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酷爱行书名品《兰亭序》,为什么唐代书法的高峰不是行书?

许悦爱书法


唐代书法的高峰是楷书,这在书法史上早有定论,但这不意味唐代的其他书法不行。

这正如我们知道李白是诗仙,但他的书法同样很好,留下了著名的《上阳台帖》。

唐代楷书的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与内在要求。

1、唐代书法家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会选择更守法度的楷书。

唐代书法家多为世袭的封建官僚,为了维护其既得利益,他们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必须强调遵章守纪,在书法艺术上也有如此。

唐宋书法家社会构成的不同,是“尚法书风”与“尚意书风”产生的重要原因。

正因为如此,唐代的楷书更受重视,得到了更大发展。

2、强盛的国力与完善的制度,保证了唐代楷书的发展。

大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历时较长、国力强盛的朝代,国家有较大财力、物力、人力投于书法,唐太宗更是创建了弘文馆,用于官员来研习书法,这些都保证了唐代楷书的发展。

3、先发优势,让唐代成为历史上不可逾越的一座楷书高峰。

法度严谨的楷书,较之更为自由的行草,其变化余地更小,故而能先占据高地,后人便难以超越。

唐代距王羲之时代并不遥远,唐代的大家们在研究王羲之的基础上,迅速将楷书发展的各个方向占据,此后的书家便难于再有更大的发展。

唐代的楷书虽是高峰,其行草书同样异彩纷呈。

1、唐代不仅产生了对后世行书影响深远的书法家李北海,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杨凝式的《韭花帖》,更是行书史上的名篇佳作,与王羲之的《兰亭序》齐名。

2、唐代孙过庭的《书谱》,既是书法史上重要的书论,也是草法精妙的书法作品。

而张旭、怀素则更是鼎鼎大名的草书大家,其狂草作品至今还难有人逾越。

不过,由于李世民对王羲之的狂热崇拜,导致大量的书圣作品随葬,不得不说是书法史和艺术史上的一大损失。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每一个时代都力求产生独特时代风格。书法具有顽强生命力,不断新陈代谢是一重要原因。晋代以王羲之为主的行书达到了不可逾越的高峰,唐代的书家们把主攻的书体转向楷书,作研究、突破、创作书向。

唐代最大贡献是"立法″,强调笔法、字法、章法。整个时代形成尚法为审美标准,对书法家们以楷书的书体为表现裁体也是一个因素。

(薛稷书涅槃经帖)

当时的教育政策也重视楷书。如于弘文馆的书法课程,明确以教楷书为主。据《唐六典》所记载:"贞观元年敕,见任京文武职事五品己上子有性爱学书及有书性者,听于馆内学书,其法书内出。其年有二十四人入馆。敕虞世南、欧阳询教示楷法。″

(薛稷书涅槃经帖)

唐代国学中的学生,也须写楷书。

唐代官员铨迭,"其择人有四事:一曰身,二曰言,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择人的有一个标准就是楷书水平要高。

(薛稷书涅槃经帖)

唐代公文抄写,都是用楷书。唐代楷书形成高峰,和时代审美特征,官方的重视程度,教育制度政策有着紧密关联。受到较大影响。从而成就了唐代楷书艺术发展的高峰。

(薛稷书涅槃经帖)

薛稷是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张怀瓘称:"书学褚公,尤尚绮丽媚好,肤肉得师之半,可谓河南公之高足,甚为时所珍尚。″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神韵轩书法


这个问题个人感觉还挺有深意,值得玩味和思考。虽然在唐太宗的推动下唐朝盛行学习王羲之的书风,但唐太宗个人力量毕竟有限,对书法史的发展只能起到推动作用。始终改变不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楷书的盛行是历史的选择和必然。

我尝试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唐朝盛行楷书的原因。

一、政治上统治者和科举制的影响

我们也知道决定艺术发展的主要力量首先是政治,唐朝的政治制度对书法的发展起到直接影响的作用。唐朝统治者提倡书学,并设立相应的学校。科举考试还对“书科”这一项做了严格的规定。

由于唐朝统治者对书法的偏爱,使得大家争相效仿。自唐高祖、唐太宗以下的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宣宗及窦后、武后和诸王等都是书法爱好者。又主要精于楷书,并且水平都不低。


  • 李世民书法

统治者都尚且如此,对科举制度肯定要做规定,并且很严格。范文澜《中国通史》里就有描述:“唐翰林院有侍书学士,国子监有书学博士,科举有'书科’,吏部有书、判定选,书法作为进身途径之一,故唐人工书者多”,也就是考中进士只能拥有做官的资格,要想获得官职,还设有相应的关卡,就像我们现在研究生、博士生等各种成人考试的“复试”一样。其中有一项是书法,而且要求必须是漂亮端庄的楷书。这种制度给楷书的发展提供了相当肥沃且广阔的土壤。

除此之外,唐朝统治者还特别重视书法人才,如果能写得一手漂亮的楷书,你的前途将一片光明。

当时褚遂良还不是很出名,魏征发现他书法相当了不得,就把他推荐给唐太宗。唐太宗一见到他的书法,大为惊叹,立马诏他入宫,并予以相应的官职。

唐穆宗在位期间,召见了柳公权,对他说:“我于佛寺叫卿笔迹,思之久矣”,于是立马就让他当翰林院的学士。


  • 柳公权楷书

可见,在当时,楷书写得好,完全可以一马当先,充当一匹黑马。成为大多数人奋斗一生都不一定能得到达官显贵,所以潜心学习楷书的人自然就非常多。

伟大领袖毛泽东说过:“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相互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所以楷书的发展离不开统治者和政治制度的推波助澜。

二、经济、文化上的间接推动

我们也知道,唐朝的经济和文化空前的繁荣。楷书艺术的革新和提高是大势所趋,唐朝的繁荣昌盛、社会经济的强盛必然反应到文化领域,书法艺术属于上层建筑,是离不开经济基础的。

唐以前,文化只属于贵族世家。到了唐代,文化得以普及,诗歌、音乐、雕塑、建筑等领域也是空前繁荣。这种经济和文化的普及间接的推动了楷书艺术的发展。

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我认为这个原因是相当重要的,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一己之力是无法完成的。

1.楷书的发展到初唐已经彻底成熟

在初唐,楷书已经彻底成熟,完全摆脱了篆书、隶书、草书等书体的痕迹。形成了完全独立的一种书体,在书写的法度上已经形成了相应的标准和规范,有了完整的制度作为准绳。


  • 虞世南楷书

2.出现了众多楷书大家

楷书在唐朝的发展初期,主要是以欧阳询、虞世南两为大家为代表,基本是承袭隋代的书风。欧阳询、虞世南都是隋朝人,入唐时已经年过六十。在隋朝,书法已经有相当高的水平。

入唐后,得到重视,便发挥他们的特长。不断对楷书进行总结和专研,形成了楷书书写的法度和规范,对后世影响甚大。

褚遂良深受他们的影响,继承了和发扬了两位前辈的书法,成为唐楷的发端者。并影响了后来的颜真卿、柳公权等,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代表作主要是《雁塔圣教序》,是墨迹本,此作反应了褚遂良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

沈伊默称褚遂良书法推陈出新,树立了唐代楷书的新规范,传到颜真卿又为楷书之路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他们留下的书法作品极大的丰富了后来一大批书家们的宝库。


  •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3.楷书理论的突破

俗话说:“实践要靠理论作为支撑”,楷书空前的繁荣之际,推动了书法理论的产生。涌现出了一大批书法理论家,比如欧阳询《八诀》、《三十六法》、《用笔论》等;虞世南《笔髓论》、《书旨述》;李世民《笔法诀》、《论书》;孙过庭《书谱》;张怀瓘《书断》……这些成熟的书法理论著述不胜枚举。

众多书法理论对楷书的的技法阐述得极为详尽,使人一目了然,便于实践。对楷书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反映了唐朝对楷书在美学上的要求和规范。这些理论反过来也推进了楷书的发展和成熟。

总的来说,唐朝楷书的盛行,是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个人主观能动性等综合的社会客观因素和书法家们努力的结果。是符合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