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韩信当初投奔了项羽,是否那以后的历史会改写呢?

相随心转5


历史应该会改写,因为你看众所周知韩信本来就在项羽的麾下,如果韩信没有投靠刘邦,一直都在项羽的麾下。就以项羽的性格来看大几率还是不会重用韩信的,那么韩信还是一个官不过郎中的执戟小兵。

那么项羽这边有龙且和一帮江东心腹。那刘邦这边就会少了一个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的兵仙了,那么历史上韩信的一系列壮举都不会有了,什么为刘邦制定了的汉中对策。刘邦兵败于彭城后,韩信先破楚军于京、索之间,后平定魏国。请命北伐拿下代国,刘邦收其精兵后背水一战击败赵国,派人降服燕国。支援刘邦以及清除项羽派往赵国的楚奇兵,平定剩下的赵国城邑。刘邦成皋兵败夺其精兵后,奉命攻打齐国,并于潍水全歼龙且二十万楚军。韩信攻打楚国,项羽与刘邦签订鸿沟协议。刘邦听从张良、陈平计策撕毁鸿沟协议,追击项羽失败。汉五年,带兵会师垓下,围歼楚军。的一系列事情都不回有了,那么刘邦早在楚汉相争的一开始就一定会被千古无二的项羽打的溃不成军。早早的败亡退出来历史的大舞台了,毕竟奋六世之余烈的大秦帝国在神勇无敌的项羽手中都打被的飞奔离析了。何况一个小小的刘邦了。

如果项羽能不那么的刚愎自用、妇人之仁,放下对韩信轻视。那么项羽战场厉害,韩信攻心厉害,相辅相成,胜利一定是属于楚的。可是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如果韩信不投靠刘邦那么韩信就不是那个韩信了,如果项羽能重用韩信那么项羽也就不是那个项羽了。事情发生了,一定有其发生的道理和必然性。


心澄子李易


虽然历史的尘埃已经落定,但是我们有时候也不免想象,倘若当时是另一番场景,那么最后的结局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要说历史上比较引人注目的两家争斗,那我们一定会想到秦汉年间的楚汉争霸。这一场争霸赛令人印象深刻,是历史上的一大亮点,因为楚汉两方的帝王是两种帝王形象的典型代表,正因为如此,这场楚汉争雄才格外的有看点。


说到楚汉争霸就联想到一个“一战定乾坤”的兵家神话人物韩信,韩信墓前“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对仗工整,语言简练,寥寥十字,却总结了韩信一生中掌握其生死存亡的三个人。

原来秦朝末年,各地农民纷纷起义。韩信最初在项羽部下从军,却从未受过重用。他一气之下投到刘邦的麾下,仍然不得重用,他再次愤然离去,于是上演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历史典故。萧何极力向刘邦荐举韩信的才能,结果被封为大将。

韩信果然是个将才,在每次征战中屡建奇功,被册封淮阴侯。后来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做了皇帝,反而猜疑韩信。寒心觉察到此事以后,便联盟夏阳侯陈豨密谋造反。此事被萧何识破,用计将韩信引诱到长乐宫中,被吕后斩首。成语“成也萧何败萧何”就是出自此典故,这也是上联“生死一知己”的最好诠释


话说韩信在投军从戎之前,因家贫如洗,食不果腹,差点被活活饿死,幸遇一位洗衣妇人把他接到家里,服侍他吃喝拉撒十多天,才保住性命,这是让他生存下来的一位善良的妇人。另一位妇人,不用我说,大家早已知晓,韩信谋反被捕,为吕后所杀。韩信一路走来,他的命运却掌握在两位妇人手中,这就是“存亡两妇人”的缘由。


大家都知道项羽最后输给刘邦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他实在是脑筋太直,他不会善用身边的人才谋士,不能够很好的运用计谋,只是单纯的想用武力来对抗,却不知道在战争当中一位谋士一位将才完全可以抵得过千军万马,再好的武将又怎样,顶多也是一挡五,一个好的谋士,却完全可以颠覆整场战局。如果韩信与项羽交好,被项羽重用,那么楚汉争霸的结局是否会改写?韩信悲惨的结局是否改写呢?

其实韩信在某些方面与项羽非常相似,项羽为人豪情仗义像个莽夫,但是韩信看上去好像很有战略与军事才能,会领兵布阵,实际上在军事之外也是一个白痴,要不然最后怎么会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他几乎是军事上的天才,但是为人处事方面却一点都不精明,如此一来,如果他与项羽两人合得来交起了朋友的话,最后倘若韩信投靠给项羽,那么这天下最后还真的不一定归刘邦所有,毕竟韩信是刘邦最后的武力,他一走刘邦这边边再也没有可以作战的能力,但是韩信到死都非常相信刘邦,也难怪最后落得惨死局面。但同时证明了韩信本人并没有做君王的野心,如果项羽和韩信克服性格上的“文人相轻”并且在谋臣方面仅仅依靠范增,这样个人认为项羽这方是可以夺得天下的,并且以项羽的重情义性格,也不会出现刘邦那样的卸磨杀驴,或许这两个秦汉时期的乱世英雄不至于都落个悲惨结局(当然这个假设相当于要求项羽在政治水平上提升较高水平)。


副史


我觉得以后的历史还是不会改写。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淮阴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淮阴侯,兵家四圣之一,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是有关于他的典故。

陈胜、吴广起义后,当项梁渡过淮河北上,韩信此时带着祖传宝剑投奔了项梁,留在部队,默默无闻。项梁败死后,又归属项羽,项羽让他做郎中。由于项羽在是那个乱世的骄雄,力能举鼎,军事才能极佳,有种“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错觉,更是对韩信多次献计不予采纳,导致韩信转生投靠刘邦。刘邦最大的特点是知人善用,人尽其才,在“萧何月下追韩信”后,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在后来的战争中有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大手笔,最终在垓下打败项羽。

所谓一山不容二虎,韩信在项羽阵营不会得到重用,而在刘邦阵营却人尽其才,最后在古代冷兵器时代给历史留下厚重的一笔。


分享到:


相關文章: