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秦始皇没有暴毙,历史会有怎样的走向?

诚实可靠小郎君啊


题主好

秦始皇如果没有暴毙那么秦朝依旧会灭忙,依旧会被其他朝代取代。只不过不是汉朝了

原因一,秦始皇如果没有早死那么秦朝在前期依旧会快速发展,毕竟秦始皇可是个强悍的帝王,但是秦朝内部的矛盾可能会渐渐增多,秦朝当年统一六国的国策是军功制,就是利用斩杀敌人的首级的数量来换取爵位,那么当战争结束后这些人没事做,可能就会成为秦朝的内部隐患。

原因二,秦始皇在为期间推行的就是严刑峻法,对百姓采用的是高压政策,再这样情况下百姓如果生活条件还不错的话,还可以继续统治,如果一旦出现吃不起饭这种情况,那么一定会产生暴动从而加快秦朝灭亡,那么陈胜吴广这些人的起义就会提前,只不过不是陈胜 吴广这两个人了而已。

原因三,历史规律,秦始皇建立秦朝的时候,就希望自己的能够做万世江山,但是他却忘了历史规律这个东西,秦始皇如果多活了十年那么他所做一切其实都是在违背历史规律,历史规律其实会推翻一切反对它的人。


小历史课堂


没有假如,如果有,秦始皇不死,他是否继续他的暴政?他是否兴起更大的焚书坑儒运动?如果老来昏庸,会否杀功臣?

所以一切皆非定数。所以如果只是假设,所以假设的问题没有如果!



童趣两无猜


我是任微言卿,我来回答你的问题。首先,阐述一下我的观点,假如秦始皇没有暴毙,中国历史的走向会沿着法家道路、法治轨道,不断改革和修正,继续向前发展。我想从秦国历史政治背景和秦始皇个人作用等几个方面做以分析。

首先,简要分析下秦国历史政治背景

传统上,把秦国的强盛归结于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早在秦孝公之父秦献公时,秦国就已经开始了方方面面的变革,为秦国崛起奠定了基础。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对秦国是一个系统性重塑和结构性变革。

商鞅是法家一派,在秦国当政期间,以法家政治思想为核心,废井田,扩亩制,重农抑商,奖励男耕女织,鼓励垦荒,推行县制,制定法律,禁止私斗,奖励军功,建成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权,“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为什么法家会在秦国扎根呢

  • 第一,是地理位置的缘故。秦国偏居西部,与中原的联系仅靠函谷关一隅,长期被晋国及后来兴起的魏国封堵。三晋是法家思想的发源地,由于与中原的联系接触靠晋国中转,所以秦国很早就接受了法家思想,法家在秦国被普遍接受,地理因素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 第二,历史传统的缘故。与中原定居农业相比,秦国长期半农半牧,百姓停留在“淳朴忠厚”的未开化状态,秦人躯体野蛮粗犷,秦人平时务农战时为兵,秦国文化具有着“上下合一,纪律严明”的军事作风,没有礼乐文明根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法家思想在秦地如鱼得水,秦国的民族性与法家文化一拍即合。


  • 第三,是现实政治的缘故。秦国没有关东诸侯那样的旧贵族、旧官僚利益集团,没有舞文弄墨、吟风弄月、骄奢淫逸的贵族阶层,不存在知识分子阶层,“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乃是秦人民风。秦要治国,只能依靠秦国君主选拔的官吏,秦国官吏与秦国君主的关系是法治关系,而不是其他国家那样的宗族关系、亲戚关系、世家关系,这也是秦法可以自上而下推行的一个基础。

其次,秦法真的是暴政吗?

所谓秦国暴政,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抹黑,承受了历史的无尽指控。

秦法的基础就是法治,秦国的法治传统,自商鞅定鼎一直被坚守。在秦法下,人人不敢触犯法律,违法的代价极高,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兵卒在战争中斩敌人首级一个,授爵一级,可为五十石之官,因此人人尚武,闻战则喜。

秦国施行“依法治国”,靠的就是人的解放,生产力的解放。秦法的优势在于,它的治理体系是简明的,社会组织能力是空前的。

在秦法下,家国一体,秦人百姓为富国强兵尽心尽力,只要安心生产劳作,战场建功立业,就有赏赐,就有爵禄,秦国社会控制力、凝聚力空前强大。经历了由贫到富,由弱变强的秦国百姓,对秦法是真心信服的,是竭诚拥戴的。在加上秦国君臣上下同心,政治清廉,尊奉法度,为后世建立了世所罕见的清明政风。

六国在治国上不如秦国,不思改革进取,只是在合纵围堵上做文章,一味的打压和攻击,在本国没有谋求根本性的变法。但是人家掌握了话语权,谁让六国是文明礼仪之邦呢?见不惯秦国崛起,恶意抹杀、肆意抹黑铺天盖地,在舆论场上六国可是不会认输的。这种现象是不是在当今时代的大国崛起进程中也很眼熟?同样,汉代秦之后,抹杀秦国更是政治需要,否则如何解释反秦的合法性。这个骂名,秦国和秦法得背。

第三,秦国统一的巨大历史震撼

战国末,连绵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痛苦,秦国以战止战,一统天下,民众无疑是真诚的欢迎。秦国统一,是从诸侯制进入到大一统的现代国家共同体,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秦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未曾有的格局,对统治者来说是新鲜事,对被统治者来说也是新鲜事,人民群众在心理、环境上也需要一个适应的时间和接受的过程。

因此,并不是所有人都欢迎、都愿意,至少六国旧王室和旧贵族不愿意,崇尚诸侯的古制的人不愿意,被终结了世袭权利和利益的人不愿意。秦政权堪堪新定,如丧失对局面的控制,战乱必将再起,反而是对天下百姓的不负责。

秦始皇致力于废分封、置郡县,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就是在心理上铲除六国分裂的根源,谋求人民群众建立“大一统”的思想。修驰道、修长城,拓南越、开北边,这些大的工程项目并不单纯的是好大喜功,更是厚植国家实力的必然选择,至今,国家还需要依靠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来拉动经济增长和地域之间互动联系,所以中国才有了“基建狂魔”的美誉。

赋税增加、徭役增加,可以说是终结分裂、走向统一、实现富强的必经之路,也是人民群众必须要承担的一个历史过程。是痛苦的,但也是无法避免的,是必须要承受的历史代价,这也是那一个时代人的悲哀。但只有从苦难出发,才能走向辉煌。

秦末战乱,楚汉纷争,距离天下一统只有十二年时间,短到很多政策没有持久的发挥作用,人心聚化的作用还没能很好的得以显现。秦法还来不及校正,就不幸适逢秦始皇去世,其身后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真空,所以遭至颠覆性巨变。

第四,假如秦始皇仍然健在的历史猜测

秦亡汉兴,这是历史的现实,但我们研究历史,探寻历史发展,就是追寻历史背后治乱兴衰的秘密。已经发生了的历史,也不并一定就是真的“历史潮流”、“时代大势”、“前进方向”、“客观规律”,主观性、客观性、能动性是相互交织的,任何一点偏移,都会给历史发展造成巨大的“蝴蝶效应”。

历史发展的趋势,也并不意味着历史只有一种发展的可能。我们承认历史的客观存在,但也不能不承认在历史关头,某些具有影响力的关键人物所产生的改变历史进程的作用。这种无意中改写了历史走向的,往往只在关键人物的一念之间。

假如秦始皇没有暴毙,如赵高、李斯等宵小之人、阴谋家当然不会得逞。也就不会有面对巨变,昏聩无能、束手无策的秦二世。

凭始皇帝的雄才大略,在驱逐了外患,平定了内乱之后,秦始皇将会专修内政,弥补秦法之不足,改革和升级秦法,法治将会进一步传播和实现,“公是非”、“公天下”将在中国进一步确立,追求公平正义将成为根本的国法。

孔子学说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就蒙上了一层耀眼的光环,历代尊孔,无非是因为孔子学说有利于维护当权者政治统治,其强调“尊卑有序”的一面对维护政治、施行愚民非常有利,在人欲横流的社会现实下,其倡导的“温良恭俭让”只能说一种修身理想,但说是一种成熟的治国理政学说,恐怕还差的很远。

秦始皇虽然在历史上虽然一直被骂为暴君,但是他所发明的制度却得到后世的一致追捧和坚决拥护,“百代都行秦政法”实际上已经很好的说明了秦法的可贵之处。

中国历代其实一直坚持的是“外儒内法”,秦法才是治理中国社会最现实、最有利的政策,法家思想才是中国历代治理国家的根本。

以秦人的政治传统,也不会为此披上“儒家”的外衣,秦朝为中国重新建立起一套信仰和价值体系,秦法超强的凝聚力将把中国整合成一个强有力的国家共同体。以后,不管是朝代兴替,还是治权更迭,法治将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用道德来评价历史人物是无意义的,因为秦始皇不仅仅是一个人,更是秦法的化身,是郡县制国家的化身。

惜乎,始皇已逝,秦风不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