好与吴国的关系后才能出击北上,否则像关羽一样刚愎自用不把吴国放在眼里冒然出击,最终导致兵败身亡。


总的来说,这场战役是蜀国必须要打的,但是发动时间时的情况对于蜀国来说并不是有利的,尤其是关羽擅自行动没有事先和刘备诸葛亮商量好导致最终兵败丢失了荆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